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江总书记于1999年6月15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创新就是对现存的事和物进行改造,使之变成新的事和物,使其功能及性质达到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谈几点肤浅的见解。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意识及观念。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陈守旧,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自我价值的取向即自我认识;灵活有序的思维;及个人的意志毅力等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抓住各要素,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牢固的意识及观念,达到邓颖超同志所说的:“人小志气高,立志去创造。今天准备好,明天立功劳。”
1、教育学生确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思想
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基础知识越扎实,知识面越宽,创造能力就越强。印度宰相西萨·班·达尔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要奖赏他,问他要什么,他说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2倍,共64格放满就可以了。国王以为一个宰相竟只想实现如此渺小的愿望,十分生气地下令奖他。结果一计算:1+2+22+23+34+……+261+262+363+=18,446,744,073,719,511,615粒麦子,等于全世界生产两千年麦子的总和。这下吓坏了国王。有一教师知道了,献计给国王说:“打开仓库让他一粒一粒去数取吧!”为什么?这位教师说:“取1粒麦子要1秒钟,那么宰相取齐赏给他的麦子要5800亿年。难道你5800亿年生产不了这么多麦子?他也没有这样的长寿吧!”国王听后大喜。宰相知道了,也认为国王是个圣明君子,于是不要国王赏赐了。
大家熟知的三国故事孔明借箭,三天内做十万支箭,还立生死状,孔明靠什么力量来完成这十万支箭?是靠人力吗?不是,是靠知识,靠他对天文气象的知识!靠他军事上的知识。
如何教育学生使自己知识丰富呢?首先要积累知识,要发挥大脑记忆功能及青少年记忆力强的特点,尽量多读多积累知识;其次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社会不断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不断更新,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应不断学习,永远当学生;再次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在接受人类基本文化遗产之后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历史上有不少的科学家由于种种原因,在校学习期间并不是科科都学得很好,但他有兴趣的这一科却学得特别好,后来就在这方面有成就。
在教育活动中还应创造让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体会到知识的作用。有一所小学的学生要去一个山坡植树,老师先让学生量出长宽,规定每隔5米种一棵,让学生计算要种多少棵,还让学生去分树穴位,最后才去挖穴植树。有的学生计对了,也有的计错了,让他们到实地去验证,这体现了知识的作用。
2、鼓励学生站在名人的肩膀上
人对待自己的工作,不管做了多久,多熟悉都应把它作陌生的来看待,永远把它当作一种研究的对象,不要安于现状,因陈守旧,不满足前人的结论和成果,而应站在前人和名人的肩膀上,继续开拓。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伽利略不迷信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论断:重量不同的物体从空中落地,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发明了自由落体定律。达尔文不迷信“上帝造人”的胡说,创立了进化论;哥白尼不信千年铁律“地心说”而创立了“日心说”。数学中的运算都是从左至右,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算呢?还有其它方法吗?史丰收从小学二年级起就提出这个问题,能不能从右至左算?后来潜心研究,终于总结出史丰收快速算法。
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由过去的教师只做教学的“裁判员”改变为“导演”。把过去对一些答案、结论或学生的意见,只问“对不对呀”的提问方式改为“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呀?”。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变问,但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有个老师组织学生学习寓言《愚公移山》后问大家有什么感想。有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习愚公大无畏精神及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一干到底直至取得成功的毅力。”这时老师不问对不对,如果问这个同学答得对不对呀?学生的思维就停顿了。而这位老师却征求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学生活跃了,有的说:“愚公的精神虽是好,但方法不好,应移民,搬家不比搬山省时、节钱吗?”有的说:“修条公路都比移山易得多呀。”……这样教学就是培养学生不固守前人的结论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好例子。
3、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必有才,有才必有用的意识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人有千分之三为弱智的,而绝大多数的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天生我必有才,问题在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不同,其发展的方向就不同而矣。不管做哪一行都有其创造的机会,也就是说行行出状元。唐代书法家王羲之一日在长安大街步行,见到一个姑娘,搓面拉面,双手灵巧,叹息这样的巧手不去学书法真可惜。旁边一个老太婆听了说:“人人都去写字,全城人不都饿死了吗?”这个故事说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而且每做一行都有自己创造的对象,都可象这姑娘一样巧手拉金丝。荷兰生物学家列文克,出身贫贱,当过学徒,摆过杂摊,后来当了市政厅的门房。他的业余爱好就是磨镜片,人们笑他没出息,他把人们的取笑付诸脑后。有一次他透过两片镜观看东西,奇怪地发现它变大了,由此而发明了显微镜。
要使学生认识自己,关键是教师承认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才干,尝到成功乐趣。有个老师组织学生学习“串”字,懂得读音及其义后,让学生分析字形,怎样记牢它。很多学生都讲了,其中有一位平时很差的学生说:“‘串’字象街上卖马蹄一样,两个马蹄子中间用一条竹丝穿起来就是‘串’字。”老师马上表扬了他有创造精神。从此,这个学生上课肯动脑筋,常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意见,得到表扬,成绩也慢慢好起来。
4、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平时说开拓学生智力很大程度是指发展学生的思维。思维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人能善于观察,大胆想象,认真分析与归纳,才会产生创新的意念。
善于观察大胆想象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有资料表明,人们获得知识有一半源于观察,而发明创造都善于观察,从微小的现象中悟出大道理的。阿基米德从入浴缸冲凉见到溢出的水发明了阿基米德定律,瓦特在煲水过程中观察沸腾的水冒出的蒸气冲着壶盖在不停地跳动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门捷列夫看玩牌,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这都是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结果。
观察和想象能力靠我们在教学中去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活动的目的要求,其次指导好方法,最后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追求结论,应着力于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方法的培养。有一位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点。他先出了三组题:10÷2
11÷2 12÷2…… 19÷2; 20÷2 21÷2 22÷2……
29÷2;30÷2 31÷2 32÷2……39÷2让学生计算后分辨出哪些是整除的,不是整除的划去。再让学生观察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经过一番讨论很易得出了结论。老师为了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的能力,可就一些常见的事和物进行观察而展开想象。如竹是大家常见的,观察竹后你想到什么:“象征人的品质虚心有节”;“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不怕严冬浩雪,四季常青”;也有学生说似一些没主见立场的人“随风飘”。同一事物由于想象的作用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训练思维的好方式。
5、培养学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一种大无畏精神,是人的意志及毅力的表现,是为工作、事业、科学献身的精神。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就会象人们所说的眼高手低,心想干一番大事,但做起事遇到困难就气馁了,最终一事无成。
凡有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工作起来都是废寐忘餐的,甚至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会忘记科学。德国化学家欧立希研究一种治疗螺旋体菌感染的特效药时,失败605次都不放弃,终于在606次成功,因此这种药取名为“六零六”。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他弟弟炸死在工作间,自己也被炸得鲜血淋淋。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在南美野外考察被毒蛇咬伤。由于无医无药,知道自己不行了,还坚持记录着被毒蛇咬伤后的身体变化情况,直到停止呼吸。
要培养学生这种精神,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及进步,另一面也应让学生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在困难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及毅力。现在学校推广的“分层教学法”,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训练的内容不同,份量不同,使各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但新的挑战就在面前,有一定的难度任务,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完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指学生动口、动手去做的能力。内容相当丰富,本文所讨论的是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应要用创新的一些基本技法武装头脑,然后要有可行的制度及措施。
(一)创造的基本技法
创造的方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总结方法。1949年创造学的奠基人美国奥斯本发明的世界第一种发明创造法—“潜力激励法”以来,有人总结了300种,也有人总结100种,我国许立言等提出十二个聪明的办法,上海和田小学也总结了指导学生创造发明的十二法。现综合各家,介绍一些基本技法,以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活动。
1、加一加
加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合起来,得出一个新产品,把原来各产品的优点集中到一件产品中。这种创新的产品举目皆是。铅笔和橡皮擦,原来是分开的,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美国威廉把它合起来,制成带有橡皮的铅笔成为一种新产品。八十年代我市有一个小学生,母亲常等他放学后才清洗地板,他冲水她扫地,他觉得这很费事,他后来把水管套在扫把上,打开水龙头就扫,边扫地边冲水一个人即可。他把这个“带水管的扫把”写成小发明,参加全省小发明竞赛获得奖励。
2、减一减
这方法的思路恰与前面的相反。它是在某一产品中减少一部分或几部分,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最佳状态,或出现新的功能和新产品。比如减少一两部分、减轻、减小、减少时间、减少次数等。
北京航空大学附中初一学生王宏宇(13岁),每晚回家开门后要摸黑入室去拉灯。怎样才能减少摸黑的时间,减其它装置呢?能不能做到门开灯亮呢?经过苦心研究终于成功发明了“自动开灯装置”。
3、改一改
改就是将原来的产品改变。或改变它的形状,或改变它的性质,或改变制造的材料,或改变它的颜色。有的整体改,有的改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从而产生新的产品。
有个班主任编学生的座位时,让学生按高低排队,然后个子矮的坐前面,个子高的坐后面。但有几个个子高的近视,看不清黑板,坐上前又挡后排学生视线。因此有个学生想出了把固定高度的凳改一改,变成了可放高放低的凳,高个子坐前面也不挡视线了。后来这种凳子迅速被推广使用。陕西省西安市四十一中初一(3)班学生杭晓东(13岁)把普通的衣架改为带扣的衣架,晾起衣服来风吹不掉。
4、变一变
变是将一物品的部分或全部变一变。或改变它的材料,或改变它的性质,或改变用途,或改变形状、颜色、气味等。通过变一变形成新的产品,出现新的优点新的用途。
水管也许是人们最早用竹、木来做,或用泥烧制而成;人们把这些材料变为用铁做出美观耐用的铁水管;为了防锈,减轻重量,人们又用塑料做成水管;但易老化断裂,于是又把它变为用塑料及金属合在一起的新型水管,内外层为塑料中间为铝,这种管目前很受欢迎。
5、缩一缩
缩就是缩小,把一件物品缩小而产生新的产品,通过缩小也可以扩大产品的用途。微型收音机、小汽车等,举目都可见到缩一缩的产品。呼和浩特市十四中初二(1)班学生张宏斌把平时所见的望远镜缩小,发明了“针孔望远镜。”
6、扩一扩
扩就是扩大,是创新的一条重要思路,把原产品扩大为新的产品。一方面是以其体积外形进行扩大;二是从其性质及用途进行扩展,使其产品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及综合利用。
旅游时戴的太阳帽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帽舌扩展以遮住太阳的;海边泳滩上的太阳伞也是将伞扩大后的产品。洗衣机原来只是会洗衣服,还要人去放水,洗干净后又要拧干才晾;将其功能扩展装上电脑变成全自动洗衣机,可自动排放水,洗干净后还会将衣服中的水脱干。四川省隆昌县城关中学初三学生范雪梅(15岁)发明“盆伞架”,这种架能放洗脸盆,又能放伞,就把架的用途从一个扩展到两个。
7、仿一仿
仿就是模仿。仿一仿就是从一种事物的外形、性质、用途得到启示,创造新的产品。可以仿自然界的任一个可以借鉴的事物,现在有一门学科叫仿生学,就是专门研究如何仿自然界的事物而创造新产品的;仿也可仿别的的产品及经验。有传说日本人从外国购进机器先拆,第一部就仿,第二部就是自己创新的产品了。
鲁班是仿照植物的叶子发明锯。现在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儿童玩具都是仿生物,仿动画卡通片制出来的新产品。
8、代一代
代就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而产生新的产品。代可全部替换,也可代一部分或几部分,使其性能更优,价格更低,更适合人们的需要。
装水的桶,过去是用木做,后来用铁皮代替了木,现在用塑料代替铁皮做成了塑料桶更是价廉物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处可见到用塑料代替过去用铁和木做的产品。
9、反一反
反就是反过来的意思。从思维的角度解释为逆向思维。把问题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用途倒过来想一想,从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横竖、大小、因果等颠倒过来思考,得出新的结果及产品。
法拉第把电能产生磁的现象反过来思考,那么磁能产生电吗?经过努力终于在1821年制出世界第一台电机。“吸尘器”是从“吹尘器”反过来思考而创造出来的。开始人们在清洁时是用一种叫“吹尘器”的把灰尘吹走,但吹得灰尘满天飞,反过来把灰尘吸入就制出了“吸尘器”。在教育方法中,我们的老师经常说,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好的。但日本的教师经常说,日本地窄人多,自然资源缺乏,日本要生存、发展大家就必须好好读书,学好科学技术。这也不失为一种激励学生勤奋读书的好方法。
10、联一联
联就是联合。将一件或几件物品联起来成为一种新的产品。将相关物品的功能优势进行联合,形成新的功能优势。同时还应把一件物品的材料、性质、用途、价值、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及规律进行联系来分析了解,从而构思出新的产品。
喷池早就在城市、庭院及公园里占有一席的位置了。但过去它只能按人为的安排,高低、大小、形状均是定形的。音乐利用扩声器传送到嗽叭中,将声音放大,为大多数人享受。彩灯五颜六色,为都市、宾馆、庭院增添色彩。如何将喷泉的大小高低随着音乐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喷出来的水花有五光十色呢?使人们享受到大自然的景色,增强视听效果呢?于是人们把喷池、音乐、彩灯联起来,做成音乐彩色喷池。北京铁六中董建川(15岁),看到人们扛气瓶上楼梯就联想到车,如果有一种车能推上楼梯不是可以减轻人的负担吗?这种车能像手推车那样把车轮做成圆形的吗?当然不可以,又应怎么样的呢?他又联想到小狗爬楼梯的情景,终于发明了“爬楼梯车”。湖南津市湖南拖拉机制造厂子弟学校初一学生易成城,自己常削铅笔易断、不匀称及不圆滑。见到木工师傅刨木,刨得这么平滑,就联想到削铅笔,最后发明了“削笔刀”。
11、搬一搬
搬就是把其它产品的全部或一部分搬过来,使原来的产品功能起了变化,或者更优,或者用途扩大,变成一种新的产品。
放大镜搬家做成了照相机,投影仪;收音机有一条可伸缩的金属棒做天线,将它搬到教室来成了老师的教鞭,把它搬到电视机上成了电视机的天线等。这些都是搬一搬而创新的产品。
12、定一定
定就是限定,将一件事或物品的性质、用途、功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从而产生新产品,或新的制度。
电梯的升降都有极限的,最高不能超过限定的高度,最低也是要到达规定要求,因此就要有一种叫行程开关的半成品,行程开关可使电梯到某一高度自动断电。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规定水结冰时的温度为零度,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两者之间平均分为100份,每等份为1度,这就制成了摄氏温度计。四川南溪县第一中学初三学生戴便飚(14岁)在家里养鸡,每天要给水它喝,天天都要加几次水。如何保证容器经常都有水呢?于是他就发明了“吸水器”。
以上列举了12种创造发明的技法,不仅是自然科学常用,而且社会科学也普遍使用的,如教育教学改革也使用这些方法创造很多新经验。五十年代黑龙江推广小学“集中识字法”,南京反一反推出了一种“分散识字法”;上海推广“成功教育”,有人变一变,推出“愉快教育”;上海育才中学的教改经验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简称为读、讲、议、练,把它扩一扩为“启、读、讲、议、练”等等。这些创造发明的成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并不陌生。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具体动口、动手,从事实际的工作能力。能力的形成及成长不是讲出来的,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逐步成长的。美国一对富有的高龄夫妇得子,万分高兴,什么事都不让他干,都是父母代劳,由父母喂食,他连食饭的能力都没有,到了25岁时被称为“25岁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实践,就象毛泽东主席讲的在游泳中学游泳。很多学校的经验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做到一改、二学、三实践、四立制。
1、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江总书记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号召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那么现在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是什么?是一种死记硬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一定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去开拓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力。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是更多地指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学会求知的本领,使学生懂得自己如何去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活。
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教学上要求人人达到同一标准,转变为教学促进人人得到发展;对学生要求科科学好转变为各科达到基本的要求同时发挥各人的特长;教学手段从单一的粉笔加嘴巴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教学的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多种形式教学,实行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考核的方法从考死记硬背改为考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评估的内容从单一分数评定转变为从思想、身体、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全面评价学生。使学生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2、学习创造工程学的知识
创造工程学从创立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并没有象其他学科那样被普及,为人人知晓,过去也许大多数人认为创造、创新这都是专家们的事,一个普通劳动者,能按领导分配的任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一个好公民;还有一个社会环境就是中国过去一直都是计划经济,不存在什么竞争,所以企业不创新,由于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创新的才能,所以一进入到市场经济就有不少企业“死火”了;再有就是我国人民也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听话,按吩咐去做。有人进行过这样的对比,中国人送子女入学时反复叮嘱:“要守规矩听老师的话。”犹太人送子女入学则对孩子说:“多想问题,向老师多提几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长期很少人过问创造方面的知识。
江总书记在1999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应该大力普及创造工程学的知识,让在校学生都了解和掌握一些创造的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了达到一目的,学校应开一些专题,介绍一些科学创造工程学的知识及指导学生进行运用。
3、开展“六小”实践活动
实践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形式是开展小考察、小改革、小发明、小制作、小种养、小创作(论文)的“六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去做,从做中增长才干,组织得好也会出成果。长沙市九中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中创造发明的项目不少,且有相当多的数量申请了国家专利,也有不少的发明应用于生产中去,投放了市场。
小考察是组织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到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去进行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这活动对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很有益处;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小考察时应先明确目的,了解考察范围,拟定考察题纲及具体做法。今年1月有一所中学利用放寒假的时间,组织全校同学以镇分组,开展“知我家乡”的考察。主要考察本镇范围内的工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等,使全校同学受到一次爱家乡教育,也学到小考察的一些基本办法。
小改革是组织学生对一些制度、管理措施及方法提建议、出措施。这种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随着形势的需要不断改进,不要做刻舟求剑的人,同时也培养学生当家作主的精神。学校是社会的一角,应充分利用这一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小改革的意识及实践。有一所学校植了一块草坪,怎样管理呢?向学生征集管理意见,在三天内收到四百多份建议,参予率达到学生人数的64.2%。学校把这些建设整理后再交学生讨论,形成了一份制度,实施后证明,这是一份很好的制度。不管学生提出的建议多幼嫩,只要他们能参与讨论,进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都是一种锻炼。
小发明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科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大胆设想,进行创新。组织学生对某一件物品进行观察,分析它的优缺点及其用途。然后怎样去发展其优点,克服缺点,并提建议和方案,这个建议及方案就是发明创造的方案。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先简单后复杂,找一些易于发现易于制作的入手,让学生看到自己创造力,以逐步激发创造发明的热情及积极性。
小制作是组织学生利用科技活动及业余时间进行一些模型制作,或开展一些编织活动。如制作航模,飞机模型,小收音机及一些电器,农村可根据实际进行一些木器制作及竹器编织。通过这些活动可培养学生细致及坚强的毅力,也可在实践中丰富所学的知识,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组织这些活动要注意为学生力所能及的,不要半途而废,挫伤积极性。
小种养最最适合农村中小学的活动,也是缩短教育为当地服务的距离的最好形式。利用学校的农场,或在校园内不影响校园整体规划的情况下划出一些土地,让学生开展小种养活动。如每班种一棵香蕉,从种植、管理直到收获都由学生自己亲手做。这种种养不同于农户,应增强科技含量,有一个学生种一棵番薯,用它跟月光花嫁接,结果一棵番薯收五十多斤。前年报道信宜镇一农户种一棵深薯收60斤。那么谁能超过他呢?谁能种出一米长的豆角吗?通过这些活动增长才干。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种养技术也会应用到家里的农业生产上。
小创作是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方面的创作。如写小论文、小说明文、小小说、诗歌、书法、照相、画画等,与学科紧密结合。很多学校都有文学社,他们自己写稿,自己编辑出书出报纸,都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信宜市综合成人中专学校有一个学生叫李婉裕,自己出了一本书《永远的山杜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干华、茂名市政府秘书长卢忠仁对此十分支持,杨干华亲自为该书题写书名,卢忠仁为该书作序。该书填补了信宜市在校学生出书的空白,终究是一次成功。
上面六种活动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中的主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本形式。
4、建章立制,持之以恒
任何事物的发展,只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才得以良性的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一种经过长期培养逐步成长的,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立竿见影的。而这种能力又是在活动中发展,它是以乘方的形式增长,创新实践活动越多,能力增长就越快,用进废退。所以学校应建章立制,有制度来保证创新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措施来激发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关键要有一支辅导队伍。因此,学校应充分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发挥教师队伍中的各人优势组成一支辅导队伍。其次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项目,组成兴趣小组,自觉参与。对各种活动学校要统筹安排阵地及活动时间,做到辅导教师落实,参加学生落实,活动内容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地点落实。
要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落实及持续开展,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学生活动的成果进行评比奖励。也可以拟定一个科技节,或每年每期进行一次成果展览评奖。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指导开展活动有成绩的老师也应给予表彰。
2、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改革当前农村初中教学现状的需要
1)虽然国家已经给我们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教育改革也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许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没有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特别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2)学生的主体性仍然得不到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
3)教育教学资源不能充分的利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学生生活资源又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
4)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提出本课题就是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能适应我们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之路。
2、适应我校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
1)我校科研发展的需要。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缓慢,但是教科研工作一直走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前列,多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教科研单位。科研兴校是我们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识。
2) 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全面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
4)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强调人的培养,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研究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主动探究、积极创新,做一个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为顺应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国家已经给我们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教育改革也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如华中师大一附中在课程改革方面增设探究性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基本上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继承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如浙江新昌中学提出了“以创造教育为核心,以劳技教育为载体,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中学劳技教育改革思路,探索出了将劳技教育与开发创造性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整套措施和方法;如有教师提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捕捉机遇的意识等。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许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没有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教学评价体制不合理;教学资源不能合理运用等等。特别在我们农村中学,这些现象更为严重。本课题着重研究和解决通过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
本课程面对中小学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分享符合当下教学需求的思维理论及实践经验,提供思维工具方法,提升学习者教学能力。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