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气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给予肯定表扬,及用手轻轻地在他的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
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等,这既能检验“小老师”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情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创设小白兔情景:小白兔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拔萝卜。 “它们谁拔的萝卜最多?”学生都想知道,他们不自觉的开始 “数萝卜”。而教者有意安排:兔妈妈一个一个的摆放着,兔爸爸两个两个的摆放着,小白兔的萝卜堆在一块了。学生们数来数去,就是数不清楚小白兔的萝卜,怎么办呢?“要是像妈妈那样摆整齐就好数了”于是产生了数学问题:怎样摆放?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有多少个呢”“可以怎样摆?”“我能摆”。这个问题是由具体的情景产生的,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解决,也就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自主探索是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要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a、让学生有机会“观察”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些数学知识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地机会和条件。
如《11~20各数的认识》中,已经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了11,接着再认识其余各数。这部分教学我是先让学生摆小棒: “想摆十几就摆十几”,当学生用小棒摆出了11~20各数后,再把各个数及对应的小棒图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去观察:把这些数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们通过观察,最初只是看出11~20各数的组成,慢慢的发现得更多了:“我发现12比11多1个”“我看出13在12的后面”等等。在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他们不光知道了11~20各数的组成,还知道了11~20各数的顺序及大小。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给予肯定表扬,及用手轻轻地在他的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
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等,这既能检验“小老师”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情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创设小白兔情景:小白兔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拔萝卜。 “它们谁拔的萝卜最多?”学生都想知道,他们不自觉的开始 “数萝卜”。而教者有意安排:兔妈妈一个一个的摆放着,兔爸爸两个两个的摆放着,小白兔的萝卜堆在一块了。学生们数来数去,就是数不清楚小白兔的萝卜,怎么办呢?“要是像妈妈那样摆整齐就好数了”于是产生了数学问题:怎样摆放?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有多少个呢”“可以怎样摆?”“我能摆”。这个问题是由具体的情景产生的,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解决,也就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自主探索是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要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a、让学生有机会“观察”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些数学知识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地机会和条件。
如《11~20各数的认识》中,已经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了11,接着再认识其余各数。这部分教学我是先让学生摆小棒: “想摆十几就摆十几”,当学生用小棒摆出了11~20各数后,再把各个数及对应的小棒图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去观察:把这些数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们通过观察,最初只是看出11~20各数的组成,慢慢的发现得更多了:“我发现12比11多1个”“我看出13在12的后面”等等。在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他们不光知道了11~20各数的组成,还知道了11~20各数的顺序及大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