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布料的介绍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蜡染与扎染、蓝印花布、夹染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印染工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称为"蜡缬"、"蜡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民间就开始用蜂蜡作防染材料,用特制的蜡刀或笔,蘸上加温溶化后的蜡液(由蜂蜡和石蜡制成),在棉布上描绘图案,然后浸入靛蓝缸中染色,将布上的无蜡部分染成蓝色,再入沸水中,经氧化洗炼后脱去蜡质,即显出蓝白花纹。宋代以后,蜡染工艺在我国的中原地区逐渐衰退,而在西南,传统的蜡染如今还渗透于中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蜡染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世代相传,被誉?quot;不须出土的文物"。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蜡染的传统产区,安顺、凯里、丹寨、黄平、雷山一带都是著名的蜡染之乡。在大山深处,苗族妇女们任意描绘着自然界中所能看到的一切,花草果实或禽鸟虫鱼,夸张的姿态,大胆的变形,自由随意的描绘或规整严谨的几何图纹,用铜笔绘制所产生的韵味蜡线,无一不表现出一种神秘、灵动、活泼和浪漫之美,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的生活的气息,蕴含着古文化的内涵,形成了蜡染的独特风格。
据史书记载,贵州蜡染从汉朝就已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蜡染图案最早源于摹取铜鼓上的花纹,当时使用的方法,是将布蒙在铜鼓面上,用蜡来回磨擦,经过染色,铜鼓上的花纹移到布上,这种方法类似于制拓片。后来,人们发明了铜蜡刀,蘸上溶化的蜡液,可以轻易地直接在布上随心所欲地进行绘制。这种方法把蜡染从复制变成了创作,摆脱了铜鼓纹样的束缚,有利于形成蜡染自身的独特艺术风格,充分发挥了蜡染工具的性能,体现出蜡染的材质美。
贵州蜡染最常选用的是自家织的土布,这种布厚实,经久耐用,有独特的肌理效果。但在画蜡之前还须用草木灰或牛粪煮二三个小时进行漂白、晒干、上浆磨布和晾晒的过程,才能最充分地表现蜡染工艺的魅力。
制作蜡染的蜡料主要的蜂蜡、白蜡、木蜡。甚至枫香树液等经过高温熬成后都可作为防染的材料,通常多将蜂蜡和白蜡混合使用。枫香是苗族先祖的象征和化身,是苗族崇拜的神树。枫香树的汁液带红色,苗族认为那是祖先的血,具有神力,于是用来描绘自己的图腾和崇拜物的形象。后来,人们发现,美丽的枫香树流出的枫液中还含的胶质和糖分而具的防染作用,一般和水牛油加热搅拌绘制,染后图案更加鲜亮。于是就用百年大枫香树液在白布上作画,再经过染色、漂洗、制成祭祀服装和旗幡,又从祭祀用品普及到日用品,这就是民间传统“枫香染”。
古代的染料,主要为天然染料,分为植物性染料,动物性染料和矿物性颜料。从发现的古代纺织品及文献记载看,先秦至汉代,主要是使用矿物颜料,那时多采用矿石研成粉状而成,这类颜色统称为矿物色。同时从夏代至战国期间不仅研制各种矿物性染料,还开始使用植物染料,在个别地区还有少量染料来源于动物血液。汉以后,矿物颜料已用得不多,植物日益普及,并由原来采用蓼蓝鲜叶浸液染色,改进为将蓼蓝叶子用水完全泡烂再按比例加石灰制成蓝靛后再进行染色。红色染料用茜草、红花、苏木,蓝色则用蓼草、木蓝,黄色多用黄栌、栀子、槐花、郁金等。这些常用的植物染料发展到唐代,便成了相对固定的印花用染料。
贵州黔东地区的苗族,自古以来普遍使用蓼蓝来做蜡染的主要染色材料。其它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朱砂)则用于涂染或笔绘。蓝靛染色稳定,不易褪色,一件蜡染衣服往往可以穿上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村民们将收割来的蓝草的茎叶放入池、缸、木桶或土坑内,再在上面压上沉重的大石头,加冷水浸泡6-7天,每隔两天翻动一下,待完全泡烂发酵,水面浮起紫红色的气泡,把靛叶残渣捞净。再按一定比例将生石灰深化后倒入缸内,(大约5千克靛叶用1千克石灰)用水瓢或竹杆搅动1-2小时。隔夜后蓝靛凝结沉淀,倒去上面的清水即成蓝靛浆(民间俗称"干靛")。但要染色,还得把蓝靛浆加水和草木灰水、苞谷酒等其它促染剂调制在一起,染液才算配好。
入缸染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浸染过程中,首先将白布投入温水(摄氏20度左右)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放入染缸中浸染。此外,在染色过程中,还要用黄豆水、红子根水、土酒和牛胶反复上浆1-2次,以增加染料的附着力。浸的次数越多,颜色越深。如此反复三至五天,确认布料已经染好为止。
蜡布染色完成后需在铁锅中加适量的清水煮沸,再放入少许食盐将织物投入沸水进行高温脱蜡处理,去掉织物表面的剩蜡和浮色。最后,取出蜡布在清水中反复漂洗,使残蜡和浮色与织物彻底分离,然后晒干,再根据需要加工成实用品。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蜡染的传统产区,安顺、凯里、丹寨、黄平、雷山一带都是著名的蜡染之乡。在大山深处,苗族妇女们任意描绘着自然界中所能看到的一切,花草果实或禽鸟虫鱼,夸张的姿态,大胆的变形,自由随意的描绘或规整严谨的几何图纹,用铜笔绘制所产生的韵味蜡线,无一不表现出一种神秘、灵动、活泼和浪漫之美,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的生活的气息,蕴含着古文化的内涵,形成了蜡染的独特风格。
据史书记载,贵州蜡染从汉朝就已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蜡染图案最早源于摹取铜鼓上的花纹,当时使用的方法,是将布蒙在铜鼓面上,用蜡来回磨擦,经过染色,铜鼓上的花纹移到布上,这种方法类似于制拓片。后来,人们发明了铜蜡刀,蘸上溶化的蜡液,可以轻易地直接在布上随心所欲地进行绘制。这种方法把蜡染从复制变成了创作,摆脱了铜鼓纹样的束缚,有利于形成蜡染自身的独特艺术风格,充分发挥了蜡染工具的性能,体现出蜡染的材质美。
贵州蜡染最常选用的是自家织的土布,这种布厚实,经久耐用,有独特的肌理效果。但在画蜡之前还须用草木灰或牛粪煮二三个小时进行漂白、晒干、上浆磨布和晾晒的过程,才能最充分地表现蜡染工艺的魅力。
制作蜡染的蜡料主要的蜂蜡、白蜡、木蜡。甚至枫香树液等经过高温熬成后都可作为防染的材料,通常多将蜂蜡和白蜡混合使用。枫香是苗族先祖的象征和化身,是苗族崇拜的神树。枫香树的汁液带红色,苗族认为那是祖先的血,具有神力,于是用来描绘自己的图腾和崇拜物的形象。后来,人们发现,美丽的枫香树流出的枫液中还含的胶质和糖分而具的防染作用,一般和水牛油加热搅拌绘制,染后图案更加鲜亮。于是就用百年大枫香树液在白布上作画,再经过染色、漂洗、制成祭祀服装和旗幡,又从祭祀用品普及到日用品,这就是民间传统“枫香染”。
古代的染料,主要为天然染料,分为植物性染料,动物性染料和矿物性颜料。从发现的古代纺织品及文献记载看,先秦至汉代,主要是使用矿物颜料,那时多采用矿石研成粉状而成,这类颜色统称为矿物色。同时从夏代至战国期间不仅研制各种矿物性染料,还开始使用植物染料,在个别地区还有少量染料来源于动物血液。汉以后,矿物颜料已用得不多,植物日益普及,并由原来采用蓼蓝鲜叶浸液染色,改进为将蓼蓝叶子用水完全泡烂再按比例加石灰制成蓝靛后再进行染色。红色染料用茜草、红花、苏木,蓝色则用蓼草、木蓝,黄色多用黄栌、栀子、槐花、郁金等。这些常用的植物染料发展到唐代,便成了相对固定的印花用染料。
贵州黔东地区的苗族,自古以来普遍使用蓼蓝来做蜡染的主要染色材料。其它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朱砂)则用于涂染或笔绘。蓝靛染色稳定,不易褪色,一件蜡染衣服往往可以穿上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村民们将收割来的蓝草的茎叶放入池、缸、木桶或土坑内,再在上面压上沉重的大石头,加冷水浸泡6-7天,每隔两天翻动一下,待完全泡烂发酵,水面浮起紫红色的气泡,把靛叶残渣捞净。再按一定比例将生石灰深化后倒入缸内,(大约5千克靛叶用1千克石灰)用水瓢或竹杆搅动1-2小时。隔夜后蓝靛凝结沉淀,倒去上面的清水即成蓝靛浆(民间俗称"干靛")。但要染色,还得把蓝靛浆加水和草木灰水、苞谷酒等其它促染剂调制在一起,染液才算配好。
入缸染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浸染过程中,首先将白布投入温水(摄氏20度左右)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放入染缸中浸染。此外,在染色过程中,还要用黄豆水、红子根水、土酒和牛胶反复上浆1-2次,以增加染料的附着力。浸的次数越多,颜色越深。如此反复三至五天,确认布料已经染好为止。
蜡布染色完成后需在铁锅中加适量的清水煮沸,再放入少许食盐将织物投入沸水进行高温脱蜡处理,去掉织物表面的剩蜡和浮色。最后,取出蜡布在清水中反复漂洗,使残蜡和浮色与织物彻底分离,然后晒干,再根据需要加工成实用品。
展开全部
蜡染与扎染、蓝印花布、夹染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印染工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称为"蜡缬"、"蜡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民间就开始用蜂蜡作防染材料,用特制的蜡刀或笔,蘸上加温溶化后的蜡液(由蜂蜡和石蜡制成),在棉布上描绘图案,然后浸入靛蓝缸中染色,将布上的无蜡部分染成蓝色,再入沸水中,经氧化洗炼后脱去蜡质,即显出蓝白花纹。宋代以后,蜡染工艺在我国的中原地区逐渐衰退,而在西南,传统的蜡染如今还渗透于中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蜡染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世代相传,被誉?quot;不须出土的文物"。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蜡染的传统产区,安顺、凯里、丹寨、黄平、雷山一带都是著名的蜡染之乡。在大山深处,苗族妇女们任意描绘着自然界中所能看到的一切,花草果实或禽鸟虫鱼,夸张的姿态,大胆的变形,自由随意的描绘或规整严谨的几何图纹,用铜笔绘制所产生的韵味蜡线,无一不表现出一种神秘、灵动、活泼和浪漫之美,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的生活的气息,蕴含着古文化的内涵,形成了蜡染的独特风格。
据史书记载,贵州蜡染从汉朝就已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蜡染图案最早源于摹取铜鼓上的花纹,当时使用的方法,是将布蒙在铜鼓面上,用蜡来回磨擦,经过染色,铜鼓上的花纹移到布上,这种方法类似于制拓片。后来,人们发明了铜蜡刀,蘸上溶化的蜡液,可以轻易地直接在布上随心所欲地进行绘制。这种方法把蜡染从复制变成了创作,摆脱了铜鼓纹样的束缚,有利于形成蜡染自身的独特艺术风格,充分发挥了蜡染工具的性能,体现出蜡染的材质美。
贵州蜡染最常选用的是自家织的土布,这种布厚实,经久耐用,有独特的肌理效果。但在画蜡之前还须用草木灰或牛粪煮二三个小时进行漂白、晒干、上浆磨布和晾晒的过程,才能最充分地表现蜡染工艺的魅力。
制作蜡染的蜡料主要的蜂蜡、白蜡、木蜡。甚至枫香树液等经过高温熬成后都可作为防染的材料,通常多将蜂蜡和白蜡混合使用。枫香是苗族先祖的象征和化身,是苗族崇拜的神树。枫香树的汁液带红色,苗族认为那是祖先的血,具有神力,于是用来描绘自己的图腾和崇拜物的形象。后来,人们发现,美丽的枫香树流出的枫液中还含的胶质和糖分而具的防染作用,一般和水牛油加热搅拌绘制,染后图案更加鲜亮。于是就用百年大枫香树液在白布上作画,再经过染色、漂洗、制成祭祀服装和旗幡,又从祭祀用品普及到日用品,这就是民间传统“枫香染”。
古代的染料,主要为天然染料,分为植物性染料,动物性染料和矿物性颜料。从发现的古代纺织品及文献记载看,先秦至汉代,主要是使用矿物颜料,那时多采用矿石研成粉状而成,这类颜色统称为矿物色。同时从夏代至战国期间不仅研制各种矿物性染料,还开始使用植物染料,在个别地区还有少量染料来源于动物血液。汉以后,矿物颜料已用得不多,植物日益普及,并由原来采用蓼蓝鲜叶浸液染色,改进为将蓼蓝叶子用水完全泡烂再按比例加石灰制成蓝靛后再进行染色。红色染料用茜草、红花、苏木,蓝色则用蓼草、木蓝,黄色多用黄栌、栀子、槐花、郁金等。这些常用的植物染料发展到唐代,便成了相对固定的印花用染料。
贵州黔东地区的苗族,自古以来普遍使用蓼蓝来做蜡染的主要染色材料。其它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朱砂)则用于涂染或笔绘。蓝靛染色稳定,不易褪色,一件蜡染衣服往往可以穿上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村民们将收割来的蓝草的茎叶放入池、缸、木桶或土坑内,再在上面压上沉重的大石头,加冷水浸泡6-7天,每隔两天翻动一下,待完全泡烂发酵,水面浮起紫红色的气泡,把靛叶残渣捞净。再按一定比例将生石灰深化后倒入缸内,(大约5千克靛叶用1千克石灰)用水瓢或竹杆搅动1-2小时。隔夜后蓝靛凝结沉淀,倒去上面的清水即成蓝靛浆(民间俗称"干靛")。但要染色,还得把蓝靛浆加水和草木灰水、苞谷酒等其它促染剂调制在一起,染液才算配好。
入缸染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浸染过程中,首先将白布投入温水(摄氏20度左右)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放入染缸中浸染。此外,在染色过程中,还要用黄豆水、红子根水、土酒和牛胶反复上浆1-2次,以增加染料的附着力。浸的次数越多,颜色越深。如此反复三至五天,确认布料已经染好为止。
蜡布染色完成后需在铁锅中加适量的清水煮沸,再放入少许食盐将织物投入沸水进行高温脱蜡处理,去掉织物表面的剩蜡和浮色。最后,取出蜡布在清水中反复漂洗,使残蜡和浮色与织物彻底分离,然后晒干,再根据需要加工成实用品。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蜡染的传统产区,安顺、凯里、丹寨、黄平、雷山一带都是著名的蜡染之乡。在大山深处,苗族妇女们任意描绘着自然界中所能看到的一切,花草果实或禽鸟虫鱼,夸张的姿态,大胆的变形,自由随意的描绘或规整严谨的几何图纹,用铜笔绘制所产生的韵味蜡线,无一不表现出一种神秘、灵动、活泼和浪漫之美,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的生活的气息,蕴含着古文化的内涵,形成了蜡染的独特风格。
据史书记载,贵州蜡染从汉朝就已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蜡染图案最早源于摹取铜鼓上的花纹,当时使用的方法,是将布蒙在铜鼓面上,用蜡来回磨擦,经过染色,铜鼓上的花纹移到布上,这种方法类似于制拓片。后来,人们发明了铜蜡刀,蘸上溶化的蜡液,可以轻易地直接在布上随心所欲地进行绘制。这种方法把蜡染从复制变成了创作,摆脱了铜鼓纹样的束缚,有利于形成蜡染自身的独特艺术风格,充分发挥了蜡染工具的性能,体现出蜡染的材质美。
贵州蜡染最常选用的是自家织的土布,这种布厚实,经久耐用,有独特的肌理效果。但在画蜡之前还须用草木灰或牛粪煮二三个小时进行漂白、晒干、上浆磨布和晾晒的过程,才能最充分地表现蜡染工艺的魅力。
制作蜡染的蜡料主要的蜂蜡、白蜡、木蜡。甚至枫香树液等经过高温熬成后都可作为防染的材料,通常多将蜂蜡和白蜡混合使用。枫香是苗族先祖的象征和化身,是苗族崇拜的神树。枫香树的汁液带红色,苗族认为那是祖先的血,具有神力,于是用来描绘自己的图腾和崇拜物的形象。后来,人们发现,美丽的枫香树流出的枫液中还含的胶质和糖分而具的防染作用,一般和水牛油加热搅拌绘制,染后图案更加鲜亮。于是就用百年大枫香树液在白布上作画,再经过染色、漂洗、制成祭祀服装和旗幡,又从祭祀用品普及到日用品,这就是民间传统“枫香染”。
古代的染料,主要为天然染料,分为植物性染料,动物性染料和矿物性颜料。从发现的古代纺织品及文献记载看,先秦至汉代,主要是使用矿物颜料,那时多采用矿石研成粉状而成,这类颜色统称为矿物色。同时从夏代至战国期间不仅研制各种矿物性染料,还开始使用植物染料,在个别地区还有少量染料来源于动物血液。汉以后,矿物颜料已用得不多,植物日益普及,并由原来采用蓼蓝鲜叶浸液染色,改进为将蓼蓝叶子用水完全泡烂再按比例加石灰制成蓝靛后再进行染色。红色染料用茜草、红花、苏木,蓝色则用蓼草、木蓝,黄色多用黄栌、栀子、槐花、郁金等。这些常用的植物染料发展到唐代,便成了相对固定的印花用染料。
贵州黔东地区的苗族,自古以来普遍使用蓼蓝来做蜡染的主要染色材料。其它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朱砂)则用于涂染或笔绘。蓝靛染色稳定,不易褪色,一件蜡染衣服往往可以穿上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村民们将收割来的蓝草的茎叶放入池、缸、木桶或土坑内,再在上面压上沉重的大石头,加冷水浸泡6-7天,每隔两天翻动一下,待完全泡烂发酵,水面浮起紫红色的气泡,把靛叶残渣捞净。再按一定比例将生石灰深化后倒入缸内,(大约5千克靛叶用1千克石灰)用水瓢或竹杆搅动1-2小时。隔夜后蓝靛凝结沉淀,倒去上面的清水即成蓝靛浆(民间俗称"干靛")。但要染色,还得把蓝靛浆加水和草木灰水、苞谷酒等其它促染剂调制在一起,染液才算配好。
入缸染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浸染过程中,首先将白布投入温水(摄氏20度左右)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放入染缸中浸染。此外,在染色过程中,还要用黄豆水、红子根水、土酒和牛胶反复上浆1-2次,以增加染料的附着力。浸的次数越多,颜色越深。如此反复三至五天,确认布料已经染好为止。
蜡布染色完成后需在铁锅中加适量的清水煮沸,再放入少许食盐将织物投入沸水进行高温脱蜡处理,去掉织物表面的剩蜡和浮色。最后,取出蜡布在清水中反复漂洗,使残蜡和浮色与织物彻底分离,然后晒干,再根据需要加工成实用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