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各位高手,写出2006年高考政治重点问答题
体育单招的写出,题目与答案。往年考过的的问答题不要。只要问答题目与答案,第一个回答者那样一点用都没有!!!我要重点题,50个以上,在加悬赏最少500,超过50个在悬赏10...
体育单招的
写出,题目与答案。往年考过的的问答题不要。
只要问答题目与答案,第一个回答者那样一点用都没有!!!
我要重点题,50个以上,在加悬赏最少500,超过50个在悬赏100 展开
写出,题目与答案。往年考过的的问答题不要。
只要问答题目与答案,第一个回答者那样一点用都没有!!!
我要重点题,50个以上,在加悬赏最少500,超过50个在悬赏100 展开
展开全部
因命题各省都不一,谁也给不了你准确的答案.给一点学习的资料给你是对你最大的帮助:
第一章 单独命题省市考生的复习备考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 全国高考考生共用一套试题的情况早已不适应新的局面。为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 , 教育部综合考虑相关省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 决定在2004 年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 11 个省市单独命题的基础上 , 在2005年增加山东、江西、安徽 3 个单独命题的省市 , 使2005 年实行自主命题省市达到了14 个。需要指出的是 , 从高考改革的总趋势看 ,2006年高考自主组织命题的省市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从全国各省市使用统一的考试说明 , 到2005 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很多单独命题省市都自主颁发考试大纲或者对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大纲进行了补充说明 , 各自主命题省市的考生非常关心自己该如何选择复习资料 ,怎样复习备考。针对这些情况 , 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如何选择复习资料
1. 坚持选用全国通用的教辅书。大家都知道 , 从2005 年开始 , 全国高考考生已经都开始使用新课程卷了,各自主命题省市可能会自行颁发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 , 但大家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一致的。因此 ,各地考生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时一定要用全国的教辅书。首先 ,各地虽然单独命题 ,但因为所有试卷的命题依据一一教学大纲都是一致的 ,考试的重点、难点、要求等是统一的 : 其次 ,各个省市对考试大纲的理解各有所长 ,广泛选用各地教辅材料 , 可以为考生提供更多的考试信息和经验。
2. 适当选用本省市专用的教辅书。各自主命题省市在命制高考题目时通常会选用一些本地的具体情况作为题目的背景材料或信息来源。如:2004年江苏卷的地理试题的最后一个大题 ,虽然题目涉及的考点都是考试大纲中指出的,但要对江苏情况比较熟悉 ,答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因此 ,在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考生应该选择部分(40% 左右)本省市专用的教辅书 ,做一些适应性调整训练。
二、怎样复习备考
1. 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做到与时俱进
从 2004 年各省自主命题的试卷来看 ,各省命题均遵循了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试大纲》要求 ,考试题型、分值、考试内容和要求均符合《考试大纲》, 考核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都不超出当前各省中学教育的实际水平。目前 ,全国高中课程改革进展很快 , 新课标教材在部分省市已正式开始使用。2005 年新大纲提出的各科高考所考查的能力要求及考点变化均基于新课程之上 ,充分体现出了新课标的理念 , 加大了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比如 , 化学考纲增添了“了解新能源开发的概念”“ 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了解氟氯烃、含磷洗涤剂及二氧化硅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了
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等知识点 , 这些知识点均为新课程所含知识点 , 且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数学《考试大纲》全面置换题型示例成为考纲变化的一大亮点 , 有专家提示说 , 此举用心良苦 , 意味深长。 我们仔细观察、对比 , 也不难发现新例题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改革的方向 ,在考查 “双基”的同时 ,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 注重通性通法 , 淡化特殊技巧。
这就要求各地考生在复习中不能只是简单的抓课本 ,搞题海战术 ,而要积极关注新教材的提法 ,重视教材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关注科技前沿知识 , 关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 , 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 做到与时俱进。
2.穷实基础 , 处理好复习深度与广度的关系
各省自主命题原则上都明确指出 , 高考命题遵循中学《教学大纲》, 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这并不意味着超纲命题 , 而是防止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以及对大纲知识点的简单再现 , 即提倡对大纲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总体上说 , 高考命题原则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 , 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 , 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 , 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 就 2004年分省命题的试题来看 ,无论是跨学科综合题还是学科内综合题 , 命题的基础都是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楼阁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俗话说:水到渠成 ,只有扎实的抓好基础 ,才能构建起能力的 “殿堂” 。因而 , 考生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练习题 , 将课本知识全面不漏的复习一遍 ,制定好复习计划 , 把握好复习时间 ,集中精力 , 以基础不变应高考万变 ,这才是复习中最基本的策略。
3. 关注社会热点和地区特色 ,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 高考愈发重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更多地强调能发挥考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试题和探究性试题 , 这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2005 年生物《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相关重大热点问题” 。这些热点都是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 , 都是联系生活、生产、社会、自然和前沿科学实际等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素材的热点 ,对于各地考生来说这些热点问题都要理性看待。
实行分省自主命题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考对地方基础教育积极的导向作用 , 使地方政府更好地根据省情和教育发展的实际 ,在考试科目、内容、形式、难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2004年江苏地理卷最后一个大题就是关于江苏的题目 , 占了20 分 ,充分体现了自主命题的特点。这道题给出了一幅江苏的地图 , 要求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和人口四个方面来分析江苏省。由于不少考生对江苏情况比较熟悉 , 因此答起来得心应手。试题结合地区风土人情 , 有更大灵活性 , 更加贴近生活 ,实用性强 ,且符合各省的教育水平。部分省市原教学大纲与新课标的接轨 , 各科新考纲对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必会使试题置于多样化的情景 , 这透露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 启示一: 考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文科类知识是一种文化积累 , 学生要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 ,2 00年的作文题非常有人文气息 , 如果学生平时就关注生命 , 关注社会的丰富多样 , 关注人的和谐的发展 , 应该能写好 ,相反则连题目都未必能看得懂;启示二:学生应具备辨证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 ,看问题要全面 ,把社会热点问题及有地区特色的问题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不仅要将其放入到有直接联系的科目中去考虑 ,还要拓宽思维 , 把其融入到有相关联系的各个科目中去。
第二章 高考复习方法及复习效果表
第一节 复习方法
高考政治复习是一门学问 ,方法很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 , 考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以不变应万变。在这里给考生推荐的是三轮复习法。三轮复习法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 ,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 ,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第一轮复习从八月中到三月初 ,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 第二轮复习从二月初到五月中 ,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 : 第三轮复习从五月中到五月底 ,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 能力 o
如此安排复习 ,可以有效帮助考生搞好懂、记、练 ,懂是理解和运用的前提 ,记是表达和展示的基本条件 ,练是为更好表达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演习三者应统筹实现 ,不可偏废。
一、 第一轮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中 ,考生应尽快熟悉考试模式、性质、形式、特点及要求 , 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
1. 明确考试要求 ,掌握考试特点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进行近几年的综合能力测试与全国统一考试单科试题对比 ,不难发现 ,不论试题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具体表现在: ①试题的目标和要求不同。单学科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 , 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 ,所强调的能力 ,主要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考试多以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发展的某一要素、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进行描述 ,而是注重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核要求不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总汇”。另一方面 , 综合能力考试也不是在测试所谓的 “一般智力” 或“一般能力”,它测试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但它又相对独立于各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能力。②试题的结构和特点不同。无论是文理小综合或大综合测试 ,I卷均采用单项选择题 ,取消了单科考试中的不定项选择题 :Ⅱ卷取消了单科考试题型中的辨析题和论述题 ,只剩下了问答题一种形式。政治学科试题量急剧减少 ,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变小 ,且知识考核的知识点分布不均 ,但单题的分值却大大增加。试题取消了纯时政题 , 考试的侧重点逐步趋向多学科的综合。政治试题仍然以大量的热点问题为载体进行命题 ,但一些次热点问题也常见卷面。在考查能力上 ,更加凸现对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试题的综合上 ,无论是第 I 卷选择题还是第 Ⅱ卷问答题 ,均采用了组合式设计 , 即以 “一材多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它需要考生用学科内外的知识渗透交*分析 ,综合考查的力度逐渐加大 ,在评分标准上也更加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2. 立足学科基础 ,注重学科能力 ,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有人认为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 而且每科涉及的题量小 ,考查的知识点少 ,知识的覆盖面窄 ,因而只需要抓重点、热点就行 , 不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复习 ,甚至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再也不重要了。 然而 , 恰恰相反 , 题目学科要求的模糊性就是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学科准确性。答题之所以正确率低 ,看起来是考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差 ,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教育部文件也早就明确指出:综合能力测试 , 决不应打乱目前的教学安排而新搞一套 ,新设一门综合学科飞综合能力考试所测试的 ,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飞综合测试主要号号查学生 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 , 以及运用学科知识 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可见 , 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是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 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 , 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 , 人为地断章取义 , 分割支解 ,都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 ,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知识 , 绝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更何况综合测试部分只占到整个试卷分值的 20%, 单科知识仍占考试的 80% 。而且随着单题分值的大幅度增加 , 使学生每错一题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如何复习、掌握基本理论 ?
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乱就是必然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 , 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 , 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 , 即教材艾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 , 横向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 “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 ,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 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另外 ,在第一轮复习中 , 还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 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 ,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 , 从 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3. 加强知识整合 , 构建知识网络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 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考试所涉及的知识 , 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 所强调的能力 , 主要是学习能力 , 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 ,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 ,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例如 , 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 , 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 ,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 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 , 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 ,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另外 , 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 , 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 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 ,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 , 还要挖掘它们 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 , 对于每个知识内容 , 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 " 为什么 "“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更要重视挖掘知识 , 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 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掌握的基础上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打破章节界限 , 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 , 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 , 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 , 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 , 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 , 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 , 以不变 应万变的能力。
4. 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 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 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能力考试的测试能力 , 不是各学科考试能力的考核 , 而是考查考生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渗透、融合的综合能力 , 这种综合能力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 和专门的学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如果我们还象过去那样局限于政治学科范 围之内 ,不去涉及其他相关学科 ,关起门来搞复习 , 那肯定是适应不了综合能力测试的。从 2002年高考文综试题看 ,要适应这类试题 ,考生不仅要做到政治与历史的综合、政治与地理的综合 , 还要学会三门学科的综合复习。如 39 题、 40 题两道问答题 ,都要求考生用三科知识回答同一个问题 , 其分值达60分之多。再如 , 最近台湾当局领导人抛出了“一边一国论”, 就要求考生从政治角度说明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 ,且国际法对台湾问题早有规定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部承认一个中国。从历史角度看 ,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 并行使管辖权。从地理角度看 , 台湾岛跟大陆原是一个连接的整体 , 因地壳的运动才形成了今天的现状。可见 , 要提高政治学科的分析能力 , 必须把政治放到综合学科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因此 ,考生不仅要研究科内知 识的内在联系 ,更要加强与史、地或史、地、物、化、生等学科的联系 , 使自己的学习逐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关注热点 , 掌握重点 , 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 , 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 ,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 , 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 , 而且还要求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 ,去重视本年度的社会政治、 经济发展动态 ,关注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 ,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 ,真正领会其实质 ,学以致用。同时 ,还须关注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 ,如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问题 ,科技发展动态 ,文化思想的发展等。在第一轮复习中以掌握知识为主 , 但也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思考 , 又可以保证热点问题的覆盖面。当然综合能力测试对时政知识把握的程度不一定要有多深 ,但把握的面一定要广。平时的单科考试中不一定热的问题 , 在综合考试中却会经常出现。如近几年文综考试中涉及的巴拿马问题、非洲问题 , 大综合中的核试验问题等 ,不少考生都因平时的忽视而失分。另外 , 综合考试毕竟不追求试题的广度和深度 ,往往是抓住一个主题或中心形成若干道试题。因此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 ,着力把握核心概念和知识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把握知识重点 ,寻找知识的交*点。这一点在综合考试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对《政治常识》第四课的学习 ,要重点把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民族及宗教的其他问题一般理解即可。
由于新的考试模式带来了新的考试要求 ,而新的要求需要考生寻找新的学习和应试的方法。只有方法得当 ,才能指导有方 ,事半功倍。通过这几年综合考试的摸索 ,我们觉得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应做到: 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 ,切忌死记硬背 ,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 ,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②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 ,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③练习要精选 ,内容要恰当 ,试题要注意筛选 ,切忌再用题海战术浪费宝贵时间。④试题的答案要“准” 、要“精”。要多研究综合能力考试的性质、目标、和要求 ,特别是高考综合试题的评分标准。因为综合试题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 ,还是在答案文字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⑤要精心研究综合考试标准答案中的 “加分规定”,在平时的考试中要尽量向综合题的标准答案*拢 ,尽量争取加分 , 切忌延用 “3+2”的答案模式和思路 ,要培养自己求新、求异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第二轮复习
从实践上讲 , 高三进入四月都将开始第二轮复习。和理科不同 ,文综科目或者是政治科目仍然有成绩提高的巨大空间。
在这段时间 ,还是要以课本为依据 ,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一遍。梳理先从宏观后从微观 , 例如政治学、哲学、经济学这是宏观的;微观的是在哲学里面有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唯物论、认识论 ,在辩证法里面就是联系、发展、全面、量变、质变、内外因这些理论。实际上梳理一下没有多少内容 ,自己做有自己做的好处 ,可以增强记忆能力。
在这个阶段切忌浮躁 ,不要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 ,做什么都无所谓 ,这是很危险的。应对高考 ,此段时间是关键 ,其复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加强理解领悟《考试大纲》
要全面把握有关政治课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范围,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和区别 , 逻辑联系。全面把握政治、经济常识中有关知识。正确界定各个知识点 ,理解知识脉络 , 对于应对高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纲》中有关高考内容和要求毕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从去年高考来看 ,政治试卷试题内容覆盖了《大纲》中绝大部分知识点 ,其中有些试题是明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 , 有些是明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 , 尽管题干中材料相当部分引用的是一些社会热点现象; 况且它还为我们去分析说明、解释评价解答更大量题目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2. 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如果说上学期学习 ,主要是围绕知识点学习 ,是我们能在各种社会政治经
济现象中予以再认和再现 , 通俗地说 ,就是通过大量事例来说明知识点 ,那么第二轮复习 ,恰恰应倒过来 ,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以便对此热点事件分析说明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因为政治学课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 ,高考试题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 ,重大时政热点必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对象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 ,是对应考学生的必然要求。当然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 ,应进行筛选 ,主要依据(1)中央在理论时间上的重大突破点 ,即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新提法新思路; (2)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效性 , 即谁最近“热”, 谁最“热”;(3)发生在我们周边似乎是小事 ,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找出这些热点背景材料 ,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 ,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
3. 主动关注高考动向
近两年来 , 政治高考试题更多出现开放式研究性学习方面考核内容 ,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 交流合作和创新能力考核学生思维过程合理性与否等 ,这又提醒我们要关注高考新动向 ,在此段时间内应多加训练、思考。还可以总结几年来参与研究性学习 ,参与社会实践方面的经验 , 以便应对。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高三复习来说,也是一样的。以高三政治为例,考生必须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确定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
知己
首先,要“知己”——这是提高政治复习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1、自己掌握了什么?
要了解自己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这就需要我们客观而认真地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特别要仔细分析自己对政治高考考试内容和知识要点的把握情况。
如对有关基本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对政治学和经济学有关术语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分析,对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把握,对各类高考试题解答方法的掌握,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感悟和剖析能力等。
2、自己有什么心得?
要经常总结自己学习政治的体会和感受,有意识地考察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和对政治现象和社会热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注意发掘自己在政治学科方面的学习潜能,使自己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以采取恰当而有效的复习方法。
>>>>北京四中特级教师谈高考政治复习
3、自己还欠缺什么?
明白自己在政治学科学习方面还欠缺什么,需要什么,如何弥补,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策略。如第一阶段(9月—12月),先对考试基本原理和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记忆,着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第二阶段(1月—3月),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加强考试所涉各类题型解答方法的训练和时事热点的专题分析,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三阶段(3月—5月),增加训练量,尤其是各种模拟试题的练习,一方面积累些迎战的经验,另一方面作好临战的心理准备。
知彼
其次,要“知彼”——这是提高政治复习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彼”是指对方,在政治复习中,这里的“彼”主要是指:
1、你知道高考的目标吗?
>>>>3+X文综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
政治高考的考试性质、考试目标、考试的范围比例、难易度比例、考试方法、试题的题型、考试的内容和要求等。如,政治科高考根据选拔性考试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努力体现思想政治课特点,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查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识记和理解一年来国内外重大时事;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对试题提供的实例和情境具有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和质疑能力,并能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等;能运用教材有关知识,分析试题提供的材料,获取和处理相关的信息,用以说明其中所包含的有关知识和观点;对教材的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评价能力。即能按照试题的要求,从规定的角度把教材的有关知识加以综合,进行论述,并能运用学习教材后形成的价值标准,对有关的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这既是政治高考的考试目标,也是我们政治复习的努力方向和所追求的境界。
2、你知道高考的热点吗?
近年来,尤其是近三年来政治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变化趋势、答题风格要求等。如,近年来,政治试题以社会现实问题立意,以时事热点为背景,突出时代性特征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我们要逐步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又如,2005年政治试卷的评分要求上,改变了前几年实行的“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和大部分学生答题力求“多多益善”的原则,取而代之的是,“如果举例超出一项,取第一项计分”等。
>>>>2006年政治复习趋向:紧跟时代发展
无论是在时政复习,还是在问题解答中,对各个时事热点都不能孤立看待,而是要综合和全面捕捉各种有效信息、分析各类试题对时政材料的选择、设问的要求和角度,进而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组织答题。要真正熟练灵活地掌握时政题的答题技巧,考生们还应多练习、多总结、把握规律,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第一章 单独命题省市考生的复习备考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 全国高考考生共用一套试题的情况早已不适应新的局面。为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 , 教育部综合考虑相关省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 决定在2004 年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 11 个省市单独命题的基础上 , 在2005年增加山东、江西、安徽 3 个单独命题的省市 , 使2005 年实行自主命题省市达到了14 个。需要指出的是 , 从高考改革的总趋势看 ,2006年高考自主组织命题的省市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从全国各省市使用统一的考试说明 , 到2005 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很多单独命题省市都自主颁发考试大纲或者对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大纲进行了补充说明 , 各自主命题省市的考生非常关心自己该如何选择复习资料 ,怎样复习备考。针对这些情况 , 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如何选择复习资料
1. 坚持选用全国通用的教辅书。大家都知道 , 从2005 年开始 , 全国高考考生已经都开始使用新课程卷了,各自主命题省市可能会自行颁发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 , 但大家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一致的。因此 ,各地考生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时一定要用全国的教辅书。首先 ,各地虽然单独命题 ,但因为所有试卷的命题依据一一教学大纲都是一致的 ,考试的重点、难点、要求等是统一的 : 其次 ,各个省市对考试大纲的理解各有所长 ,广泛选用各地教辅材料 , 可以为考生提供更多的考试信息和经验。
2. 适当选用本省市专用的教辅书。各自主命题省市在命制高考题目时通常会选用一些本地的具体情况作为题目的背景材料或信息来源。如:2004年江苏卷的地理试题的最后一个大题 ,虽然题目涉及的考点都是考试大纲中指出的,但要对江苏情况比较熟悉 ,答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因此 ,在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考生应该选择部分(40% 左右)本省市专用的教辅书 ,做一些适应性调整训练。
二、怎样复习备考
1. 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做到与时俱进
从 2004 年各省自主命题的试卷来看 ,各省命题均遵循了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试大纲》要求 ,考试题型、分值、考试内容和要求均符合《考试大纲》, 考核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都不超出当前各省中学教育的实际水平。目前 ,全国高中课程改革进展很快 , 新课标教材在部分省市已正式开始使用。2005 年新大纲提出的各科高考所考查的能力要求及考点变化均基于新课程之上 ,充分体现出了新课标的理念 , 加大了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比如 , 化学考纲增添了“了解新能源开发的概念”“ 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了解氟氯烃、含磷洗涤剂及二氧化硅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了
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等知识点 , 这些知识点均为新课程所含知识点 , 且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数学《考试大纲》全面置换题型示例成为考纲变化的一大亮点 , 有专家提示说 , 此举用心良苦 , 意味深长。 我们仔细观察、对比 , 也不难发现新例题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改革的方向 ,在考查 “双基”的同时 ,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 注重通性通法 , 淡化特殊技巧。
这就要求各地考生在复习中不能只是简单的抓课本 ,搞题海战术 ,而要积极关注新教材的提法 ,重视教材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关注科技前沿知识 , 关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 , 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 做到与时俱进。
2.穷实基础 , 处理好复习深度与广度的关系
各省自主命题原则上都明确指出 , 高考命题遵循中学《教学大纲》, 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这并不意味着超纲命题 , 而是防止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以及对大纲知识点的简单再现 , 即提倡对大纲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总体上说 , 高考命题原则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 , 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 , 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 , 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 就 2004年分省命题的试题来看 ,无论是跨学科综合题还是学科内综合题 , 命题的基础都是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楼阁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俗话说:水到渠成 ,只有扎实的抓好基础 ,才能构建起能力的 “殿堂” 。因而 , 考生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练习题 , 将课本知识全面不漏的复习一遍 ,制定好复习计划 , 把握好复习时间 ,集中精力 , 以基础不变应高考万变 ,这才是复习中最基本的策略。
3. 关注社会热点和地区特色 ,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 高考愈发重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更多地强调能发挥考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试题和探究性试题 , 这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2005 年生物《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相关重大热点问题” 。这些热点都是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 , 都是联系生活、生产、社会、自然和前沿科学实际等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素材的热点 ,对于各地考生来说这些热点问题都要理性看待。
实行分省自主命题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考对地方基础教育积极的导向作用 , 使地方政府更好地根据省情和教育发展的实际 ,在考试科目、内容、形式、难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2004年江苏地理卷最后一个大题就是关于江苏的题目 , 占了20 分 ,充分体现了自主命题的特点。这道题给出了一幅江苏的地图 , 要求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和人口四个方面来分析江苏省。由于不少考生对江苏情况比较熟悉 , 因此答起来得心应手。试题结合地区风土人情 , 有更大灵活性 , 更加贴近生活 ,实用性强 ,且符合各省的教育水平。部分省市原教学大纲与新课标的接轨 , 各科新考纲对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必会使试题置于多样化的情景 , 这透露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 启示一: 考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文科类知识是一种文化积累 , 学生要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 ,2 00年的作文题非常有人文气息 , 如果学生平时就关注生命 , 关注社会的丰富多样 , 关注人的和谐的发展 , 应该能写好 ,相反则连题目都未必能看得懂;启示二:学生应具备辨证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 ,看问题要全面 ,把社会热点问题及有地区特色的问题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不仅要将其放入到有直接联系的科目中去考虑 ,还要拓宽思维 , 把其融入到有相关联系的各个科目中去。
第二章 高考复习方法及复习效果表
第一节 复习方法
高考政治复习是一门学问 ,方法很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 , 考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以不变应万变。在这里给考生推荐的是三轮复习法。三轮复习法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 ,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 ,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第一轮复习从八月中到三月初 ,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 第二轮复习从二月初到五月中 ,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 : 第三轮复习从五月中到五月底 ,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 能力 o
如此安排复习 ,可以有效帮助考生搞好懂、记、练 ,懂是理解和运用的前提 ,记是表达和展示的基本条件 ,练是为更好表达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演习三者应统筹实现 ,不可偏废。
一、 第一轮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中 ,考生应尽快熟悉考试模式、性质、形式、特点及要求 , 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
1. 明确考试要求 ,掌握考试特点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进行近几年的综合能力测试与全国统一考试单科试题对比 ,不难发现 ,不论试题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具体表现在: ①试题的目标和要求不同。单学科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 , 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 ,所强调的能力 ,主要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考试多以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发展的某一要素、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进行描述 ,而是注重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核要求不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总汇”。另一方面 , 综合能力考试也不是在测试所谓的 “一般智力” 或“一般能力”,它测试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但它又相对独立于各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能力。②试题的结构和特点不同。无论是文理小综合或大综合测试 ,I卷均采用单项选择题 ,取消了单科考试中的不定项选择题 :Ⅱ卷取消了单科考试题型中的辨析题和论述题 ,只剩下了问答题一种形式。政治学科试题量急剧减少 ,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变小 ,且知识考核的知识点分布不均 ,但单题的分值却大大增加。试题取消了纯时政题 , 考试的侧重点逐步趋向多学科的综合。政治试题仍然以大量的热点问题为载体进行命题 ,但一些次热点问题也常见卷面。在考查能力上 ,更加凸现对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试题的综合上 ,无论是第 I 卷选择题还是第 Ⅱ卷问答题 ,均采用了组合式设计 , 即以 “一材多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它需要考生用学科内外的知识渗透交*分析 ,综合考查的力度逐渐加大 ,在评分标准上也更加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2. 立足学科基础 ,注重学科能力 ,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有人认为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 而且每科涉及的题量小 ,考查的知识点少 ,知识的覆盖面窄 ,因而只需要抓重点、热点就行 , 不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复习 ,甚至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再也不重要了。 然而 , 恰恰相反 , 题目学科要求的模糊性就是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学科准确性。答题之所以正确率低 ,看起来是考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差 ,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教育部文件也早就明确指出:综合能力测试 , 决不应打乱目前的教学安排而新搞一套 ,新设一门综合学科飞综合能力考试所测试的 ,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飞综合测试主要号号查学生 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 , 以及运用学科知识 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可见 , 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是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 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 , 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 , 人为地断章取义 , 分割支解 ,都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 ,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知识 , 绝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更何况综合测试部分只占到整个试卷分值的 20%, 单科知识仍占考试的 80% 。而且随着单题分值的大幅度增加 , 使学生每错一题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如何复习、掌握基本理论 ?
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乱就是必然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 , 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 , 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 , 即教材艾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 , 横向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 “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 ,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 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另外 ,在第一轮复习中 , 还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 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 ,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 , 从 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3. 加强知识整合 , 构建知识网络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 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考试所涉及的知识 , 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 所强调的能力 , 主要是学习能力 , 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 ,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 ,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例如 , 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 , 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 ,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 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 , 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 ,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另外 , 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 , 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 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 ,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 , 还要挖掘它们 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 , 对于每个知识内容 , 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 " 为什么 "“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更要重视挖掘知识 , 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 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掌握的基础上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打破章节界限 , 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 , 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 , 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 , 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 , 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 , 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 , 以不变 应万变的能力。
4. 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 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 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能力考试的测试能力 , 不是各学科考试能力的考核 , 而是考查考生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渗透、融合的综合能力 , 这种综合能力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 和专门的学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如果我们还象过去那样局限于政治学科范 围之内 ,不去涉及其他相关学科 ,关起门来搞复习 , 那肯定是适应不了综合能力测试的。从 2002年高考文综试题看 ,要适应这类试题 ,考生不仅要做到政治与历史的综合、政治与地理的综合 , 还要学会三门学科的综合复习。如 39 题、 40 题两道问答题 ,都要求考生用三科知识回答同一个问题 , 其分值达60分之多。再如 , 最近台湾当局领导人抛出了“一边一国论”, 就要求考生从政治角度说明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 ,且国际法对台湾问题早有规定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部承认一个中国。从历史角度看 ,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 并行使管辖权。从地理角度看 , 台湾岛跟大陆原是一个连接的整体 , 因地壳的运动才形成了今天的现状。可见 , 要提高政治学科的分析能力 , 必须把政治放到综合学科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因此 ,考生不仅要研究科内知 识的内在联系 ,更要加强与史、地或史、地、物、化、生等学科的联系 , 使自己的学习逐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关注热点 , 掌握重点 , 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 , 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 ,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 , 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 , 而且还要求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 ,去重视本年度的社会政治、 经济发展动态 ,关注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 ,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 ,真正领会其实质 ,学以致用。同时 ,还须关注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 ,如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问题 ,科技发展动态 ,文化思想的发展等。在第一轮复习中以掌握知识为主 , 但也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思考 , 又可以保证热点问题的覆盖面。当然综合能力测试对时政知识把握的程度不一定要有多深 ,但把握的面一定要广。平时的单科考试中不一定热的问题 , 在综合考试中却会经常出现。如近几年文综考试中涉及的巴拿马问题、非洲问题 , 大综合中的核试验问题等 ,不少考生都因平时的忽视而失分。另外 , 综合考试毕竟不追求试题的广度和深度 ,往往是抓住一个主题或中心形成若干道试题。因此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 ,着力把握核心概念和知识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把握知识重点 ,寻找知识的交*点。这一点在综合考试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对《政治常识》第四课的学习 ,要重点把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民族及宗教的其他问题一般理解即可。
由于新的考试模式带来了新的考试要求 ,而新的要求需要考生寻找新的学习和应试的方法。只有方法得当 ,才能指导有方 ,事半功倍。通过这几年综合考试的摸索 ,我们觉得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应做到: 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 ,切忌死记硬背 ,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 ,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②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 ,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③练习要精选 ,内容要恰当 ,试题要注意筛选 ,切忌再用题海战术浪费宝贵时间。④试题的答案要“准” 、要“精”。要多研究综合能力考试的性质、目标、和要求 ,特别是高考综合试题的评分标准。因为综合试题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 ,还是在答案文字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⑤要精心研究综合考试标准答案中的 “加分规定”,在平时的考试中要尽量向综合题的标准答案*拢 ,尽量争取加分 , 切忌延用 “3+2”的答案模式和思路 ,要培养自己求新、求异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第二轮复习
从实践上讲 , 高三进入四月都将开始第二轮复习。和理科不同 ,文综科目或者是政治科目仍然有成绩提高的巨大空间。
在这段时间 ,还是要以课本为依据 ,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一遍。梳理先从宏观后从微观 , 例如政治学、哲学、经济学这是宏观的;微观的是在哲学里面有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唯物论、认识论 ,在辩证法里面就是联系、发展、全面、量变、质变、内外因这些理论。实际上梳理一下没有多少内容 ,自己做有自己做的好处 ,可以增强记忆能力。
在这个阶段切忌浮躁 ,不要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 ,做什么都无所谓 ,这是很危险的。应对高考 ,此段时间是关键 ,其复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加强理解领悟《考试大纲》
要全面把握有关政治课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范围,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和区别 , 逻辑联系。全面把握政治、经济常识中有关知识。正确界定各个知识点 ,理解知识脉络 , 对于应对高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纲》中有关高考内容和要求毕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从去年高考来看 ,政治试卷试题内容覆盖了《大纲》中绝大部分知识点 ,其中有些试题是明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 , 有些是明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 , 尽管题干中材料相当部分引用的是一些社会热点现象; 况且它还为我们去分析说明、解释评价解答更大量题目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2. 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如果说上学期学习 ,主要是围绕知识点学习 ,是我们能在各种社会政治经
济现象中予以再认和再现 , 通俗地说 ,就是通过大量事例来说明知识点 ,那么第二轮复习 ,恰恰应倒过来 ,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以便对此热点事件分析说明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因为政治学课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 ,高考试题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 ,重大时政热点必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对象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 ,是对应考学生的必然要求。当然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 ,应进行筛选 ,主要依据(1)中央在理论时间上的重大突破点 ,即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新提法新思路; (2)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效性 , 即谁最近“热”, 谁最“热”;(3)发生在我们周边似乎是小事 ,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找出这些热点背景材料 ,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 ,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
3. 主动关注高考动向
近两年来 , 政治高考试题更多出现开放式研究性学习方面考核内容 ,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 交流合作和创新能力考核学生思维过程合理性与否等 ,这又提醒我们要关注高考新动向 ,在此段时间内应多加训练、思考。还可以总结几年来参与研究性学习 ,参与社会实践方面的经验 , 以便应对。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高三复习来说,也是一样的。以高三政治为例,考生必须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确定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
知己
首先,要“知己”——这是提高政治复习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1、自己掌握了什么?
要了解自己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这就需要我们客观而认真地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特别要仔细分析自己对政治高考考试内容和知识要点的把握情况。
如对有关基本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对政治学和经济学有关术语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分析,对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的把握,对各类高考试题解答方法的掌握,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感悟和剖析能力等。
2、自己有什么心得?
要经常总结自己学习政治的体会和感受,有意识地考察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和对政治现象和社会热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注意发掘自己在政治学科方面的学习潜能,使自己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以采取恰当而有效的复习方法。
>>>>北京四中特级教师谈高考政治复习
3、自己还欠缺什么?
明白自己在政治学科学习方面还欠缺什么,需要什么,如何弥补,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策略。如第一阶段(9月—12月),先对考试基本原理和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记忆,着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第二阶段(1月—3月),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加强考试所涉各类题型解答方法的训练和时事热点的专题分析,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三阶段(3月—5月),增加训练量,尤其是各种模拟试题的练习,一方面积累些迎战的经验,另一方面作好临战的心理准备。
知彼
其次,要“知彼”——这是提高政治复习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彼”是指对方,在政治复习中,这里的“彼”主要是指:
1、你知道高考的目标吗?
>>>>3+X文综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
政治高考的考试性质、考试目标、考试的范围比例、难易度比例、考试方法、试题的题型、考试的内容和要求等。如,政治科高考根据选拔性考试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努力体现思想政治课特点,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查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识记和理解一年来国内外重大时事;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对试题提供的实例和情境具有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和质疑能力,并能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等;能运用教材有关知识,分析试题提供的材料,获取和处理相关的信息,用以说明其中所包含的有关知识和观点;对教材的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评价能力。即能按照试题的要求,从规定的角度把教材的有关知识加以综合,进行论述,并能运用学习教材后形成的价值标准,对有关的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这既是政治高考的考试目标,也是我们政治复习的努力方向和所追求的境界。
2、你知道高考的热点吗?
近年来,尤其是近三年来政治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变化趋势、答题风格要求等。如,近年来,政治试题以社会现实问题立意,以时事热点为背景,突出时代性特征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我们要逐步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又如,2005年政治试卷的评分要求上,改变了前几年实行的“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和大部分学生答题力求“多多益善”的原则,取而代之的是,“如果举例超出一项,取第一项计分”等。
>>>>2006年政治复习趋向:紧跟时代发展
无论是在时政复习,还是在问题解答中,对各个时事热点都不能孤立看待,而是要综合和全面捕捉各种有效信息、分析各类试题对时政材料的选择、设问的要求和角度,进而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组织答题。要真正熟练灵活地掌握时政题的答题技巧,考生们还应多练习、多总结、把握规律,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