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的雾把什么藏了起来,于是,它什么样
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雾在哪里》是谢尔古年科夫写作的一篇科学童话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
原文:
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有一天,雾飞到海上。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雾来到岸边。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于是,雾把海岸藏了起来,同时也把城市藏了起来。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他躲在城市的上空,说道:“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看来,再也没有可藏的了。
“我要把自己藏起来。”雾把自己藏了起来。
不久,大海连同船只和远方,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连同城市,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路上走着行人。小黑猫也出现了,它摇着黑尾巴,悠闲地散步。
雾呢?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
扩展资料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
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课文共10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说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第二至七自然段写了雾依次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岸边等景物藏起的景象;第八至九自然段写雾把自己藏起,云开雾散,一切恢复原状的景象;第十自然段用设问句结束全文,显得神秘又回味无穷。
课文的段落结构有共同点。描写雾的变化时,都是先写雾自言自语,再写雾把什么藏起来,最后写藏起之后的景色。课文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善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表达大雾笼罩下的景象。既让读者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景提供了依托。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淘气的雾孩子用一大片雾,把大海、城市等藏起来的情景,画面朦朦胧胧,隐约见到景物的轮廓。第二幅是云开雾散的景象,画面豁然开朗,摇着尾巴的小黑猫特别富有情趣。这两幅插图前后照应,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关于作者
俄罗斯作家谢尔古年科夫,擅长描写人的心理,对自然景致具有很强洞察力,代表作《秋与春——谢尔古年科夫诗意小说》,主要描写在森林里终日与灌木、野草为伴的幸福,为现代社会处在疏离、隔绝和孤独之中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充满诗意的救赎之路。
此后,他做过放马的牧人、矿工、水手等。1957年他去森林里当了一名守林员,一个人在森林中整整待了九年。《秋与春》,记载的就是他这一时期的生活。
《秋与春》不仅仅满篇都没有出现任何与政治有关的词汇,也没有出现涉及任何神学的议论。
“岩扉松径常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在大自然里,人的感情、人的爱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和表达出来,没有恐惧害怕,没有锱铢必较的算计,甚至无需承诺和期待,因为万物有情,四时有信,从不会让人绝望。
谢尔古年科夫打破了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界限,他追寻到一种无限的自由,这自由从不否定一个人、一种事物的存在,不是枷锁,不是监狱,更不是深渊沟壑。他的书是自言自语,是和存在物的绵绵对话,大自然和爱是他的归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雾在哪里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