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的气候
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毫米递减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30-40%,最小可低于5%。盆地年均温均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1961-2006年,中国气温增幅为每10年0.10℃-0.20℃,而青海高原为每10年0.33℃。其中,柴达木盆地更是高达每10年0.44℃。由此,柴达木盆地已成为青海高原乃至全国范围内增温最显著的区域。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1998年至2008年,柴达木盆地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3.5至95.5毫米之间,与历年平均值相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幅度均在10%以上。全球气候变暖给柴达木盆地带来的显著影响,它也成为整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地区。而种种迹象表明柴达木盆地气候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已探明矿点200余处,计50余种,其中盐、石油、铅锌和硼砂储量尤丰,食盐总储量达600亿吨左右。芒硝、钾盐、硼酸盐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如察尔汗钾盐厂已成为中国重要化工原料基地。盆地内储油构造广布,西部有重要油气聚集带。锡铁山铅锌矿是中国已知最大铅锌矿之一。
柴达木盆地面积25万平方千米,各种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17.2万亿元。为了吸引国内外资本,把柴达木盆地建成中国西部的资源工业基地,海西州委、州政府积极构建以资源经济为主体经济的新格局,GDP增长连续3年超过了15%。在柴达木盆地已建成生产原油250万吨,天然气10亿立方米,钾肥70万吨,加工原盐200万吨,180万吨纯碱,生产铜、铅锌、石棉近100万吨的工业基地。 交通事业已初具规模,青藏铁路已通车,公路成网,高速基本已经贯通全州各地,同时,连接青藏铁路至甘肃敦煌的格敦铁路目前已经进入工程后期,预计2018年全线建成通车,青海境内已经完工。出现了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冷湖镇、大柴旦镇和茫崖镇等一批新兴城镇。
火车:可乘K9803次特快(西宁-格尔木),硬卧194.00元
所有进藏列车均在格尔木停靠,部分进藏列车也在德令哈市停靠。
汽车:柴达木各地均有通往省会西宁的班车,同时也有连接州内和省外毗邻地区(敦煌)各地的班车。
飞机:目前已开通西安至格尔木、西宁至德令哈、西宁至敦煌至花土沟的支线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