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相的意思
宰相的意思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拓展资料:
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于祭祀,而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是宰杀耕牛,所以一应象征管家的人都称为宰。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此为宰相听事诚隘。(听事,即“厅事”,大厅;处理公事,接待宾客的厅堂。)。——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实宰相之职也。——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宰相,中国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关于宰相职责,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军机大臣、总理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秦国由于变法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2023-07-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