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的成像原理
1、黑白影像形成的原理
在化学元素中,由于氯、溴、碘元素的化学性能相似,因而被归并在同一族类,该族类称作卤族,它们与银元素的化合物统称为卤化银。
卤化银具有感光的性能,在受光照射后,可以形成银的影像。在胶片的乳剂中使用的主要为溴化银,它是由溴离子和银离子化合后形成的结晶体,呈一定大小的颗粒状分布。
一个卤化银颗粒的感光过程如此,无数个也如此。所以,当由溴化银颗粒组成的黑白胶片,等到乳剂层被曝光和冲洗后,就会形成由金属银组成的黑白影像。
影像的影调与原景物相反,即光照强的地方,生成的金属银多,影像的黑度就深;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属银就少或基本没有,影像就浅淡或基本无影像。下方两张图表示了这一黑白影像的形成过程。
当用此底片印制拷贝时,光线是透过底片再到达生胶片上的。因此,胶片黑度大的地方透过的光少,而黑度小的地方透过的光多,这样就将底片成像过程中颠倒过来的景物亮度又还原成与原景物亮度一致的影像。
2、彩色多层片的成像原理
彩色影像与黑白影像在感光机理上是相同的,都是因为乳剂层中的溴化银颗粒的感光性能而捕捉到景物的光信号。不同的是,在胶片上最后形成的影像,对黑白片来说影像是由金属银构成的,而彩色片的彩色影像则是由染料组成的。
(1)彩色多层片的构造
彩色多层片将感光乳剂分为三层,在其中分别加入不同的增感剂,使三层分别对红、绿、蓝光感光,而对其他两种光不感光。
同时在三层感光乳剂层中,还加入一种称作成色剂的化学物质。感红层加入青成色剂,感绿层加入品红成色剂,而感蓝层加入黄色成色剂。
实际的彩色胶片的层数比三层多,因为三层中间还有隔离层等。不同的片种,其层序也不一样。一般层数可达五到六层,多至九到十层。每层中的化学物质也比上述的多。
(2)彩色影像形成原理
我们已经知道,在黑白片的成像过程中,是溴化银经曝光、冲洗后,生成金属银的影像。在彩色片的各感光层中。
同样是溴化银在起感光作用,只不过感红层是在受到红光的光照时,其中的溴化银显影中心才形成;感绿层是在受到绿光照射时,其中的溴化银显影中心才形成;而感蓝层则是在蓝光照射下,溴化银显影中心才形成。
当形成显影中心的溴化银颗粒遇到彩色显影剂时,在金属银析出的同时,所生成的彩色显影剂氧化物会和该层中的成色剂起化学变化,析出染料。
显然光照强处,生成的金属银多,彩色显影剂氧化物就多,析出的染料也多。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属银少,彩色显影剂氧化物就少,则染料析出的也就少。此时在乳剂层中生成了两种影像,一个是由金属银构成的,另一个是由染料构成的。
彩色胶片在冲洗加工时,还必须经过一道工序,叫做漂白。其作用是将金属银还原为溴化银,使其在定影液中被溶解掉。这样就只留下染料组成的影像。
扩展资料
胶片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形成影像的感光乳剂,另一为乳剂的支撑体片基。
1、乳剂
主要成分为照相明胶和卤化银。卤化银以极微小的颗粒状均匀地分布在明胶之中。卤化银的存在是胶片之所以能感光的根本原因。当光线照射到这些微小的卤化银颗粒时,它就会因感光而起变化,并最终形成影像。
卤化银的形状和颗粒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胶片的照相性能。明胶对卤化银颗粒起保护作用和支撑作用,同时它使整个乳剂层呈现为薄膜状。不同种类的胶片在乳剂层中还含有一些其他的化学成分。
2、片基
一种透明、柔软而具有一定韧性和强度的塑料薄膜,起着支撑乳剂的作用。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胶片呈带状,并在从拍摄、洗印到放映的全过程中,经受得起各种机械设备的拉力和磨损。
目前使用的片基有两种,一种是三醋酸纤维片基,主要用于电影胶片(负片)和照相胶卷。另一种为涤纶片基,主要用于电影胶片(正片)、X光胶片、航空用胶片等。早期使用过的硝酸片基,因为其易燃性,已经为全世界所淘汰。
3、其他成分
胶片除乳剂层和片基外,一般还具有使乳剂和明胶相连接的明胶底层和摄影过程中防止静电和卷曲的涂层,在彩色胶片中还有为改善影像清晰度的防光晕层等。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胶片质量不断提高,涂层也越来越考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胶片
2023-06-12 广告
每种胶片(包括彩色胶片)都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个单层的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一个感光乳剂层的支持体——片基。乳剂是由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悬浮在明胶介质中而成。胶片上的明胶与某些食品所用明胶类似。
在明胶中悬浮着的光敏物质是卤化银颗粒。这种颗粒如此微细,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在1平方英寸通常的感光胶片乳剂中,卤化银晶体的含量约达400亿个之多
卤化银晶体具有一经曝光其结构就发生变化的特性。这一化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对我们并非重要,其变化的终结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你拍摄时,光线通过相机的镜头射到胶片的乳剂层上,当光线到达卤化银晶体时 这种因卤化银晶体聚结而形成的团块仍然是极其微细的。乳剂层接受到的光量愈 晶体的变化和聚结。这就是说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到胶片上,胶片乳剂层的微观领域就有不同数量的晶体发生结构变化和相互聚结.
胶片一经曝光,立即产生潜影——一种看不见的影像。必须将胶片进行显影操作才能使潜影转化为可见的牢固影像。当胶片显影,结构已发生变化的卤化银晶体便转化为黑色金属银颗粒的聚结体,从而产生影像——负像。胶片上那些没有感光的,也就是没有发生结构变化的晶体即被一种称作定影剂的化学品洗去,使这些部分呈现浅灰或透明。结果是负像上黑暗(厚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多部分;明亮(薄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少部分;全透明部分就是没有受到光照射的部分。这就是黑白胶片记录影像的基本过程。
彩色胶片有三层感光乳剂层,在这些乳剂层里还分别含有不同的能够生成染料的有机化合物,叫做彩色偶合剂(成色剂)。它们本身是无色的,但在彩色显影时能与彩色显影剂的氧化物耦合成为有色的染料。对于负性胶片,上层盲色乳剂里所含的偶合剂在彩色显影时形成黄色,中层形成品红色,下层形成青色,这就是我们得到的经过冲洗的彩色胶片。通过扩印或放大再把影像投射到照相纸上或者是反转片的反转冲洗,胶片上层的黄色转变为它的补色蓝色,中间一层转为绿色,下层则转为红色,我们就得到了与自然状态一样的彩色照片或者透明的反转片。这就是彩色胶片记录影像的基本过程。
2016-06-12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每种胶片(包括彩色胶片)都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个单层的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一个感光乳剂层的支持体——片基。乳剂是由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悬浮在明胶介质中而成。胶片上的明胶与某些食品所用明胶类似。
在明胶中悬浮着的光敏物质是卤化银颗粒。这种颗粒如此微细,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在1平方英寸通常的感光胶片乳剂中,卤化银晶体的含量约达400亿个之多
卤化银晶体具有一经曝光其结构就发生变化的特性。这一化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对我们并非重要,其变化的终结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你拍摄时,光线通过相机的镜头射到胶片的乳剂层上,当光线到达卤化银晶体时 这种因卤化银晶体聚结而形成的团块仍然是极其微细的。乳剂层接受到的光量愈 晶体的变化和聚结。这就是说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到胶片上,胶片乳剂层的微观领域就有不同数量的晶体发生结构变化和相互聚结.
胶片一经曝光,立即产生潜影——一种看不见的影像。必须将胶片进行显影操作才能使潜影转化为可见的牢固影像。当胶片显影,结构已发生变化的卤化银晶体便转化为黑色金属银颗粒的聚结体,从而产生影像——负像。胶片上那些没有感光的,也就是没有发生结构变化的晶体即被一种称作定影剂的化学品洗去,使这些部分呈现浅灰或透明。结果是负像上黑暗(厚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多部分;明亮(薄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少部分;全透明部分就是没有受到光照射的部分。这就是黑白胶片记录影像的基本过程。
彩色胶片有三层感光乳剂层,在这些乳剂层里还分别含有不同的能够生成染料的有机化合物,叫做彩色偶合剂(成色剂)。它们本身是无色的,但在彩色显影时能与彩色显影剂的氧化物耦合成为有色的染料。对于负性胶片,上层盲色乳剂里所含的偶合剂在彩色显影时形成黄色,中层形成品红色,下层形成青色,这就是我们得到的经过冲洗的彩色胶片。通过扩印或放大再把影像投射到照相纸上或者是反转片的反转冲洗,胶片上层的黄色转变为它的补色蓝色,中间一层转为绿色,下层则转为红色,我们就得到了与自然状态一样的彩色照片或者透明的反转片。这就是彩色胶片记录影像的基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