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 知识概要
1�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 英国工业革命:①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大发明。
(2) 工业革命的扩展:①法国工业革命。②美国工业革命。③德、俄、日等国的工业革命。
(3) 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生产力的迅速提高。②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③城市的扩大。④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和东方从属于西方。
2�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1) 维也纳会议:①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和维也纳体系的形成。②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建立。③维也纳体系是历史的反动。
(2) 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①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②法、英、希、比等国的斗争和神圣同盟的破裂。③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3) 1848年欧洲革命:①革命爆发的原因。②法国二月革命。③革命席卷欧洲。④革命的失败。⑤1848年欧洲革命的意义。
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第一国际的成立:①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②第一国际的成立。③第一国际的宗旨和主要活动。
(3) 巴黎公社:①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推行投降卖国和仇视工人的政策。②巴黎公社采取的主要政治、经济措施。③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及其主要功绩。
4�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 俄国1861年改革:①改革的历史背景。②改革的内容。③改革的意义。
(2) 美国内战:①美国的领土扩张。②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③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3) 德意志统一:①统一的历史条件。②统一的过程。③统一的意义。
(4) 意大利统一:①统一的历史条件。②统一的过程。③统一的意义。
5� 日本明治维新
(1)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①人民的反抗斗争。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③西方列强的入侵。
(2) 武装倒幕:①倒幕派的形成。②武装倒幕和德川幕府被推翻。
(3) 明治维新及其意义:①改革措施。②成功的原因。③明治维新的意义。
6� 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
(1)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①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全球扩张的背景。②俄国的领土扩张。③英国的殖民扩张。④法、美对非洲和亚洲的侵略。⑤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的影响。
(2) 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①列强争夺的原因。②克里米亚战争。
7� 亚洲革命风暴
(1) 亚洲革命风暴:①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②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和危害。③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④五次重大起义。
(2) 印度民族大起义:①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②起义的爆发与发展。③起义的失败。④起义的意义。
(二) 辨析与注意
(1)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 ,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英国政 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教材中列举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这些是英国 工业革命的可能性。而“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这就是英国工 业革命的必要性。18世纪中期的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没有任何一个 国家具备了这么多的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所以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英国工业 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
要注意英国工业革命与中英鸦片战争之间的必然联系。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40年 代,也正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时,很快成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 范围内开始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中国必然成为他们的目标。
(2)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继英国之后成为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大陆国家。到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但法国工业革命规模远远落后 于英国,而在发展速度上也比不上同期的美国和德意志。这是因为:第一,在大革命和拿破 仑战争期间,社会动荡不安,使工业革命的进程受到一定影响。第二,与英国在争霸中失败 ,丧失了原来的许多殖民地,所以通过殖民掠夺进行原始积累也不如英国那样丰厚。第三, 中 小企业长期大量存在,而大企业发展缓慢,企业经营分散,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 较困难。第四,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这就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也限制了国 内市场的扩大。第五,高利贷资本活跃,吸引了大量社会流动资金,减少了对工业的投资。
(3) 美国工业革命基本与法国同时起步,但美国发展工业的条件优越,第一,美国没有 经过封建社会,旧的封建的传统和习惯势力微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第二,国际 环境优越,离欧洲强国远,遭战争破坏少,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第三,美国通过从事奴 隶贸易和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财富等手段,取得了发展工业的大量资金。第四,外国移民 大量涌入美国,为美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第 五,随着领土不断西扩,既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又有丰富的资源原料。所以,到19世纪中期 ,美国工业革命完成。
(4) 19世纪早期,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 的进程。普法战后,德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并从法国得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富铁矿区和50亿 法郎赔款,才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到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工业革命完成。
(5) 要注意分辨什么是“维也纳会议”,什么是“维也纳体系”这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 概念。“维也纳会议”是指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会议。这是在战胜 了拿破仑帝国以后,俄、英、普、奥四大国为了分赃,并重新确定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召开的 会议。维也纳体系指由维也纳会议总协议而形成的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关于总协议重新划分欧洲版图,要参考教材上的《1815年的欧洲》地图来学习。
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为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封建君主们企图 用18世纪的原则来统治19世纪的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工人阶 级日益觉悟,各地民族意识越来越强。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消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因素 ,更多地参与政治;而工人阶级希望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但欧洲的专制君主们企图 采用高压手段,反攻倒算,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反对社会进步。另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 德意志、意大利等国要求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被压迫民族更加强烈的希望实现民族自治和 民族独立,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反对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因此说,维也纳体系是一 种历史的反动。
(6) 19世纪20、30年代欧洲各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对专制 统治的革命。包括西班牙革命、意大利革命、俄国革命和法国“七月革命”。法国“七月革 命”后,维也纳体系扶植的一个最主要的封建王朝——法国的波旁王朝被推翻了。第二类是 属于资产阶级的改革。如英国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取得了更多的权利。第三类 属于民族独立战争。包括希腊民族解放战争和比利时革命,终于迫使土耳其承认希腊独立和 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一而再的被改动,“神圣同盟”也开始分 裂、瓦解。维也纳体系已名存实亡。到了1848年革命后彻底摧毁了。
(7) 1848年1月,意大利西西里岛首先爆发革命的火花,紧接着形成了西欧大陆的燎原之火 。法国“二月革命”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奥地利、普鲁士等国首都的资产阶级和广大人 民拿起武器,要求结束专制统治;匈牙利、捷克和罗马尼亚人民为反抗外族统治,争取民族 解放而发动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迅速失败了。失败原因之一是以欧洲宪兵沙皇俄国为代表 的欧洲各封建君主疯狂镇压所致。失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背叛和无产阶级在 政治上、组织上的软弱。资产阶级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会危及自身的利益,因而它的革命性不 断减弱,甚至最后背叛革命。巴黎工人六月起义被资产阶级残酷镇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此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继续发展的时期,还远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 度。工人阶级不够成熟,还没有自己的政党,缺乏斗争经验。因此,这场迅速席卷欧洲的革 命,到1849年就迅速地失败了。
(8)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 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无法克服,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 础。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 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规模的政治性的无产 阶级革命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工人阶级 为了 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 削制度。这三次工人运动的失败和实践越来越使人感到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 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欧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涨,这是马克 思主义诞生的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一方面深入工人 群众,了解工人阶级现状,另一方面广泛汲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对当时出现的德意志古 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加以批判继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理论。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9) 19世纪50、60年代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再度高涨,使工人们认识到只有加强各 国工人的团结,才能阻止本国资本家对工人运动的破坏,于是各国工人相互支持、联合行动 的愿望增强了,这就是第一国际成立的客观条件。而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经 验,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而努力工作,这是第一国际成立的主观 条件。第一国际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第一国际 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功绩,课本没有用具体的史实来说明,只是通过两 段《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的资料来说明白。因此,对这两段引文要能看懂,并通过内 容来了解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功绩。第一条资料说明第一国际把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这一活动的光辉顶点就是对1871年爆发的巴 黎公社革命运动的声援和支持。第二条资料说明了第一国际把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 级独立政党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方面一个突出成绩,就是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 党的成立,这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在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起来的独立政党。
(10) 巴黎公社最重要的一条历史意义,即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是从分析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所具 有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而来的。在教材第81页上明确列数了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方面和社 会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再联系81页的资料中关于《1871年3月29日公社法令》,可 以看出巴黎公社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改造和建立了新的国家机器;而经济上触及了资本主 义的私有制,也明显地具有无产阶级的性质。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 财富。而公社战士的战斗精神,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将永垂史册。
(11)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原材料、市场和资金根本无法解决,导致俄国在19世纪上半期大大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 同时,社会经济落后又导致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失败,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就是例证。社会经济 落后的根源又是农奴制的存在。战争失败进一步激化俄国社会矛盾,农民起义实质上是农民 阶级“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尝试。这一切都表明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即沙皇专制统治 的基石——农奴制正面临着灭顶之灾。为挽救统治危机,亚历山大二世终于在1861年签署了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俄国1861年改革,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 从封 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 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改革又没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改革还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要思考教材第84页的题目。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要相同点:目的都是 为 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结果都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背景都不 同程度的受到西欧的影响。他们的主要不同点:彼得一世为了尽快发展俄国工业,鼓励工场 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当工人,实际是强化了农奴制度;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解放农奴,废除农奴制。
(12) 19世纪上半期,随着美国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南北方的经济都以不同的方式在 迅速发展,尽管两种经济形式都属资本主义经济,但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和矛盾。北方 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矛盾的焦点是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这 也是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而林肯当选总统,成了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美国内战是继独立战争以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 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但内战没有 彻底消灭种族歧视,黑人仍在政治上、经济上受白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歧视。
林肯由于在内战最危急关头,能够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 人奴隶宣言》,以革命的方式摧毁了奴隶制,并解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结果使北方获得 大胜,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林肯是继华盛顿之后美国历史上最 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13) 要注意下面问题:“为什么在德意志的统一问题上,资产阶级要把应由自己来完成的 任务转让给封建的普鲁士王朝来完成呢?”提示:四分五裂的局面既在经济上缺乏全国统一 的发展,也在政治上缺乏有权威的、来挂帅的领导人。因此,只有把完成统一的任务交给一 个 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统一决心坚定的邦国。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在领导统一中又是个关键 人物,他的“铁血政策”和灵活外交在统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为什么在意大利的统一问题上,资产阶级民主派会失掉领导权呢?”提示:处于分裂状态 的意大利,大多数地区被外国势力控制,只有撒丁王国是意大利惟一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是意大利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邦国。意大利国内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曾在各地发动过多 次自下而上的武装暴动和暗杀活动,但因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响应而连连受挫失败。而撒丁 王国政治比较开明,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中心。所以,最后意大利的统一由撒丁王国 来领导,而它的首相正是资产阶级自由派人物加富尔。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采取了王朝战争形式;都有一个领导统一 的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强大势力。但两国统一也有不同之处:意大利 统一更多的借助于外国的帮助,利用了人民的起义和斗争的作用,而德意志主要依靠国内自 己的力量;意大利在统一过程中贯穿着两条不同的统一道路,一条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 争,一条是“自下而上”的人民起义、响应,但最终还是以“自上而下”道路获胜而结束; 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 争早期具有反侵略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 力,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既是两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 事件。它们都结束了分裂,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洲的政治格局将产生极大的影 响。
(14) 19世纪中期仍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一个闭关、落后的封建国家。当时,日 本社会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方面,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起抗争;另一方面,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造成了幕府封建统治的危机。而西方列强的入侵,又 进一步暴露了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危机。幕府统治者对外屈服于列强的武力威胁,对内 奉行压制政策,使得原有的社会矛盾愈加激化。内忧外患使一批有识之士决定用武力推翻腐 朽的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倒幕派的形成并建立了倒幕武装,最终进行了武装倒幕,摧 毁了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的统治。
推翻幕府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 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个封建的幕藩制国 家,既存在有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幕府,又保留了藩国领主的统治格局,每个藩主都拥有独 立而且世袭的军政实权,有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或公开对抗,这就 为革新势力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倒幕派的力量能迅速壮大。第二,倒幕派掌 握了较大的实力,有武装,还把天皇(明治)抓在手中。同时,农民和市民的起义、暴动不断 高涨,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第三,新政权建立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使政 权得到了巩固和健全。第四,日本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因为此时 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反侵略斗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 所承受的外部压力。
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日本社 会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惟 一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此外,明治维新对亚洲一些立志改革、摆脱落后和民族危机 的国家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明治维新后,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 的封建残余。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迅速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推行军国 主义,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15)
社会背景:日本:①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高涨。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③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逐渐成为 反对幕府的力量。总之,幕府统治已成众矢之的。中国:虽然中国民族危机也十分严重,但 由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推翻清王朝的呼声还没能形成一股强大 的力量。
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维新的领导。他们掌握了某些强藩的实权,还建立 了武装。再加上得到人民拥护和得到一些不满幕府、赞成改革的大名的支持。中国:维新派 力量脆弱,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再之守旧顽固势力 强大。
政策措施:日本:倒幕后的新政府发布命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方面实行资产阶 级 性质的改革,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中国: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 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没能掌握政权以 及守旧势力破坏,措施根本不可能实施。
国际环境:日本:改革在较少外部干涉、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因为此时是 19世纪60年代,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是西方列 强正 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时期。中国:变法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 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的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 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说此时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很不利。
(16)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新兴的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 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这是资本主义列强进行全球扩张的根本原因。而通过工业革命增 强 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它们所掌握的廉价商品和火枪轮船,为它们征服世界提供 了物质条件。一句话,需要加强实力,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和侵略的背景 条件。
(17) 俄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程度较低,因此 它对外扩张主要不是以商品输出和抢占殖民地方式进行,而是凭借军事实力,对周边地区蚕 食鲸吞,将其直接并入自己的版图的方式来实现的。 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国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英国迅速扩大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和雄厚 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各地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其方式是以枪炮武力为后盾,以经济侵略为 主,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法国到19世纪30年代,加强了殖民扩张。从50年代起,在亚、非和美洲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战 争,殖民扩张达到高潮。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强国。 美国从19世纪上半期起,其主要致力于在北美大陆扩张领土,后来对中国、日本的侵略,美 国也开始了走上向海外扩张的道路。
(18)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 ,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在客观上,猛烈地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体制,在 被征服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可以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 张和侵略,有着征服和改造世界的双重作用。它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也应 该认识到,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是以侵略、掠夺和奴役的方式来实现的。 资本主义列强把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为了把这些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的 经济附属,而绝非要让这些地区发展资本主义。
(19) 为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19世纪上半期列强对外侵略方式发生了些变化,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列强把对外侵略的目标转向了以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主,掠夺的手段,也以扩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倾销产品和掠夺原料为主要方式。教材第102页小字材料以印度为例作了说明。还可回忆列强在中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证明。
(20) 工业资本的侵略,给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在亚洲大量倾销工业品、强迫农民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等殖民政策,摧毁了亚洲国家原有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大量手工业者失业和农民破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学习时要结合教材第102页引马克思的一段话,就可深刻理解列强侵略造成的危害。
(21) 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民族压迫,加深了它们同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激起了这些地区人民的激烈反抗、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殖民者相勾结,因此,有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紧密交织在一起,出现了反殖与反封的性质。总的来说,亚洲革命风暴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22) 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印度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土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英国的高压殖民政策激起了印英的民族矛盾,兼并封建王公土地的政策,使部分封建王公卷入了起义,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并不巩固的反英同盟。起义的领导权落在封建王公手中。英国殖民当局为了分化起义阵营,尽快镇压起义,改变了统治策略,改组殖民军队,增加英军比重;同时对封建王公采用拉拢的新政策,导致多数王公叛变,反英同盟分裂。封建地主阶级取得起义的领导权和他们的叛变,是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次起义的直接意义还超出了本国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
--------------------------------------------------------------------------------
(一) 知识概要
1�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 英国工业革命:①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大发明。
(2) 工业革命的扩展:①法国工业革命。②美国工业革命。③德、俄、日等国的工业革命。
(3) 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生产力的迅速提高。②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③城市的扩大。④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和东方从属于西方。
2�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1) 维也纳会议:①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和维也纳体系的形成。②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建立。③维也纳体系是历史的反动。
(2) 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①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②法、英、希、比等国的斗争和神圣同盟的破裂。③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3) 1848年欧洲革命:①革命爆发的原因。②法国二月革命。③革命席卷欧洲。④革命的失败。⑤1848年欧洲革命的意义。
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第一国际的成立:①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②第一国际的成立。③第一国际的宗旨和主要活动。
(3) 巴黎公社:①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推行投降卖国和仇视工人的政策。②巴黎公社采取的主要政治、经济措施。③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及其主要功绩。
4�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 俄国1861年改革:①改革的历史背景。②改革的内容。③改革的意义。
(2) 美国内战:①美国的领土扩张。②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③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3) 德意志统一:①统一的历史条件。②统一的过程。③统一的意义。
(4) 意大利统一:①统一的历史条件。②统一的过程。③统一的意义。
5� 日本明治维新
(1)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①人民的反抗斗争。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③西方列强的入侵。
(2) 武装倒幕:①倒幕派的形成。②武装倒幕和德川幕府被推翻。
(3) 明治维新及其意义:①改革措施。②成功的原因。③明治维新的意义。
6� 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
(1)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①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全球扩张的背景。②俄国的领土扩张。③英国的殖民扩张。④法、美对非洲和亚洲的侵略。⑤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的影响。
(2) 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①列强争夺的原因。②克里米亚战争。
7� 亚洲革命风暴
(1) 亚洲革命风暴:①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②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和危害。③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④五次重大起义。
(2) 印度民族大起义:①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②起义的爆发与发展。③起义的失败。④起义的意义。
(二) 辨析与注意
(1)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 ,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英国政 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教材中列举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这些是英国 工业革命的可能性。而“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这就是英国工 业革命的必要性。18世纪中期的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没有任何一个 国家具备了这么多的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所以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英国工业 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
要注意英国工业革命与中英鸦片战争之间的必然联系。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40年 代,也正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时,很快成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 范围内开始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中国必然成为他们的目标。
(2)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继英国之后成为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大陆国家。到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但法国工业革命规模远远落后 于英国,而在发展速度上也比不上同期的美国和德意志。这是因为:第一,在大革命和拿破 仑战争期间,社会动荡不安,使工业革命的进程受到一定影响。第二,与英国在争霸中失败 ,丧失了原来的许多殖民地,所以通过殖民掠夺进行原始积累也不如英国那样丰厚。第三, 中 小企业长期大量存在,而大企业发展缓慢,企业经营分散,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 较困难。第四,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这就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也限制了国 内市场的扩大。第五,高利贷资本活跃,吸引了大量社会流动资金,减少了对工业的投资。
(3) 美国工业革命基本与法国同时起步,但美国发展工业的条件优越,第一,美国没有 经过封建社会,旧的封建的传统和习惯势力微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第二,国际 环境优越,离欧洲强国远,遭战争破坏少,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第三,美国通过从事奴 隶贸易和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财富等手段,取得了发展工业的大量资金。第四,外国移民 大量涌入美国,为美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第 五,随着领土不断西扩,既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又有丰富的资源原料。所以,到19世纪中期 ,美国工业革命完成。
(4) 19世纪早期,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 的进程。普法战后,德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并从法国得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富铁矿区和50亿 法郎赔款,才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到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工业革命完成。
(5) 要注意分辨什么是“维也纳会议”,什么是“维也纳体系”这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 概念。“维也纳会议”是指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会议。这是在战胜 了拿破仑帝国以后,俄、英、普、奥四大国为了分赃,并重新确定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召开的 会议。维也纳体系指由维也纳会议总协议而形成的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关于总协议重新划分欧洲版图,要参考教材上的《1815年的欧洲》地图来学习。
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为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封建君主们企图 用18世纪的原则来统治19世纪的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工人阶 级日益觉悟,各地民族意识越来越强。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消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因素 ,更多地参与政治;而工人阶级希望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但欧洲的专制君主们企图 采用高压手段,反攻倒算,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反对社会进步。另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 德意志、意大利等国要求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被压迫民族更加强烈的希望实现民族自治和 民族独立,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反对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因此说,维也纳体系是一 种历史的反动。
(6) 19世纪20、30年代欧洲各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对专制 统治的革命。包括西班牙革命、意大利革命、俄国革命和法国“七月革命”。法国“七月革 命”后,维也纳体系扶植的一个最主要的封建王朝——法国的波旁王朝被推翻了。第二类是 属于资产阶级的改革。如英国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取得了更多的权利。第三类 属于民族独立战争。包括希腊民族解放战争和比利时革命,终于迫使土耳其承认希腊独立和 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一而再的被改动,“神圣同盟”也开始分 裂、瓦解。维也纳体系已名存实亡。到了1848年革命后彻底摧毁了。
(7) 1848年1月,意大利西西里岛首先爆发革命的火花,紧接着形成了西欧大陆的燎原之火 。法国“二月革命”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奥地利、普鲁士等国首都的资产阶级和广大人 民拿起武器,要求结束专制统治;匈牙利、捷克和罗马尼亚人民为反抗外族统治,争取民族 解放而发动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迅速失败了。失败原因之一是以欧洲宪兵沙皇俄国为代表 的欧洲各封建君主疯狂镇压所致。失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背叛和无产阶级在 政治上、组织上的软弱。资产阶级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会危及自身的利益,因而它的革命性不 断减弱,甚至最后背叛革命。巴黎工人六月起义被资产阶级残酷镇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此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继续发展的时期,还远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 度。工人阶级不够成熟,还没有自己的政党,缺乏斗争经验。因此,这场迅速席卷欧洲的革 命,到1849年就迅速地失败了。
(8)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 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无法克服,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 础。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 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规模的政治性的无产 阶级革命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工人阶级 为了 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 削制度。这三次工人运动的失败和实践越来越使人感到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 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欧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涨,这是马克 思主义诞生的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一方面深入工人 群众,了解工人阶级现状,另一方面广泛汲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对当时出现的德意志古 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加以批判继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理论。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9) 19世纪50、60年代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再度高涨,使工人们认识到只有加强各 国工人的团结,才能阻止本国资本家对工人运动的破坏,于是各国工人相互支持、联合行动 的愿望增强了,这就是第一国际成立的客观条件。而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经 验,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而努力工作,这是第一国际成立的主观 条件。第一国际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第一国际 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功绩,课本没有用具体的史实来说明,只是通过两 段《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的资料来说明白。因此,对这两段引文要能看懂,并通过内 容来了解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功绩。第一条资料说明第一国际把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这一活动的光辉顶点就是对1871年爆发的巴 黎公社革命运动的声援和支持。第二条资料说明了第一国际把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 级独立政党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方面一个突出成绩,就是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 党的成立,这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在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起来的独立政党。
(10) 巴黎公社最重要的一条历史意义,即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是从分析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所具 有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而来的。在教材第81页上明确列数了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方面和社 会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再联系81页的资料中关于《1871年3月29日公社法令》,可 以看出巴黎公社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改造和建立了新的国家机器;而经济上触及了资本主 义的私有制,也明显地具有无产阶级的性质。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 财富。而公社战士的战斗精神,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将永垂史册。
(11)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原材料、市场和资金根本无法解决,导致俄国在19世纪上半期大大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 同时,社会经济落后又导致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失败,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就是例证。社会经济 落后的根源又是农奴制的存在。战争失败进一步激化俄国社会矛盾,农民起义实质上是农民 阶级“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尝试。这一切都表明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即沙皇专制统治 的基石——农奴制正面临着灭顶之灾。为挽救统治危机,亚历山大二世终于在1861年签署了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俄国1861年改革,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 从封 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 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改革又没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改革还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要思考教材第84页的题目。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要相同点:目的都是 为 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结果都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背景都不 同程度的受到西欧的影响。他们的主要不同点:彼得一世为了尽快发展俄国工业,鼓励工场 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当工人,实际是强化了农奴制度;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解放农奴,废除农奴制。
(12) 19世纪上半期,随着美国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南北方的经济都以不同的方式在 迅速发展,尽管两种经济形式都属资本主义经济,但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和矛盾。北方 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矛盾的焦点是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这 也是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而林肯当选总统,成了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美国内战是继独立战争以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 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但内战没有 彻底消灭种族歧视,黑人仍在政治上、经济上受白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歧视。
林肯由于在内战最危急关头,能够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 人奴隶宣言》,以革命的方式摧毁了奴隶制,并解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结果使北方获得 大胜,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林肯是继华盛顿之后美国历史上最 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13) 要注意下面问题:“为什么在德意志的统一问题上,资产阶级要把应由自己来完成的 任务转让给封建的普鲁士王朝来完成呢?”提示:四分五裂的局面既在经济上缺乏全国统一 的发展,也在政治上缺乏有权威的、来挂帅的领导人。因此,只有把完成统一的任务交给一 个 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统一决心坚定的邦国。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在领导统一中又是个关键 人物,他的“铁血政策”和灵活外交在统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为什么在意大利的统一问题上,资产阶级民主派会失掉领导权呢?”提示:处于分裂状态 的意大利,大多数地区被外国势力控制,只有撒丁王国是意大利惟一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是意大利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邦国。意大利国内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曾在各地发动过多 次自下而上的武装暴动和暗杀活动,但因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响应而连连受挫失败。而撒丁 王国政治比较开明,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中心。所以,最后意大利的统一由撒丁王国 来领导,而它的首相正是资产阶级自由派人物加富尔。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采取了王朝战争形式;都有一个领导统一 的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强大势力。但两国统一也有不同之处:意大利 统一更多的借助于外国的帮助,利用了人民的起义和斗争的作用,而德意志主要依靠国内自 己的力量;意大利在统一过程中贯穿着两条不同的统一道路,一条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 争,一条是“自下而上”的人民起义、响应,但最终还是以“自上而下”道路获胜而结束; 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 争早期具有反侵略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 力,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既是两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 事件。它们都结束了分裂,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洲的政治格局将产生极大的影 响。
(14) 19世纪中期仍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一个闭关、落后的封建国家。当时,日 本社会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方面,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起抗争;另一方面,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造成了幕府封建统治的危机。而西方列强的入侵,又 进一步暴露了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危机。幕府统治者对外屈服于列强的武力威胁,对内 奉行压制政策,使得原有的社会矛盾愈加激化。内忧外患使一批有识之士决定用武力推翻腐 朽的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倒幕派的形成并建立了倒幕武装,最终进行了武装倒幕,摧 毁了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的统治。
推翻幕府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 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个封建的幕藩制国 家,既存在有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幕府,又保留了藩国领主的统治格局,每个藩主都拥有独 立而且世袭的军政实权,有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或公开对抗,这就 为革新势力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倒幕派的力量能迅速壮大。第二,倒幕派掌 握了较大的实力,有武装,还把天皇(明治)抓在手中。同时,农民和市民的起义、暴动不断 高涨,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第三,新政权建立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使政 权得到了巩固和健全。第四,日本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因为此时 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反侵略斗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 所承受的外部压力。
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日本社 会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惟 一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此外,明治维新对亚洲一些立志改革、摆脱落后和民族危机 的国家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明治维新后,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 的封建残余。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迅速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推行军国 主义,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15)
社会背景:日本:①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高涨。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③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逐渐成为 反对幕府的力量。总之,幕府统治已成众矢之的。中国:虽然中国民族危机也十分严重,但 由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推翻清王朝的呼声还没能形成一股强大 的力量。
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维新的领导。他们掌握了某些强藩的实权,还建立 了武装。再加上得到人民拥护和得到一些不满幕府、赞成改革的大名的支持。中国:维新派 力量脆弱,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再之守旧顽固势力 强大。
政策措施:日本:倒幕后的新政府发布命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方面实行资产阶 级 性质的改革,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中国: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 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没能掌握政权以 及守旧势力破坏,措施根本不可能实施。
国际环境:日本:改革在较少外部干涉、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因为此时是 19世纪60年代,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是西方列 强正 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时期。中国:变法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 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的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 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说此时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很不利。
(16)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新兴的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 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这是资本主义列强进行全球扩张的根本原因。而通过工业革命增 强 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它们所掌握的廉价商品和火枪轮船,为它们征服世界提供 了物质条件。一句话,需要加强实力,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和侵略的背景 条件。
(17) 俄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程度较低,因此 它对外扩张主要不是以商品输出和抢占殖民地方式进行,而是凭借军事实力,对周边地区蚕 食鲸吞,将其直接并入自己的版图的方式来实现的。 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国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英国迅速扩大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和雄厚 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各地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其方式是以枪炮武力为后盾,以经济侵略为 主,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法国到19世纪30年代,加强了殖民扩张。从50年代起,在亚、非和美洲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战 争,殖民扩张达到高潮。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强国。 美国从19世纪上半期起,其主要致力于在北美大陆扩张领土,后来对中国、日本的侵略,美 国也开始了走上向海外扩张的道路。
(18)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 ,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在客观上,猛烈地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体制,在 被征服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可以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 张和侵略,有着征服和改造世界的双重作用。它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也应 该认识到,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是以侵略、掠夺和奴役的方式来实现的。 资本主义列强把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为了把这些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的 经济附属,而绝非要让这些地区发展资本主义。
(19) 为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19世纪上半期列强对外侵略方式发生了些变化,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列强把对外侵略的目标转向了以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主,掠夺的手段,也以扩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倾销产品和掠夺原料为主要方式。教材第102页小字材料以印度为例作了说明。还可回忆列强在中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证明。
(20) 工业资本的侵略,给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在亚洲大量倾销工业品、强迫农民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等殖民政策,摧毁了亚洲国家原有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大量手工业者失业和农民破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学习时要结合教材第102页引马克思的一段话,就可深刻理解列强侵略造成的危害。
(21) 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民族压迫,加深了它们同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激起了这些地区人民的激烈反抗、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殖民者相勾结,因此,有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紧密交织在一起,出现了反殖与反封的性质。总的来说,亚洲革命风暴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22) 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印度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土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英国的高压殖民政策激起了印英的民族矛盾,兼并封建王公土地的政策,使部分封建王公卷入了起义,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并不巩固的反英同盟。起义的领导权落在封建王公手中。英国殖民当局为了分化起义阵营,尽快镇压起义,改变了统治策略,改组殖民军队,增加英军比重;同时对封建王公采用拉拢的新政策,导致多数王公叛变,反英同盟分裂。封建地主阶级取得起义的领导权和他们的叛变,是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次起义的直接意义还超出了本国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