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乾隆都下过江南几次?意义是什么?
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意义不同,康熙主要是治理水患,整饬吏治,乾隆以盛世太平之圣君自居,南巡也办了很多政事,但更多是彰显自己,好大喜功。
康熙作为创业之主,兢兢业业,利用南巡,安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基础,发展封建社会,并能躬行节俭。其南巡进一步奠定了清王朝安定、统一、强盛的基础,使之由乱而治、由激尺弱转强,起有重要作用。
乾隆效法康熙南巡,挥霍奢靡,据统计,六次南巡,各项花费总数达白银二千多万两,所带随从与地方官员还趁机敲诈勒索,极大地加重了群众负担,致使民间冤情沸腾。
乾隆直到临死之前才意识到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之事,劝诫后世之主,再不要像他去南巡了。然而,追悔莫及,为时已晚,造成的恶果明友高,已无法挽回。
扩展资料:
一、康熙六次南巡
1、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2、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第二次告返南巡,临阅河工。
3、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阅黄河堤,驻杭州,阅兵较射。
4、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一年, 行至德州,皇太子病,中途回銮。
5、第五次南巡:康熙四十四年,南巡阅河,命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
6、第六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
二、乾隆六次南巡
1、第一次南巡:乾隆十六年,南巡路线确定为:渡黄河后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至杭州。
2、第二次南巡: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到徐州阅视河工,到孙家集阅视堤工,命令将河堤改用砖砌。
3、第三次南巡: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时,亲临海宁勘察水患。
4、第四次南巡:在黄淮交汇的清口巡查河务,在苏州游览各处园林。
5、第五次南巡:第五次南巡时乾隆已70岁,千里劳顿,体力已吃不消。没有详细南巡事件记录。
6、第六次南巡:乾隆帝第六次南巡时已是74岁的老人了,他的勤于政事、崇尚务实和好大喜功、奢侈浪费都叠印在他南巡的履痕足迹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隆南巡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清王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他熟谙文韬武略,具有远见卓识,在位六十一年,以实心为嫌缓核本,以实政为务,政绩卓著。他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以后便“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1〕尤其是河务,康熙帝更是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了治河,从康熙二十三年到四十六年(1684—1707年),康熙帝先后六次南巡,每次均以详细巡视河工为首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一带,当时是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高家堰又是拱卫里下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淮安地区是清代治河的关键,康熙帝每次南巡,必到此视察。
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他是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象济宁、无锡等自然是他停游的地方,另外还巡游了扬州、苏州、杭州、镇江、南京等许多风光秀丽的城市。
因为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而且江南又是故明之地,汉人墨客之蔽,也是反清的根据地,所以皇帝下江南不只是为了游山玩水,还是为了维稳。
至于详细目的主要是这6点:
1.视察河工
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视察黄河大坝,这关乎民生的大局,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视察浙江海宁县的鱼鳞海塘等水利工程,期待江南丰收,维持京城供给、保障战争所需的粮食。乾隆自己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哪伍”。
2.考察京杭大运河
考察当时的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这是京城皇家贵胄、黎民百姓衣食供给的命脉。同时,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赋税,占了当时国家大部分的份额,据明代资料显示,从运河沿线征收的税金占全国税收的九成以上。满清鼎盛时期,有所减少,也能占到百分之五十,一条大运河就是政府的钱串子。全国九大钞关,有七个是在运河沿线。沿着大运河南巡,以考察大运河本身的管理、维修,沿线税赋的征收、管理,粮仓的储备和管理。
3.安抚民心笼络知识分子
江南文化发达,又是是明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也最激烈。公元1644年,满清公布剃发令,次年即发生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反抗虽然平息,但是民心不服。许多著名学者,拒绝为清庭服务,例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他们还四处讲学,影响很大。身在朝廷的国子监博士孔尚任还写了桃花扇,褒扬反清思想,因此被罢官。说明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是不稳定的。把知识分子搞定,天下就安稳了。乾隆南巡就是为了安抚知识分子,笼络和利用他们,江南出才子嘛。还可以发现人才,为其所用。 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
4.检查江南吏治
江南经济发达,国家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这里的官员都是选拔能人,这些岗位也都是肥缺,容易造成贪污舞弊。乾隆下江南,检查地方官员,是否营私舞弊,侵吞国库,动摇政权的根本。
5.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
京城的供给仰仗江南,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的机会加强芹掘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鼓励他们发展经济,活跃市场,保障供给,巩固统治,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
6.探访民情
康熙的呢?
也是?
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巡羡渣迅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后四次还要到浙江的海宁。六下江南所经之地和所做之事,虽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缙绅,培植士类,阅兵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