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和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源动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进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摆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所谓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作为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巧设情境,唤起求知欲望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考小牛和小山羊,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的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疲。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搭积木,使其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内容的第一个课时《组织比赛》时,用的是课本中提供的跳绳、踢球、踢毽子和套圈几个项目,可发现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原来是一年级的孩子对这几个项目都不熟悉,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提不起兴趣。后来我就把课题改成《秋游》让学生讨论去植物园、动物园、欢乐谷、水上公园中的哪个景点,学生在观看了这些景点的部分介绍后马上兴趣高涨了。
例如,我在上“认识钟表”这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开始时,我创设了让学生猜谜语的情景。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了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谜语是这样的:“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我借此引出了课题:认识钟表。孩子们带着高涨的情绪,进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师很担心同学们是否已安全到家。于是,老师便给同学打电话询问。师生模拟打电话表演。找学生分别扮演小明、小玲、小江、小利。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很好。课堂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通常几时起床?几时上学?放学到家是几时?几时睡觉?你能看着钟表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创设竞争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班级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总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欲罢不能的势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积蓄着学生的兴趣,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二、语言诱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数学语言的魅力来吸引和引领学生,是促进学生积极探求数学奥秘,打开数学奥妙之门的一把钥匙。
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教师假如能够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了。
例如,在教《商中间有0 的除法》时,我反复强调:被除数比除数小,不够上“1”时,千万别忘了上 “0”。但学生就是记不住,要么忘了上“0”,要么“0”上不到位。后来,我在教学中加了点幽默,这种现象逐步得到改变。碰到商中间必须上“0”时,我说:“我们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坑’,大家知道,路面有坑必须填平才好走,跳过去难免伤脚。好,我们想办法将‘坑’填平。嘿!我找到了一个填‘坑’的鹅卵石(即‘0’)——商上‘0’。”同学们一听,咧嘴笑了。由于我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具有潜在的诱导力,富有幽默感,在商中间上“0”的问题上,同学们印象颇深,不再有误。
总之,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以丰富深化感知。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位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屏幕显示一幅春天的景象,碧绿的草地上有这样的图形:出发点,伴随一段轻松的音乐,我给学生讲述一个小兔赛跑的故事:两只小兔从同一点出发,小白兔沿着大圆的边上跑,小黑兔沿着8字形的两个小圆的边上跑,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俩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们争论起来,谁都说自己比对方跑的路程多。现在请同学们给小兔做裁判,到底谁跑的路程多呢?这样,学生为了做一个公正的裁判,急于知道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怎样做才是他们乐于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乐学、爱学,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所谓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作为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巧设情境,唤起求知欲望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考小牛和小山羊,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的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疲。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搭积木,使其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内容的第一个课时《组织比赛》时,用的是课本中提供的跳绳、踢球、踢毽子和套圈几个项目,可发现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原来是一年级的孩子对这几个项目都不熟悉,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提不起兴趣。后来我就把课题改成《秋游》让学生讨论去植物园、动物园、欢乐谷、水上公园中的哪个景点,学生在观看了这些景点的部分介绍后马上兴趣高涨了。
例如,我在上“认识钟表”这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开始时,我创设了让学生猜谜语的情景。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了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谜语是这样的:“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我借此引出了课题:认识钟表。孩子们带着高涨的情绪,进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师很担心同学们是否已安全到家。于是,老师便给同学打电话询问。师生模拟打电话表演。找学生分别扮演小明、小玲、小江、小利。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很好。课堂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通常几时起床?几时上学?放学到家是几时?几时睡觉?你能看着钟表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创设竞争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班级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总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欲罢不能的势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积蓄着学生的兴趣,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二、语言诱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数学语言的魅力来吸引和引领学生,是促进学生积极探求数学奥秘,打开数学奥妙之门的一把钥匙。
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教师假如能够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了。
例如,在教《商中间有0 的除法》时,我反复强调:被除数比除数小,不够上“1”时,千万别忘了上 “0”。但学生就是记不住,要么忘了上“0”,要么“0”上不到位。后来,我在教学中加了点幽默,这种现象逐步得到改变。碰到商中间必须上“0”时,我说:“我们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坑’,大家知道,路面有坑必须填平才好走,跳过去难免伤脚。好,我们想办法将‘坑’填平。嘿!我找到了一个填‘坑’的鹅卵石(即‘0’)——商上‘0’。”同学们一听,咧嘴笑了。由于我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具有潜在的诱导力,富有幽默感,在商中间上“0”的问题上,同学们印象颇深,不再有误。
总之,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以丰富深化感知。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位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屏幕显示一幅春天的景象,碧绿的草地上有这样的图形:出发点,伴随一段轻松的音乐,我给学生讲述一个小兔赛跑的故事:两只小兔从同一点出发,小白兔沿着大圆的边上跑,小黑兔沿着8字形的两个小圆的边上跑,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俩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们争论起来,谁都说自己比对方跑的路程多。现在请同学们给小兔做裁判,到底谁跑的路程多呢?这样,学生为了做一个公正的裁判,急于知道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怎样做才是他们乐于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乐学、爱学,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