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以下资料来自网络,请你当成启发思路的资料,参考使用。
--------------------------------------------------------------------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