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乐,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在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
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
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
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幼稚。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以及天真。慢慢地,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这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欢乐的心理,“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对老师的“和蔼”。同时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判。
扩展资料:
《从百草花园到三味书店》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展示了作者从童年玩耍到学校阅读的过程。第一部分是写《我的天堂》中的百草园林游戏,描述非常详细,里面快乐、有趣,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第二部分,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白草园,去三味书店读书。作者把握了几个新鲜的方面,写了书校的风景,充实而善良的老师和孩子,寻找阅读之外的乐趣,这是本文的重点。第二部分描述的风景很好,可以更加注意它。
整篇文章内容丰富,开、闭、活、彩,文章本身在文体结构和语言上的优势值得学习。
作品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创作年代
1926年
作品出处
《朝花夕拾》
文学体裁
散文
作者
鲁迅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者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不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从这里头看到了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了快乐的欢语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很巧妙。把这两大断片连缀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