白居易因为什么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是因得罪权贵而被诬陷,最终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朝中做官时势力最大的地方节度使是李师道,他不满宰相武元衡提出的用强硬手段消灭藩镇势力的提议,于是派出刺客把当朝宰相武元衡杀了,当时满朝文武都在等着两位宰相上朝议事,可等来等去却等到他们被人刺杀的消息,但是大家都对凶手的事情闭口不提,因为凶手是谁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猜的出来,大家看到皇帝都在装糊涂,自己自然也不会出头。
可是白居易不这样想,他认为默不作声只会助长地方节度使的嚣张气焰,朝廷应该把李师道当人的凶残行为公布天下,不能放任这些人为所欲为。于是白居易在满朝禁声的时候上书皇帝要严惩凶手,为宰相报仇雪恨。可他不知道,从这封奏章递上龙案开始他就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还是毫无意义的牺牲。等待他的不是清明的政治,而是贬谪的开始。
当时的权臣对白居易的不识时务十分不满,他们给白居易安上一个“越职言事”的罪名,并且还说白居易不孝,在为母亲守孝期间还写许多赏花赏月的诗,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和臣子应该做的事。于是白居易因为一封奏章两罪并罚,从丞相的热门人选变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