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的雨》

高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展开
 我来答
若以下回答无法解决问题,邀请你更新回答
山海轩
高粉答主

2008-08-16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万
采纳率:72%
帮助的人:1.4亿
展开全部
  《古村的雨》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秘的通道?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便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1、第二段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中的“这”指的是什么?“审美性和乌托邦式的遮蔽”的含义是什么?
  2、第四段中的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为什么文化要加引号?
  3、 作者在文中对古村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4、 外来者是抱着怎样的心态来到古村的?
  5、下面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古村的存在只是一种标本的意味,因为它已失去了活力,只是过去村庄的空壳。
  B、村庄的本质是紧闭的生活理想或封闭幽深的心情或趣味。
  C、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也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感。
  D、结尾处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图: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声,反衬了古村春晨的宁静。
  E、郭洞村周围有繁茂的树木,作者对其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古村的某种审美韵味,渲染了古老的氛围,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机。

  答案

  1、“这”指的是第二段这句话之前的内容。
  “审美性”指的是古村原本古色古香的风貌,悠悠的意境。
  “乌托邦式的”指的是古村是现代人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2、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

  3、悲哀——向往——惋惜、失望。

  4、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精神的失落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向我们走来,这就是后工业社会的现代物质文明病,但这又是一个文化屈从世俗的时代,所以外来者充其量是附庸风雅。

  5、C E
  C错在“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作者痛惜的是村民的开放使古村原本的
  风貌不存;E没有“暗示希望的生机”之意。

  说明:

  近年来语文学习中的精神探索已经越来越鲜明。费振钟先生的《古村的雨》描述了对古村原本风貌的喜爱,写出了古村悠悠的意境,表达了对古村文化的委婉批评。说明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开始向意识领域渗透,所以中学生必须以前瞻的眼光来审视这一现象。第二题中的“文化”,为何用引号,就是考这个内容的。文化之为文化,在于它的独立品格,这就是清洁的精神,在追名逐利的世俗文化中,古村村民的开放使古村原本的风貌不存,已失去了它独立的品格,也失去了文化的内涵,所以,作者持讽刺和否定态度。真正的文化精神是这样一种思想: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而且这种思想正演变成一股时代的思潮向我们滚滚而来,作为一个时代青年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此加以关注。

  审析题干,坐标定位

  高考、中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例如,要准确地解答第一题中的“这”,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在原文的第二段作者介绍了古村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生活特性,这就体现出它是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

  整体阅读,搜索提取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中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第三题就要求读者对全文有个总体把握,开头写到“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作者的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中间写到“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作者对古村充满了向往之情,后来又写到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显然,这时的古村已失去了文化的意义,所以作者又充满了失望、惋惜之情。

参考资料: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7/198600/archives/2008/941243.s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