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的历史沿革
桃园市早期文化活动,为拥有2,700多年历史的“大园尖山遗址”,文化类型属新石器时代的圆山文化晚期。
前期主要是平埔族之凯达格兰族及道卡斯族的居住地,主要有南崁、霄里、龟仑、与坑仔等四部落居住于现今之桃园市范围,这四部落常称为南崁四社。除了平埔族之外,泰雅族亦居于当时的桃园市区域。 由于荷治及明郑时期,桃园一带均未有大规模之开发,因此桃园地区在清雍正年间,仍为原住民栖居聚集之所。当时桃园这一大片草原荒地称为“虎茅庄”,虎茅庄即“粗劣野草丛生之地”,取其“茅草如虎伤人”之意。桃园地区最早的正式辟地纪录为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大规模屯垦之始则起于1737年(乾隆二年),广东客家移民薛启隆率众自台南入垦桃园地区,拓垦范围东自龟仑岭(龟山),西达崁仔脚(内坜),北起南崁,南至霄里一带。后有移民于此遍植桃树,桃花齐开时节,花海如云,乃改称“桃仔园”,此为桃园市市名之由来。由于桃园的开发为台北盆地开垦的延展,因此桃园地区的发展呈现由北向南的趋势。
在中国大陆移民开始大量移入后,闽籍人士多聚于今桃园区与附近之沿海地带,而粤籍人士则聚于靠内陆的中坜、平镇、杨梅、龙潭及沿海的观音、新屋,这种依籍贯分居的现象壁垒分明。 由于族系之繁复,以及清治前期将北台湾视为边疆地带而甚少管理,桃园地区的闽粤械斗与漳泉械斗非常频繁,并有着非常复杂的合纵连横关系。而至乾隆年间,桃园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两大聚落的面貌,分别是桃仔园与涧仔坜(今中坜),清政府将两大聚落整并后各取一字合而为堡名,故名“桃涧堡”。 日治时期的桃园区街景位于桃园区之日治时期遗迹-桃园神社(现桃园市忠烈祠)
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清朝战败并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予日本,台湾随即进入日治时期。 日治时期初期,台湾行政区划的变化相当频繁,1895年至1901年,桃园地区属台北县。1901年(明治34年)废县置厅,将台湾划分为20个厅,桃园地区大部分属桃仔园厅,下辖大嵙崁、三角涌、大丘园、杨梅坜、咸菜硼、中坜等六支厅,1905年(明治38年)桃仔园厅更名为桃园厅。1909年(明治42年)全台20厅裁并为12厅,但桃园厅辖区不变。
1920年(大正9年),台湾总督府公布《台湾州制》(大正9年律令第3号)、《台湾市制》(大正9年律令第5号)、《台湾街庄制》(大正9年律令第6号),调整行政区划,将台湾西部十个厅改制为五个州(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其中桃园及新竹两厅合并为新竹州,新竹州所辖之桃园郡、中坜郡、大溪郡三个郡的范围大致与现今桃园市的辖区相同。 桃园市大部分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台地,地形呈西北向东南之狭长形,临山面海,自石门水库起经大溪区东北出市境之大汉溪,将桃园市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东南部分为标高300米以上之丘陵地、阶地及山岳,地势向东南渐次升高,山势峻峭,河谷窄狭。西北部地势则较为平缓,台地、阶地甚为发达,河流短而呈放射状入海。
由于地形、地质的关系,桃园台地最主要的地理特色,就是遍布供农田灌溉用的人工埤塘,1963年石门水库完成时埤塘曾达8,845个,赢得“千塘乡”的美称。有埤塘的地方就有聚落,蓄水灌溉,养鱼休闲,甚至是风水景观兼具,因此,昔日桃园农渔牧兴盛,物产富饶。即便迄今,许多桃园重要建筑皆由埤塘辟建而来,也因此造就了桃园的“埤塘文化”。 一般常以“台地砾层”来称呼构成桃园台地各台地之砾石层。亦有学者以“红土台地堆积层”称之。这些红土砾石层也常被细分成不同地层,即店子湖层,中坜层及桃园层。这些地层的岩性相差不大,主要由下部的砾石层与上部的红土层组成,砾石主要为白色石英岩、暗灰色硅质砂岩、浅灰色砂岩。
断层部分,桃园市之断层均分布于东半部丘陵地与山区,至于西半部人口密集之平原地区则未有断层分布。 桃园市有河流二十余条,但除了大汉溪外,其余均为切割各台地的小河,这些河流流路短,水量少,较无航运价值,其中长度最长的为老街溪,流域面积最大的为南崁溪。
桃园市的海岸北起芦竹区海湖附近,西南至新屋区蚵壳港,呈东北东-西南西走向,略呈向外凸的弧形,曲折度不大,仅各河口附近有凹入的河口或潟湖地形,缺乏天然良港,市内两大渔港竹围渔港及永安渔港则为人工围筑防波堤而成。
桃园大圳为台湾日治时期的重要水利工程,于1924年竣工,灌溉区域涵盖桃园市的多个行政区;石门大圳则于1964年6月完工。石门水库位于桃园市龙潭区、大溪区、复兴区交界,是台湾第一座多功能水库,可提供大桃园地区灌溉、给水、发电、防洪等多样功能。 桃园市除东南山区外,全境属副热带季风气候。
桃园市气候受到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最大。东北季风始于十月下旬,至翌年三月,风力强,气温低。西南季风始于五月至九月,风力较弱,天气较晴朗,但午后多雷阵雨,尤其七月至九月常有台风。
年雨量在1,500至2,000毫米(山区2,000至4,000公毫米),以夏季较多,冬季较少,但降雨日数反以冬季为多。全年平均温度约为摄氏23度,夏季平均29度,冬季平均约16度,全年平均湿度为89度左右。 桃园市(1986年至2012年)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平均气温℃(℉)15.6 (60.1)15.8 (60.4)17.7 (63.9)21.5 (70.7)24.6 (76.3)27.3 (81.1)29.2 (84.6)29.0 (84.2)27.0 (80.6)24.1 (75.4)21.2 (70.2)17.6 (63.7)22.6 (72.7)降雨量㎜(英寸)84.9 (3.343)137.1 (5.398)180.0 (7.087)182.2 (7.173)218.4 (8.598)275.9 (10.862)104.5 (4.114)145.8 (5.74)193.5 (7.618)99.5 (3.917)94.5 (3.72)74.3 (2.925)1,790.7 (70.5)相对湿度(%)80.082.681.880.379.579.274.976.076.475.976.677.178.4平均降雨日数16.616.719.416.816.013.310.212.512.911.814.813.8174.8 2002年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曾于桃园市境内进行六类野生动物的调查,依其生物特性、海拔高度、栖地类型以及行政区域的考量,分别选择26至81个不等的调查样区;结果共计发现哺乳类36种、鸟类167种、爬虫类37种、两栖类25种、淡水鱼类47种及蝴蝶类143种。
桃园市山区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成立于1986年达观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国有林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育有红桧群、扁柏、青枫、山毛榉、阔叶混合林以及天然林等树种,其中深受关注的是区内的22株神木,其树龄高达500至3000年不等,散布于全长3.7公里的景观步道旁。野生动物方面,台湾黑熊、猕猴、帝雉和水鹿已被列为国家保育物种。部分山区另在插天山自然保留区与栖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的划设范围内。
滨海部分,桃园市新屋区、观音区沿岸的藻礁地形,是以无节珊瑚藻类为主,经由钙化作用沉积碳酸钙所建造之礁体,是全台湾面积最大的藻礁地形。曾拥有27公里藻礁海岸的桃园市,惜因工业污染的影响,桃园观新藻礁野生动物保护区。
桃园高荣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杨梅区,为一处人造埤塘;该处有稳定数量的台北赤蛙等动物栖息,2012年3月3日公告为野生动物保护区。 北桃园 以闽南人聚落为主,包含桃园区、龟山区、八德区、芦竹区、大溪区、大园区,以桃园区为核心,聚居人口约107万人,范围相当于日治时期桃园郡加上大溪郡大溪街。 南桃园 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包括中坜区、杨梅区、平镇区、龙潭区、观音区、新屋区,以中坜区为核心,聚居人口约97万人,范围相当于日治时期中坜郡加上大溪郡龙潭庄。 原住民区 为原住民聚落,主要为复兴区,大约10,600人。
南北桃园与发展分区如下: 地域行政区发展分区北桃园桃园区市中区、中路区、埔子区、会稽区、大树林区八德区八块厝/下庄仔地区、霄里地区、茄苳溪区、大湳区大溪区溪东区、溪西区芦竹区南崁地区、坑子地区、大竹地区龟山区龟山区、龙寿区、南崁区、林口区大园区大园/横山/田心子/照镜地区、双溪口/许厝港/内海墘地区、埔心地区、竹围地区南桃园中坜区市中心区、龙冈区、内坜区、大西区(青埔、大仑、过岭)龙潭区铜锣圈区、龙潭坡区、三坑子区平镇区北势区、社子区、平镇/南势区、东势区、宋屋区杨梅区杨梅区、埔心区、富冈区、高山顶区新屋区新屋区、永安区、大坡区观音区草漯区、新坡区、观音区原住民区复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