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5·12”特大地震灾害中,以汶川县为震中,阿坝、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和雅安部分地区、甘肃南部、陕西汉中部分地区受灾严重。仅都江堰地区,就有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4所普通高校遭受严重人员和财产损失。此外,西南科技大学、四川警安职业学院等高校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校舍破坏和人员伤亡。地处震中地区的阿坝高等师范学院直接经济损失达8亿多元。灾区的中小学校损失更为惨重,受汶川大地震影响,仅汉中市教育系统62%以上的学校受损,倒塌校舍1332间,形成危房117.5万平方米,全市2157所中小学中,有398所9.6万余名学生不能正常复课,距离四川震区最近的略阳和宁强县有95%的校舍受损。除了物资匮乏,目前灾区的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走出阴影、重新建设。
教育系统的灾后重建影响到灾区的发展后劲,因此尽快拿出灾区教育重建方案,迫在眉睫。在本报告中,将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展开分析。普通教育包括中小学学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本次地震的中小学损失巨大。应此,应该尽快恢复中小学教学秩序、填充师资、构建适应灾后环境的学校管理制度、营造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就地转化和培养精壮劳动力,一方面可以降低重建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灾民就业。因此,通过全国范围的对口援助,向援助省份学习经验,搞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将是实现灾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心理重建
(1)构建灾后心理创伤评估体系,评估老师和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的心理创伤程度。如前所述,心理受灾的师生的心理创伤程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疗也就因人而异,需要重新构建适用于他们的新的心理创伤评估体系。
(2)构建灾区师生心理干预及治疗体系。包括:震后师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震后伤残学生心理辅导;震后师生心理自助措施;震后师生心理创伤发现及有效援助个案研究;震后师生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震后心理援助中各种力量的组织、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力量结合对震后学生的心理辅导研究;震后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方式;震后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期商讨制度等。
(3)政府应该充分认识目前心理重建的多重困难,要加大心灵救助队伍的建设力度,组建强大的专家团队适时引进海外心灵救助组织,系统的引进最新的心灵救助学问和工具,抚平创伤至极的心。在受灾地区建立灾害心理干预基地,组织心理专家培训当地专业人才为灾后重建提供长期心理援助。
(4)培训、提升灾区教师心理辅导能力。首先利用暑假对灾区教师进行心理治疗和支持性的团体辅导,之后充分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不断的跟踪治疗和培训。不仅给予老师关怀与支持,更提供方案与技术给予老师,让老师能立即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
(5)心理专家对在第一线进行个别辅导的辅导员,定期进行专业督导,因应灾后混乱现场的变化,经由督导和不断的省思,调整辅导的模式,产生新的行动策略,以满足学校的现况及需求,原则上每月一次,共计十二次。加强救助工作者的培训,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让更多人掌握心灵救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来用于拯救自己,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持续的救助服务。在灾区中小学引入心理学课程,编制适合灾区学生的心理学课程读本。
(6)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心理创伤程度不同的学生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导。开展各式各样的心理救援活动。如:学校巡回辅导、心理咨询、班级辅导、地震灾后健康教育课等。对受创较严重的学生,以每位辅导员辅导三位学生,每次三小时、每周一次的方式,进行为期一年的长期心理辅导工作。班级辅导:提供班级辅导服务,协助学生适应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地震灾后健康教育课实施时间初步确定为两年,按学期分4个阶段,每阶段后对实施地区进行评估,确定下一阶段工作方案。
二、学校基础设施重建
1、学校重建规划
学校重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建规划设计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目前灾区学校尤其是山区乡镇学校,大多没有明确的重建方案,同时由于交通不便,也不利于外界对其进行物资捐助。为此,灾后学校重建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做到规划适当超前,做到未来20年不落后;合理布局,是要以地理位置、生源变化趋势为依据,以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依据,与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在人才预测的基础上考虑教育的供求平衡,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做到普高、职高、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即做到每个县有高中、初中、职中。每个乡镇要有初中、中心小学、幼儿园。村小和幼儿园尽量集中到中心小学。各类学校,要按照国家标准配置教学、办公、运动、生活设施。
灾后学校重建规划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赋予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对学校的规划要与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相结合,与教育城乡统筹相结合,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学校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绿化美化相结合,注重教育各板快间的发展比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校重建规划应该富有个性,要体现每个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育人宗旨。必须体现浓厚的校园特色,时代特色,而且学校环境景观设计也应该与建筑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科学育人的校园特色。有利于吸引并感召教育者在这里创造性地学习、探索和成长。
2、重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1)灾区教室重建宜小型化。这次地震在重灾区坍塌的学校,导致了大量的学生伤亡,举国上下,痛心疾首。究其原因,除了建筑质量差,教室的大跨度、大容量设计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大跨度、大容量教室的弊病:建筑成本高;抗震能力差,抗其它灾害的能力亦差;不便于学生迅速疏散;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化教育,不符合启发式教育模式的要求。
因此,在大规模重建学校的时候,建议一改大教室的设计方向,设计和修建较小教室。优点:在相同建筑投入的情况下,小型教室的抗灾害能力大大高于传统教室,不管是地震、火灾、水灾;在灾害发生时,便于组织学生迅速疏散。小班教育,符合素质化教学、人性化教学的要求。教室的宽度和长度减小后,可保护学生的眼健康。相对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保护教师的健康。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师工作岗位,有利于增加就业率。
(2)加强防震设防,提高防震标准。吸取国内外多次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经验,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1)认真仔细的震害调查,分析不同建筑年代、层数、结构类别、平面形状和不同地区学校的破坏情况,分析造成的原因(设防标准、结构体系、结构设计、施工质量等)。对可加固使用的建筑做出鉴定;进行整体规划,划出不适宜建设的地区,做好地震区建设规划的调整;建议吸取此次地震的大量震害经验,对于外廊悬挑的单跨框架、房屋纵向空旷又无支撑的中小学教学楼应改进其结构布置。2)这次地震中,大量的村镇学校房屋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屋建设之初没有进行正规的设计、施工,应将此类学校建筑纳入到国家标准规范体系,政府应加强指导和监督;3)大型或重要学校建筑宜按“抗震性能设计”方法,适当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以保证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发生屈服;4)在高烈度区或重要建筑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水平;5)规范执行力度的监督检查,将防震安全定期考核纳入校长考核体系。
(3)学校选址须考虑安全性和地震设防区划。从概念上说,由地面震动引起的房屋建筑地震灾害可以通过抗震技术加以减轻,尤其是房屋倒塌、危及生命安全的灾害可以大量避免。强烈地震在时空分布上没有确定规律和固定模式,尽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目前对我国境内大地震的时空迁移规律仍然知之甚少。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制定过四代地震区划图,图中划分出每个城市、乡镇的抗震设防烈度,这是工程抗震设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我国实际发生的大地震情况来看,区划图上界定的地震区范围基本符合实际,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龙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发生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在学校选址问题上应当多加考虑。建议在学校重建选址的时候尽可能避开离震源较近的地区,以及地势复杂、危险的地区,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师生疏散的位置进行学校重建。
(4)灾后学校重建引入开发商的问题。由于开发商的逐利性会抬高建房成本,所以学校重建不应让开发商作为中间机构介入从中牟利。学校的重建问题,可以由政府出资解决,如果政府财力有限,则可选择政府组织建设的模式。
政府可以为学校校舍建设无偿划拨土地,做统一的土地安排,并规定容积率,然后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建筑材料供应商以及房屋建筑商,校舍以成本价转售学校。政府通过贴息和定量财税补贴的形式回馈参建企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开发者而非开发商。政府可以出面担保,以工程、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贷款数额不超过房屋的建造费用。在政府、银行以及建筑商的努力下,共同解决学校重建问题。
(5)建立公开透明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灾后重建工程造价高涨是受复杂原因影响的必然趋势,合理的资金投入也是建筑结构安全和质量的保证。面对来自社会的质疑,政府应该建立公开透明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在大型重点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公开项目造价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教学重建
(1)教学场所的问题。活动板房是震后恢复教学的主要教室。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活动板房与正规教室在较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会有什么特点和问题。
(2)安全课程教育的问题。学校应增加地震以及其它重大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与救人的课程。课程的开发可以按照以下方面进行: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安全教育目标与任务;安全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安全教育典型个案研究;安全教育制度的建设。
(3)处理灾后教学活动重建的原则。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认知领域来看待教学活动中的关系,也不能仅从心理学、技术学的视角来研究教学活动,更应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的视角来关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4)教学活动重建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问题。在灾后的教学活动重建过程中,我们应对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重新认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是基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共同体关系。教学活动应是推进个人活动与合作性活动的统一体,以便寻求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享的共同知识的形成。针对震后学生的心理阴影问题,更需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宣扬美好的校园文化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恢复。学生需要老师及学校其它方面的关爱,同时老师也需要关怀,这样才能够形成两者交互式的良性发展。
(5)教学活动重建过程中课程重建的问题。地震过后的灾区学校课程重建应遵循:一是和灾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灾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受到了相当大的破坏,教学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二是课程重建的主次之分。必须开展的课程,没有条件也要努力创造条件的开展起来,政府应当给与支持。其它课程可放在学校重建过程中逐步恢复。三是课程要生活化。这一点尤其适宜灾后学校重建的初期,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的恢复期,课程内应该更偏重于对学生在生活上的关爱而不是书本知识。四是课程重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初期以教师引导为主,当学校基本恢复重建之后进行主体的转变。
四、校园文化与秩序重建
(1)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过上良好的校园生活。在校园校舍重建问题上需要选择优秀建筑师,委托他们先依照地方文化和环境特色做深入的研究报告,再展开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积极听取老师、学生和家长、以及地方人士的意见。使新校园具有灵活开放的校园布局、与社区空间相融合、对地方文化和环境生态充分尊重、以及良好的施工质量等共性。力求改变过去一元化的填鸭式教育体系,在校园空间设计上尝试把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小班教学、终身学习、校园开放、绿色学校等精神贯彻进去,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以及舒适的无障碍、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校园环境。
(2)完善学校管理体制。首先,是教育管理干部的高起点。建议纪检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坚决辞退地震中暴露出来的一部分严重违纪干部、庸懒干部以及其他不适合担任教育管理干部的人员,结合灾后重建认真做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一支廉洁、高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聘请专业教育管理顾问,公开选拔优秀教育行政管理人才为学校的管理工作服务。
(3)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校园新文化。积极宣传在抗震救灾中所突出的新文化,突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四川勤奋、顽强的性格,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挖掘抗震救灾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品质的时代体现,尤其是把抗震救灾中感人肺腑的师生故事引入到校园,以不同程度的激励师生。例如: 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抗震救灾中的充分体现; 大难面前,教师的崇高师德; 灾区学生面临灾难坚强、勇敢、乐观的品质; 大难面前,各行各业人员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 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应对灾难表现出的伟大力量等。
五、师资重建
(1)复兴灾区教育是当务之急。结合灾后重建认真做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一支廉洁、高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也需要有关各方面积极配合,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制订合理可行的灾区师资重建复兴计划,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
(2)国家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来到灾区工作。在抽调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名师轮流支教的同时,选拔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优秀的,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到灾区参与教育重建工作。通过支教骨干教师、名师传帮带的方式帮助优秀毕业生迅速教学能力。对灾区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方面也应该加以重视。首先,为教师们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解决这次地震灾难为他们带来的一系列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居安方可心定,教师们的生活稳定下来,有利于他们尽快全心全意投入到学校的重建工作中去。其次,清点查明各学校震后具体师资状况,以便对症下药,在各个学校间合理调配安排补充师资力量,发挥骨干作用,补充新鲜血液,迅速合理的重建各校的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3)教育机关应尽快和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和制定赴灾区学校支教人员的岗前培训方案。首先要确定教师的需求数量(包括专家、辅导人员和服务人员),查明具有教师资格或教学经验的人员以及其他适合担任教师或辅导人员的群众,对这些人进行教师培训。曾经接受教师培训、有经验的教师可承担培训其他教师的任务。教育主管部门与资深教师合作制订教师培训方案,如果短时间内需要大量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可以采用“传递”的方式,即先培训一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再对其他人进行培训,如此循环往复。请教育专家、心理辅导专家,运用多种形式,如讲座,派遣学习,远程教育等对灾区教师进行普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师德以及教学水平。向教师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培训:儿童心理救助;教材补充和灾难自救教育;性别敏感性和性别平等。应记录培训细节,包括培训环节、培训评价方法等;定期召开会议,帮助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教师解决问题;建立教师培训认证机制,使灾区教育顺利过渡到正规的教育体系;建立在校人员的登记机制,记录学生进、离校和教师及其他教育资源情况。
六、学校应急机制重建
1、应急机制重建的法律依据
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八条就规定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应急通信保障;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的准备;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灾害评估准备;应急行动方案。根据2006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针对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在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了规范。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也规定了,学校如何进行恢复重建的工作。
2、突发性公共事件对教育的影响
突发性灾害通常都会对教育系统内的学校、师生构成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对师生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学校和学生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经常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体力与经验方面的不足,缺乏自我救助、规避危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场所,而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通常是人群聚集度越高,造成的伤害越大。
(2)对师生的健康造成威胁。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主要是对公众的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如有害气体、有毒物质及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
(3)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心理承受力还较差,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使学生群体处于高度惊恐中,尤其是重大治安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都会对学生造成巨大心理伤害。
(4)对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各种类型的突发性公共事件都会对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影响师生的情绪稳定进而影响学业成绩,重则导致教育教学活动中止。
(5)造成恐慌进而影响社会安定。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如果学校和学生受到重大影响,必将造成大范围恐慌,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
3、教育部门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应急目标
(1)阻止不良事态的蔓延或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后,制止不良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或蔓延是最急迫的应急目标。
(2)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最常用的手段包括放假、主动封闭校园、人员隔离、转移教育教学地点等。
(3)维护师生的身心健康。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学校必须把维护师生健康作为第一要务,暂停或重新安排可能对师生身心健康带来威胁的活动,尽量避免学生参加应急活动。
(4)稳定师生情绪,平息各种恐慌。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控制恐慌,稳定师生情绪,避免不当的自救行为应当是教育应急的主要目标之一。
(5)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学校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就可以有效减少伤害。
(6)维护学校的完整和学校财产的安全。
4、应急机制重建中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教育部门应急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危机处理机制。近年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但在公共领域的危机处理机制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次地震的发生暴露了其中的问题。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要重视建立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机制。
首先应当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系统。在危机爆发之前能够识别各种征兆性事件,对危机爆发的概率及后果进行科学判断。其次要建立制度化的快速反应系统,强化危机发生后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果断指挥及时协调,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第三要有比较成熟的应急预案,做到居安思危,在和平安定中就要建立危机的应急预案,针对各种危机发生时的情况。明确相应的责任单位和部门,规定危机时的信息传送、收集和发布应急的指挥机构,危机事件的处理程序等等。比如学校教师应当对学生紧急撤离有充分的准备和定期预演,遇到重大灾害时做到有序撤离。
(2)信息披露。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应急措施。谣言、“小道消息”经常对事件的处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同样出现了一些的谣言,对救灾产生了很大的干扰。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处于应激状态中,急于了解更多信息。应激中的人们更容易发生信息滤除和附加,由于听者的理性判断能力降低,使得传言的失真情况更加严重。避免谣言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强化正式信息渠道的信息披露,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披露可靠的消息可以有效控制传言,稳定人心,有利于组织各种应急措施。从另一方面讲,公民有知情权,信息披露体现了对公民的尊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当重视的问题。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输和处理预案,比如对学校疫情发布和舆论宣传,提高师生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
(3)有效沟通。教育系统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需要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因此有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非典防治中,高校普遍封闭了校园,严格控制进出,学生不允许回家,多数高校的这一举措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但有的高校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一些学生出现情绪波动。所以,面对社会危机,采取坦诚的态度,不回避问题,用一种负责任的姿态,实施有效沟通,这对于平息事态具有重要作用。良好沟通的关键是平等和坦诚,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采用有效的沟通技术。这些是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和改进的。
(4)资源调配。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需要相应的资源调度,国家应对战略性资源建立各种储备制度。突发性公共事件一般需要动用全社会的资源应对,教育部门应当善于发挥社会动员机制的作用,最大程度调动社会资源用于危机处理。对于教育系统需要的一些特殊资源,如校舍、师资、教材、教具、备用试卷等等。应当建立相应的应急配置机制,包括物资准备和调度系统,人员培训和技术储备系统等。
(5)紧急措施。紧急状态下决策的目标是效率,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教育系统在突发事件中需要采取的紧急措施通常包括停课放假、封闭学校、人员隔离、紧急疏散或转移、暂缓举行考试、取消或更改大型活动的时间等等。这次地震救灾期间,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果断的应急措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6)心理辅助。突发公共事件会出现社会心理应激,造成暂时或长期的心理伤害。如在这次地震中,学校教育的对象多数是未成年人,他们是一个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群体,这样的伤害影响常常很深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必须充分发挥心理辅助的作用。我国中小学和高校普遍建立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
(7)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近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为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对突发危机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教育技术较少受地域限制,不需要人群聚集。危机时期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电话等现代通讯和教育手段维持教育教学活动。
(8)国际合作。这次地震有多起成功国际合作案例,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国际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可以减轻国内救助的压力,同时可以获得国际认可。除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之外,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都是解决危机的有效行为体,应当重视发挥国际合作机制的作用。
(9)善后处理。地震过去后面临众多的善后问题。对于教育来说,将面临学业补偿、恢复正常教学进度、学校重建等问题。学生受到的伤害尤其是心理伤害需要尽快抚平,帮助学生从危机中总结经验,对善后处理工作需要科学规划,把握最好的时机做好善后工作。突如其来大地震提出了教育系统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进行应急处理的问题,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应当从国内外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虽然无法阻止地震等灾害的发生,但可以也应该通过有效的工作,在灾害到来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教育系统的灾后重建影响到灾区的发展后劲,因此尽快拿出灾区教育重建方案,迫在眉睫。在本报告中,将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展开分析。普通教育包括中小学学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本次地震的中小学损失巨大。应此,应该尽快恢复中小学教学秩序、填充师资、构建适应灾后环境的学校管理制度、营造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就地转化和培养精壮劳动力,一方面可以降低重建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灾民就业。因此,通过全国范围的对口援助,向援助省份学习经验,搞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将是实现灾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心理重建
(1)构建灾后心理创伤评估体系,评估老师和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的心理创伤程度。如前所述,心理受灾的师生的心理创伤程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疗也就因人而异,需要重新构建适用于他们的新的心理创伤评估体系。
(2)构建灾区师生心理干预及治疗体系。包括:震后师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震后伤残学生心理辅导;震后师生心理自助措施;震后师生心理创伤发现及有效援助个案研究;震后师生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震后心理援助中各种力量的组织、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力量结合对震后学生的心理辅导研究;震后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方式;震后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期商讨制度等。
(3)政府应该充分认识目前心理重建的多重困难,要加大心灵救助队伍的建设力度,组建强大的专家团队适时引进海外心灵救助组织,系统的引进最新的心灵救助学问和工具,抚平创伤至极的心。在受灾地区建立灾害心理干预基地,组织心理专家培训当地专业人才为灾后重建提供长期心理援助。
(4)培训、提升灾区教师心理辅导能力。首先利用暑假对灾区教师进行心理治疗和支持性的团体辅导,之后充分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不断的跟踪治疗和培训。不仅给予老师关怀与支持,更提供方案与技术给予老师,让老师能立即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
(5)心理专家对在第一线进行个别辅导的辅导员,定期进行专业督导,因应灾后混乱现场的变化,经由督导和不断的省思,调整辅导的模式,产生新的行动策略,以满足学校的现况及需求,原则上每月一次,共计十二次。加强救助工作者的培训,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让更多人掌握心灵救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来用于拯救自己,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持续的救助服务。在灾区中小学引入心理学课程,编制适合灾区学生的心理学课程读本。
(6)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心理创伤程度不同的学生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导。开展各式各样的心理救援活动。如:学校巡回辅导、心理咨询、班级辅导、地震灾后健康教育课等。对受创较严重的学生,以每位辅导员辅导三位学生,每次三小时、每周一次的方式,进行为期一年的长期心理辅导工作。班级辅导:提供班级辅导服务,协助学生适应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地震灾后健康教育课实施时间初步确定为两年,按学期分4个阶段,每阶段后对实施地区进行评估,确定下一阶段工作方案。
二、学校基础设施重建
1、学校重建规划
学校重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建规划设计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目前灾区学校尤其是山区乡镇学校,大多没有明确的重建方案,同时由于交通不便,也不利于外界对其进行物资捐助。为此,灾后学校重建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做到规划适当超前,做到未来20年不落后;合理布局,是要以地理位置、生源变化趋势为依据,以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依据,与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在人才预测的基础上考虑教育的供求平衡,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做到普高、职高、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即做到每个县有高中、初中、职中。每个乡镇要有初中、中心小学、幼儿园。村小和幼儿园尽量集中到中心小学。各类学校,要按照国家标准配置教学、办公、运动、生活设施。
灾后学校重建规划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赋予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对学校的规划要与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相结合,与教育城乡统筹相结合,与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学校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绿化美化相结合,注重教育各板快间的发展比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校重建规划应该富有个性,要体现每个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育人宗旨。必须体现浓厚的校园特色,时代特色,而且学校环境景观设计也应该与建筑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科学育人的校园特色。有利于吸引并感召教育者在这里创造性地学习、探索和成长。
2、重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1)灾区教室重建宜小型化。这次地震在重灾区坍塌的学校,导致了大量的学生伤亡,举国上下,痛心疾首。究其原因,除了建筑质量差,教室的大跨度、大容量设计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大跨度、大容量教室的弊病:建筑成本高;抗震能力差,抗其它灾害的能力亦差;不便于学生迅速疏散;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化教育,不符合启发式教育模式的要求。
因此,在大规模重建学校的时候,建议一改大教室的设计方向,设计和修建较小教室。优点:在相同建筑投入的情况下,小型教室的抗灾害能力大大高于传统教室,不管是地震、火灾、水灾;在灾害发生时,便于组织学生迅速疏散。小班教育,符合素质化教学、人性化教学的要求。教室的宽度和长度减小后,可保护学生的眼健康。相对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保护教师的健康。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师工作岗位,有利于增加就业率。
(2)加强防震设防,提高防震标准。吸取国内外多次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经验,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1)认真仔细的震害调查,分析不同建筑年代、层数、结构类别、平面形状和不同地区学校的破坏情况,分析造成的原因(设防标准、结构体系、结构设计、施工质量等)。对可加固使用的建筑做出鉴定;进行整体规划,划出不适宜建设的地区,做好地震区建设规划的调整;建议吸取此次地震的大量震害经验,对于外廊悬挑的单跨框架、房屋纵向空旷又无支撑的中小学教学楼应改进其结构布置。2)这次地震中,大量的村镇学校房屋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屋建设之初没有进行正规的设计、施工,应将此类学校建筑纳入到国家标准规范体系,政府应加强指导和监督;3)大型或重要学校建筑宜按“抗震性能设计”方法,适当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以保证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发生屈服;4)在高烈度区或重要建筑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水平;5)规范执行力度的监督检查,将防震安全定期考核纳入校长考核体系。
(3)学校选址须考虑安全性和地震设防区划。从概念上说,由地面震动引起的房屋建筑地震灾害可以通过抗震技术加以减轻,尤其是房屋倒塌、危及生命安全的灾害可以大量避免。强烈地震在时空分布上没有确定规律和固定模式,尽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目前对我国境内大地震的时空迁移规律仍然知之甚少。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制定过四代地震区划图,图中划分出每个城市、乡镇的抗震设防烈度,这是工程抗震设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我国实际发生的大地震情况来看,区划图上界定的地震区范围基本符合实际,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龙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发生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在学校选址问题上应当多加考虑。建议在学校重建选址的时候尽可能避开离震源较近的地区,以及地势复杂、危险的地区,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师生疏散的位置进行学校重建。
(4)灾后学校重建引入开发商的问题。由于开发商的逐利性会抬高建房成本,所以学校重建不应让开发商作为中间机构介入从中牟利。学校的重建问题,可以由政府出资解决,如果政府财力有限,则可选择政府组织建设的模式。
政府可以为学校校舍建设无偿划拨土地,做统一的土地安排,并规定容积率,然后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建筑材料供应商以及房屋建筑商,校舍以成本价转售学校。政府通过贴息和定量财税补贴的形式回馈参建企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开发者而非开发商。政府可以出面担保,以工程、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贷款数额不超过房屋的建造费用。在政府、银行以及建筑商的努力下,共同解决学校重建问题。
(5)建立公开透明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灾后重建工程造价高涨是受复杂原因影响的必然趋势,合理的资金投入也是建筑结构安全和质量的保证。面对来自社会的质疑,政府应该建立公开透明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在大型重点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公开项目造价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教学重建
(1)教学场所的问题。活动板房是震后恢复教学的主要教室。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活动板房与正规教室在较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会有什么特点和问题。
(2)安全课程教育的问题。学校应增加地震以及其它重大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与救人的课程。课程的开发可以按照以下方面进行: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安全教育目标与任务;安全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安全教育典型个案研究;安全教育制度的建设。
(3)处理灾后教学活动重建的原则。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认知领域来看待教学活动中的关系,也不能仅从心理学、技术学的视角来研究教学活动,更应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的视角来关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4)教学活动重建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问题。在灾后的教学活动重建过程中,我们应对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重新认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是基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共同体关系。教学活动应是推进个人活动与合作性活动的统一体,以便寻求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享的共同知识的形成。针对震后学生的心理阴影问题,更需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宣扬美好的校园文化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恢复。学生需要老师及学校其它方面的关爱,同时老师也需要关怀,这样才能够形成两者交互式的良性发展。
(5)教学活动重建过程中课程重建的问题。地震过后的灾区学校课程重建应遵循:一是和灾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灾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受到了相当大的破坏,教学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二是课程重建的主次之分。必须开展的课程,没有条件也要努力创造条件的开展起来,政府应当给与支持。其它课程可放在学校重建过程中逐步恢复。三是课程要生活化。这一点尤其适宜灾后学校重建的初期,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的恢复期,课程内应该更偏重于对学生在生活上的关爱而不是书本知识。四是课程重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初期以教师引导为主,当学校基本恢复重建之后进行主体的转变。
四、校园文化与秩序重建
(1)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过上良好的校园生活。在校园校舍重建问题上需要选择优秀建筑师,委托他们先依照地方文化和环境特色做深入的研究报告,再展开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积极听取老师、学生和家长、以及地方人士的意见。使新校园具有灵活开放的校园布局、与社区空间相融合、对地方文化和环境生态充分尊重、以及良好的施工质量等共性。力求改变过去一元化的填鸭式教育体系,在校园空间设计上尝试把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小班教学、终身学习、校园开放、绿色学校等精神贯彻进去,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以及舒适的无障碍、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校园环境。
(2)完善学校管理体制。首先,是教育管理干部的高起点。建议纪检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坚决辞退地震中暴露出来的一部分严重违纪干部、庸懒干部以及其他不适合担任教育管理干部的人员,结合灾后重建认真做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一支廉洁、高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聘请专业教育管理顾问,公开选拔优秀教育行政管理人才为学校的管理工作服务。
(3)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校园新文化。积极宣传在抗震救灾中所突出的新文化,突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四川勤奋、顽强的性格,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挖掘抗震救灾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品质的时代体现,尤其是把抗震救灾中感人肺腑的师生故事引入到校园,以不同程度的激励师生。例如: 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抗震救灾中的充分体现; 大难面前,教师的崇高师德; 灾区学生面临灾难坚强、勇敢、乐观的品质; 大难面前,各行各业人员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 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应对灾难表现出的伟大力量等。
五、师资重建
(1)复兴灾区教育是当务之急。结合灾后重建认真做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一支廉洁、高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也需要有关各方面积极配合,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制订合理可行的灾区师资重建复兴计划,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
(2)国家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来到灾区工作。在抽调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名师轮流支教的同时,选拔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优秀的,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到灾区参与教育重建工作。通过支教骨干教师、名师传帮带的方式帮助优秀毕业生迅速教学能力。对灾区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方面也应该加以重视。首先,为教师们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解决这次地震灾难为他们带来的一系列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居安方可心定,教师们的生活稳定下来,有利于他们尽快全心全意投入到学校的重建工作中去。其次,清点查明各学校震后具体师资状况,以便对症下药,在各个学校间合理调配安排补充师资力量,发挥骨干作用,补充新鲜血液,迅速合理的重建各校的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3)教育机关应尽快和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和制定赴灾区学校支教人员的岗前培训方案。首先要确定教师的需求数量(包括专家、辅导人员和服务人员),查明具有教师资格或教学经验的人员以及其他适合担任教师或辅导人员的群众,对这些人进行教师培训。曾经接受教师培训、有经验的教师可承担培训其他教师的任务。教育主管部门与资深教师合作制订教师培训方案,如果短时间内需要大量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可以采用“传递”的方式,即先培训一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再对其他人进行培训,如此循环往复。请教育专家、心理辅导专家,运用多种形式,如讲座,派遣学习,远程教育等对灾区教师进行普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师德以及教学水平。向教师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培训:儿童心理救助;教材补充和灾难自救教育;性别敏感性和性别平等。应记录培训细节,包括培训环节、培训评价方法等;定期召开会议,帮助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教师解决问题;建立教师培训认证机制,使灾区教育顺利过渡到正规的教育体系;建立在校人员的登记机制,记录学生进、离校和教师及其他教育资源情况。
六、学校应急机制重建
1、应急机制重建的法律依据
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八条就规定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应急通信保障;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的准备;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灾害评估准备;应急行动方案。根据2006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针对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在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了规范。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也规定了,学校如何进行恢复重建的工作。
2、突发性公共事件对教育的影响
突发性灾害通常都会对教育系统内的学校、师生构成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对师生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学校和学生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经常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体力与经验方面的不足,缺乏自我救助、规避危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场所,而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通常是人群聚集度越高,造成的伤害越大。
(2)对师生的健康造成威胁。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主要是对公众的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如有害气体、有毒物质及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
(3)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心理承受力还较差,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使学生群体处于高度惊恐中,尤其是重大治安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都会对学生造成巨大心理伤害。
(4)对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各种类型的突发性公共事件都会对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影响师生的情绪稳定进而影响学业成绩,重则导致教育教学活动中止。
(5)造成恐慌进而影响社会安定。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如果学校和学生受到重大影响,必将造成大范围恐慌,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
3、教育部门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应急目标
(1)阻止不良事态的蔓延或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后,制止不良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或蔓延是最急迫的应急目标。
(2)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最常用的手段包括放假、主动封闭校园、人员隔离、转移教育教学地点等。
(3)维护师生的身心健康。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学校必须把维护师生健康作为第一要务,暂停或重新安排可能对师生身心健康带来威胁的活动,尽量避免学生参加应急活动。
(4)稳定师生情绪,平息各种恐慌。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控制恐慌,稳定师生情绪,避免不当的自救行为应当是教育应急的主要目标之一。
(5)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学校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就可以有效减少伤害。
(6)维护学校的完整和学校财产的安全。
4、应急机制重建中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教育部门应急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危机处理机制。近年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但在公共领域的危机处理机制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次地震的发生暴露了其中的问题。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要重视建立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机制。
首先应当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系统。在危机爆发之前能够识别各种征兆性事件,对危机爆发的概率及后果进行科学判断。其次要建立制度化的快速反应系统,强化危机发生后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果断指挥及时协调,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第三要有比较成熟的应急预案,做到居安思危,在和平安定中就要建立危机的应急预案,针对各种危机发生时的情况。明确相应的责任单位和部门,规定危机时的信息传送、收集和发布应急的指挥机构,危机事件的处理程序等等。比如学校教师应当对学生紧急撤离有充分的准备和定期预演,遇到重大灾害时做到有序撤离。
(2)信息披露。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应急措施。谣言、“小道消息”经常对事件的处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同样出现了一些的谣言,对救灾产生了很大的干扰。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处于应激状态中,急于了解更多信息。应激中的人们更容易发生信息滤除和附加,由于听者的理性判断能力降低,使得传言的失真情况更加严重。避免谣言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强化正式信息渠道的信息披露,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披露可靠的消息可以有效控制传言,稳定人心,有利于组织各种应急措施。从另一方面讲,公民有知情权,信息披露体现了对公民的尊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当重视的问题。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输和处理预案,比如对学校疫情发布和舆论宣传,提高师生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
(3)有效沟通。教育系统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需要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因此有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非典防治中,高校普遍封闭了校园,严格控制进出,学生不允许回家,多数高校的这一举措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但有的高校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一些学生出现情绪波动。所以,面对社会危机,采取坦诚的态度,不回避问题,用一种负责任的姿态,实施有效沟通,这对于平息事态具有重要作用。良好沟通的关键是平等和坦诚,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采用有效的沟通技术。这些是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和改进的。
(4)资源调配。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需要相应的资源调度,国家应对战略性资源建立各种储备制度。突发性公共事件一般需要动用全社会的资源应对,教育部门应当善于发挥社会动员机制的作用,最大程度调动社会资源用于危机处理。对于教育系统需要的一些特殊资源,如校舍、师资、教材、教具、备用试卷等等。应当建立相应的应急配置机制,包括物资准备和调度系统,人员培训和技术储备系统等。
(5)紧急措施。紧急状态下决策的目标是效率,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教育系统在突发事件中需要采取的紧急措施通常包括停课放假、封闭学校、人员隔离、紧急疏散或转移、暂缓举行考试、取消或更改大型活动的时间等等。这次地震救灾期间,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果断的应急措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6)心理辅助。突发公共事件会出现社会心理应激,造成暂时或长期的心理伤害。如在这次地震中,学校教育的对象多数是未成年人,他们是一个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群体,这样的伤害影响常常很深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必须充分发挥心理辅助的作用。我国中小学和高校普遍建立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
(7)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近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为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对突发危机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教育技术较少受地域限制,不需要人群聚集。危机时期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电话等现代通讯和教育手段维持教育教学活动。
(8)国际合作。这次地震有多起成功国际合作案例,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国际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可以减轻国内救助的压力,同时可以获得国际认可。除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之外,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都是解决危机的有效行为体,应当重视发挥国际合作机制的作用。
(9)善后处理。地震过去后面临众多的善后问题。对于教育来说,将面临学业补偿、恢复正常教学进度、学校重建等问题。学生受到的伤害尤其是心理伤害需要尽快抚平,帮助学生从危机中总结经验,对善后处理工作需要科学规划,把握最好的时机做好善后工作。突如其来大地震提出了教育系统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进行应急处理的问题,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应当从国内外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虽然无法阻止地震等灾害的发生,但可以也应该通过有效的工作,在灾害到来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