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3-11-12
展开全部
李白 (701—762), 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12
展开全部
李白:中国古代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盛唐诗坛杰出代表。李诗既描绘盛唐昂扬奋发、宏大蓬勃时代精神,又再现天宝后期危机四伏社会现实,体现豪放不羁鲜明个性,扩大浪漫主义表现领域和创作方法。李白享有崇高地位,具有深远影响。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附近)。先世隋末徙居中亚碎叶,李白诞生在这里。5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四川江油)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父李客有文化修养,可能是富商,家颇为富有。李白一生分为5个时期。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蜀中时期(705—725)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三首》)。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感兴》),接受多方面影响,生活情趣和才能多样。20岁和东严子隐居岷山,和道教徒有交往。20岁以后在蜀中游览山川名胜,登峨眉、青城诸名山。结识 “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唐诗纪事》)的赵蕤。这段生活对形成李白热爱自由、追求解放、摆脱传统束缚,以及傲岸任侠的性格和宏伟的政治理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对他人生观中求仙学道、隐遁出世的消极因素产生很大影响,造成了他思想的复杂性。 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第一次漫游(725—742)25岁,胸怀宏愿,为实现理想, 开始漫游兼求仕的时期。乘舟出峡,走向广阔天地。沿江东下,游江陵,过洞庭,登庐山,直下金陵、扬州,又沿江而上,漫游云梦,在湖北安陆和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从此,以安陆为中心,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客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天宝初,南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居剡中。十几年漫游,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写下许多优秀诗篇,显示了高度艺术才能。其漫游不但是探奇寻胜、求仙访道,主要是为了广事结交,扬名邀誉,干谒地方官。不愿意像唐代一般知识分子那样,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希望凭借自己才能和声誉,得到有力人物推荐,而直取卿相。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长安三年(742—744)天宝元年,42岁。因道士吴筠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初到,受到玄宗特殊礼遇,“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阳冰《草堂集序》)。供奉翰林,并无实权,只是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目睹朝政腐败,深感壮志难酬。不肯投靠权贵,“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不拘礼法,纵酒狂歌,桀骜不驯,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致使权贵、宦官对其诽谤和谗毁。于是被迫“上书请还归山”,于天宝三载告别长安。政治虽失败,但接触到宫廷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对现实有清醒认识,写下许多现实意义很强的诗篇,诗歌创作出现新的飞跃。 四、“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再度漫游(744—755)离开长安,开始第二次漫游,游踪遍及黄河中下游和大江南北,达10余年。去京不久,在洛阳遇杜甫,在汴州又遇高适,3人同游梁园、济南等地。李杜深情厚谊,为文坛佳话。接着又北游燕赵,往来齐鲁,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虽然因受谗放逐而向往隐遁出世,生活困窘,思想有时不免趋于消沉,但始终关心现实,没有放弃政治理想。于是,黑暗现实和腐败政治,在其诗中曲折地反映出来,表现出更加深广的忧愤意识和反抗精神,诗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安史乱中(755—762)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李白漫游江南,安史乱发,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次年永王李璘率领水军自江陵东下,以抗击安史乱军为名,3次下书征聘李白为幕僚,出于对国家安危关切,接受邀请。在李璘幕府,平叛报国热情很高,天真自负,“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歌颂李璘“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永王东巡歌》)。肃宗认为李璘兴兵东下是同他争夺帝位,下诏讨伐。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以从逆罪下狱,长流夜郎(贵州桐梓),行至巫山获赦而返。晚年穷愁潦倒,辗转金陵、宣城等地,靠友人接济度日。61岁满怀“扫胡尘”、“清中原” 热忱欲参加李光弼幕府,进剿史朝义,终因衰病中途而返。怀抱报国壮志,至死不渝。宝应元年,62岁,投靠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十一月,病逝。李白一生很复杂,既是天才诗人,还兼有游侠、隐士、道士、酒徒等的气质和行径。既接受儒家“兼济天下” 传统思想,热衷用事,追求功名,有“济苍生”、“安社稷” 远大抱负;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绝对自由,蔑视权贵,隐逸求仙;也有游侠思想因素,重诺轻财,豪纵狂放,傲兀不屈。儒、道和侠三种思想有很多矛盾,导致李白思想存在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遁的矛盾。龚自珍:“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 思想虽驳杂,但殊途同归,汇聚为相同的几点:建功立业、功成身退、蔑视权贵。核心:对生命和生活的追求与热爱,集中地表现在入世与出世的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