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
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甲骨文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小篆是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于是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在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文字的作用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文字通过将语言这种听觉符号转化为视觉符号,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
文字导致了书面语的产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之后,又反作用于语言,对语言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可以把语言记录下来,使语言有了书面语这一新的存在形式。
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社会的生活、历史通过文字记载得以保存下来,同时我们又可以透过文字本身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情况,因为文字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古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都在文字中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