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传统兵器——剑
谈古代传统兵器——剑
剑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传统兵器,如果从商代晚期最早出现的青铜短剑算起,大概有三千多年了。在历史上,古人对剑情有独钟 ,称之为宝剑,还赋予它灵性,可以感应天地,扬善惩恶。古代典籍、诗词歌赋常以宝剑目之。正如曹魏时文帝曹丕诗中所云:“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服之御左右,除凶致福祥。”历史上各代多有宝剑,“倚天”只是其一。以东周为例,“楚有龙渊,秦有太阿、工市,吴有干将、镆邪,属镂,越有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诸剑。”
一 、剑是军中的格斗兵器
剑是古代一种传统的击刺型兵器,适用于近战。《释名·释兵》云“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古人常常将其佩带于身上,故《说文·刃部》又说,“剑,人所带兵也。”长身、短柄。剑身中部较厚,往往纵起中脊,两侧斜煞成刃,向前收聚成剑锋。其质地有青铜的,铁的,钢的,玉的,石的,甚至还有木制的。剑不用时插于鞘内,佩在人的腰间,较长时间不用,往往装在剑椟内,或架在兵器架上。
西周早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青铜剑,如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早期西周墓出土者,整体酷似细长的柳叶,剑身纵起中脊,无格(护手),剑茎扁窄,上面有两个钉孔,长仅27厘米,装木柄钉钉后使用。此时或稍后,还出现一种窄三角形剑身,细窄剑茎的短剑,这种剑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过,同时出土的还有装饰有蛇、牛纹饰的铜剑鞘。
此时的剑不但形体短,数量也少。只能直刺,不具备后来的劈砍功能,故古人称之为“直兵”。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商代后期乃至西周一代,是车战逐渐发展的时期,车战主要需要戈、矛类长兵器和弓箭等与远远射兵器,只有车毁马伤,车士近身肉搏时,剑才能派上用场。而这一情况几率较少。用得少,数量必然少。所以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戈、矛、箭镞等兵器多,而剑甚少。这一时期可称为剑的草创时期或滥觞时期。
春秋早期乃至中期前段,仍是短剑的时代,但出现了演进的端倪,一是剑身有所加长,二是柱脊明显并加粗,这样剑使用起来就不会轻易折断。另外有的剑在茎末端加铸了剑首,更便于持握。考古资料中,河南上村岭虢国墓地春秋早期墓地出土的四柄青铜剑,长度在29.7~39.1厘米之间,剑身都有柱状脊和圆饼状剑首。洛阳中州路2415号墓出土了一柄青铜剑,剑身较宽,后端铸成锯齿状。柱状脊通贯剑身,并伸出一段作剑茎,剑茎上装配有象牙剑柄,全长33厘米。出土时还套有整块象牙雕成刻有蟠螭纹的剑鞘。
说明到了春秋时期,作为兵器的剑,也得到了上层人物的宠爱。这一时期,剑的尺寸仍然较短,其使用功能仍以直刺为主。河南洛阳金村曾出土一面铜镜,镜背纹饰为刺虎图像,一武士骑在马上,手持短剑面对返身扑来的猛虎。
二、铸剑和御剑之术
在中国古代,没有那一种兵器能像剑一样,两千多年来一直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喜爱,以致赋予它以生命和品格,并发展出了精湛的铸剑、锻剑工艺,还有高超的相剑、用剑技击之术来。
中国古代的铸剑巨匠颇多,文献记载“黄帝作剑”(《孙膑兵法·势备》,是铸剑的始祖。《管子》又说“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收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春秋战国时期,良剑多出于吴越,因此铸剑巨匠也多出于此,欧冶子、干将、莫邪、风胡子等皆是,其记载见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后来的史籍。其中干将、莫邪铸剑,其子持剑报仇的故事非常感人。
建初为东汉章帝年号,建初二年为公元77年。以后不久,又出现了 “百湅”钢剑,从而把剑的锻造推向了另一座高峰。
至于用剑、御剑的技击之术,春秋中期以前,因为当时的剑剑身较短,只能用于直刺,作卫体兵器使用。《晏子春秋》云“直兵推之”、“剑承其心”,说的就是剑的使用方法。前文提到河南洛阳金村出土战国铜镜的武士手持短剑刺虎的姿势,正是对《晏子春秋》所言所作的形象图解。后来剑身逐渐加长,铜剑随之增加了劈砍功能,。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狩猎纹铜镜,镜背花纹为两名武士与花豹搏斗的图像,武士一手执长剑、一手拥盾的姿势,正是用剑砍斫的动作。
关于御剑之术的记载也见于其他史籍,《庄子》有“说剑”一篇(后人认为是他的弟子伪托之作),把剑分为三等,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以劝说赵文王修国政,用好天子之剑,书中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先发,先之以至。”而且上乘剑术,“十步一人,千里不就行”,当是对当时剑术最形象的描述 。《史记·刺客列传》说“荆轲好读书击剑”,行刺秦王失败,鲁句践知道后,颇有感慨,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是荆轲的剑术没有学到家导致了刺秦的的失败。司马迁在追溯自己先祖时,说到在赵国的一支,曾因传授剑术理论名显当世,语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仍载有“剑道”38篇,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的铸剑、御剑击剑之术就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思想意识不断更新的扬弃过程中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