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到过春节的习俗谈谈如何看待春节

 我来答
古城阿忠
2021-01-03 · TA获得超过14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6万
展开全部

#过年那些事儿#春节习俗民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pple0598222
推荐于2018-04-17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apple0598222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采纳数:936 获赞数:147316
学生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春节民俗中就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春节就是整个文化脉络中最典型的一支。 每一种习俗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上至远古,在这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融入新的因素淘汰掉不符合时代的因素。无疑这一系列习俗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景。虽然老人们都在感慨如今过年已经没有他们小时候那样热闹,年味淡了,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它在心中的地位。
  首先从庆祝形式上来说就有很大变化,形式更为多元。 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按照程序做一些像是送灶神,祭拜祖先等等之类的活动,而是更多地关注人本身的心理或者气氛。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更关注家庭团聚的和睦气氛,而少了很多传说神话色彩,多了“人文主义”色彩,人们也更多地关注怎样更加舒心地过。所以选择春节期间外出旅游已经很常见了。年夜饭也不再单调,更多的人选择出去吃。
  以往在除夕这个重要时刻人们都守岁,还有一系列语言禁忌,生怕说不吉利的话大人通常不叫小孩在初一早上说话。现在我们可以也感受到守岁的人已明显减少,甚至有些人觉得过年没意思只好打牌上网。 再者从人们对春节的情感也有所改变。
  一、经久不变的元素是“回家”
  经久不变的元素,也许只剩下一个了。这就是回家。尤其对游子而言,是离家那一刻就开始的行动。年近,情可切;年终,则必归。这才有了“春运”,无比壮观的东方年文化。无论建多少高速,无论这高速是铁路还是公路,在归家的民族性要求面前,其承载力,永远捉襟见肘。无论游子花在归途上的时间,怎样远远大于“在家”的时光,值,绝对值得!回家过年的赤子之心,在空间与时间上,为了团聚的目标,永远不计代价、从来无怨无悔!“三十儿”就是年度亲情登顶的时刻。
  二、春晚是升级版的“庙会”
  有一种年元素,现在已经变得几乎没“模样儿”了,那就是“庙会”。以家庭为单位逛庙会,是过中国年的传统活动。如今,逛的人少了,逛的时间变了,互动的内容变了。最大的变化在于,不必从庙会中满足物欲了。从非实体角度思考,现代中国年的庙会,则变得规模更大甚至盛况空前。当下中国,以国为单位,办的“庙会”,并且办得升腾于精神层面了,这就是春晚!春晚,就是现代中国庙堂与民间联手办“ party庙会”。
  三、民族凝聚力是变的底线
  “礼仪之道”的文化土壤,托举着“君子之道”。后者是塑造个体的存在规范,余秋雨谓之“人格模式”,也就是个体化的“礼仪之道”。我们讨论年文化,也是讲个人素养: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更体现于过年的举动上。今日中国,人人都过年,但过年过得有文化者,寥寥无几。人类进化导致年的味道在变:时间上,分割出那么些法定节日;群体上,以年龄为半径,划分出 N种过年群体。但“礼仪之道”规范的年文化,一直未溢出民族凝聚力的渠道,这是传统习俗变与不变的底线。
  四、年俗的改变不能强制
  年俗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怎么过节过年,最终还是要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由时代的发展和现实需要来决定,决不能强制命令。以前一提到过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三十儿晚上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和天空一闪一闪的五颜六色的烟花。但是,现在不少大城市都开始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了。虽然过年还是要追求热烈喜庆的气氛,但是放鞭炮这种习俗可以有替代的方式,录制一些音像效果作为生活的陪衬,有声有响有光有花却没有污染,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声音之大小,色彩之明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