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 我来答
野人无事不言L
2017-02-04 · TA获得超过1413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2242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3.2亿
展开全部
当代小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过重的压力以及自身的惰性等多种原因,导致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崇尚个人自由,淡化个人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强调自我实现,淡漠社会责任;注重个人享受,忽略奋斗意识。
  那么,在具体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责任品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结合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要结合其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教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这样,德育教育就自然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生活性强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只有渗透了德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学习《贴春联》一课,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德育内容要科学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学科,学生年龄相对小,心理思维不成熟,向他们渗透德育教育易于接受。教师把德育内容蕴涵于知识内容之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年级的道德发展水平加以组织和安排德育内容,从而体现其内容的科学化。
  四、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了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总之,德育教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点滴积累,让学生从小事中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