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意思: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作者思念在华山以东(今山西)的亲人。
重阳节在今天不算大节,但是在战国秦汉时期,清明节和中秋节还没有形成,那九月九重阳和三月三上巳相对,一春一秋,都很有影响,延续到隋唐,重阳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时间,点出重阳节。那山东兄弟呢,这里头就涉及到中国古代“山东”的概念了。
山东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者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那有时候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到了唐代和北宋,一般又以太行山作为山东、山西的分界线,把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称作山东;
那到了金朝,朝廷设置山东东西两路,明朝又设山东布政司,清朝设山东省,这时候山东才又由地理名词变为政区名词。那具体到王维这首诗呢,王维大家都知道是山西蒲州人,当时在长安求取功名,蒲州和长安之间隔着华山,所以他这里的山东其实用的是古意,就指华山以东。
那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怀念远在华山以东的蒲州老家的兄弟们,这样的诗怎么写呢?我们这个节目其实已经讲过王维的好多首诗了。
总的说来,他的诗是空灵、淡远,如诗如画,但是这首诗不一样,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作品,那个时候他的感情更充沛直白,诗风却还没有真正形成,所以这首诗写的不像是王维的诗,显得质朴直率而又情真意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