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的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科学家们称它为前震对吗
“科学家们称地震前的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为前震”对吗:
对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地震来临前是有预兆的,其中一系列小地震就是预兆之一,古人也有“小震闹、大震到”的谚语,因此,科学家们称地震前的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为前震。
知识延展:
地震简介: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剧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都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
工地震两大
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地震预测是全世界的难题,目前仍然是无法对地震进行预测的地震局是负责对已经发生的地震进行评级和通报,数据收集等工作的地震是没有任何规律,全世界难以揣测的大难题
中国曾经还测准过一次大地震,也是全世界唯一一次。发生地震
都很难过但是
科学有限
现在还没研究出可以马上预测地震的仪器
只有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了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地震序列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震型----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主震型的最大特点是主震震级突出,主震和最大前震、 最大余震的震级相差显著。
(2)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震群型的最大特点是没有突出的主震,前震、余震和主震震级较接近,一般相差在1级以内。
(3)孤立型(单发性地震)—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 孤立型的最大特点是前震和余震少而小,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极大。
当然,这里介绍的是典型的地震序列类型,实际序列是很复杂的。
首发强震是指一个地震序列中第一次发生的强震。在它之后还有与它震级相近的或稍大于它的地震。所以首发强震既不同于主震,也不同于前震。在震群型地震中常出现这类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和1989年巴塘地震。
强余震是指主震后再次发生比主震小0.7级左右的地震。强余震多出现在主震型和震群型的地震序列中。根据强余震距主震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早期强余震和晚期强余震。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