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主题式阅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个单元一般包括单元导读、4篇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内容,需14个课时。怎么教?请看两种迥然不同的教学。
案例1:普遍教学
平均1篇课文3个课时,语文园地2个课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第一课时,老师范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然后再读读课文;第二课时,复习生字新词,讲读课文;第三课时,继续讲读课文,做作业。——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在这样的教学流程里徘徊。
案例2:单元主题教学
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组织教材,进行拓展式“主题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教学: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样14课时,以“痛恨战争,呼唤和平”为主题,让学生默读《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再让学生轻声朗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两篇课文。读后,以“哪篇文章、哪个段落、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产生‘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感情”为线索,分享讨论4个课时,之后,让学生自读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新语文主题阅读》里的8篇文章,还是以“痛恨战争,渴望和平”为主题,又进行4课时的分享讨论。在这8课时里,学生从这篇文章讨论到那篇文章,从课内讨论到课外,从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进行着多种方式的互动交流。接着,老师用4课时,和学生一起背诵与教材配套的校本教材《主题式·经典诵读》里岳飞的《满江红》、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3首诗歌。剩下2课时,学生做作业,老师检测教学效果。
两种教学最大的区别是课程观不同。教学1是以课文为单位,一篇一篇地教,只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而忽略教材的编辑意图、思路。将课文从单元中剥离出来,其教学过程,是把美好的文化知识划分成细密的模块,把鲜活的文化肢解分割后,装在“八股文”式的套子里来学,至于课外阅读,听之任之,成了一个盲区。
教学2是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以单元主题为“魂”,遵循“整体性原则”,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设计。而且,把与教材配套的另外两套校本教材中相关联的两个单元,组成一个“大单元”,也用“单元主题”串起来,整体施教。其教学过程,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来指导。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是传统教法的4倍以上。我们把这种教法叫做“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两种教学,反映了两种课程观,前者是“教教材”,以传授知识为本,把一套教材当作课程的全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后者是“用教材教”,以人的发展为本,拓展和丰富了课程资源。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要按照儿童的心智成长规律,帮助儿童认识语言,传承文化。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成长史。请看一些名人的成长史与他们的阅读史。唐德刚说他自己能成为历史学家,写出不盲从、有见识的专著,得益于他心里装着《资治通鉴》这部大书。张爱玲找到了《红楼梦》,就找到了自己的作家梦,她说她差不多年年看《红楼梦》。读书读到总想读自己读过的某几本书时,就已经进入了书籍与命运同在的境界。书籍是有生命的,每一本书都是在遇到能读懂它的人才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魅力。所以,“主题阅读”呼唤“少一点讲解,多一些诵读;少一点提问,多一些阅读;少一点模式训练,多一些文化建构”。如于永正老师所言:“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不可少,但语文能力的形成,靠语文实践。读课外书应该是最重要的家庭作业。”所以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案例1:普遍教学
平均1篇课文3个课时,语文园地2个课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第一课时,老师范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然后再读读课文;第二课时,复习生字新词,讲读课文;第三课时,继续讲读课文,做作业。——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在这样的教学流程里徘徊。
案例2:单元主题教学
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组织教材,进行拓展式“主题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教学: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样14课时,以“痛恨战争,呼唤和平”为主题,让学生默读《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再让学生轻声朗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两篇课文。读后,以“哪篇文章、哪个段落、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产生‘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感情”为线索,分享讨论4个课时,之后,让学生自读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新语文主题阅读》里的8篇文章,还是以“痛恨战争,渴望和平”为主题,又进行4课时的分享讨论。在这8课时里,学生从这篇文章讨论到那篇文章,从课内讨论到课外,从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进行着多种方式的互动交流。接着,老师用4课时,和学生一起背诵与教材配套的校本教材《主题式·经典诵读》里岳飞的《满江红》、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3首诗歌。剩下2课时,学生做作业,老师检测教学效果。
两种教学最大的区别是课程观不同。教学1是以课文为单位,一篇一篇地教,只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而忽略教材的编辑意图、思路。将课文从单元中剥离出来,其教学过程,是把美好的文化知识划分成细密的模块,把鲜活的文化肢解分割后,装在“八股文”式的套子里来学,至于课外阅读,听之任之,成了一个盲区。
教学2是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以单元主题为“魂”,遵循“整体性原则”,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设计。而且,把与教材配套的另外两套校本教材中相关联的两个单元,组成一个“大单元”,也用“单元主题”串起来,整体施教。其教学过程,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来指导。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是传统教法的4倍以上。我们把这种教法叫做“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两种教学,反映了两种课程观,前者是“教教材”,以传授知识为本,把一套教材当作课程的全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后者是“用教材教”,以人的发展为本,拓展和丰富了课程资源。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要按照儿童的心智成长规律,帮助儿童认识语言,传承文化。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成长史。请看一些名人的成长史与他们的阅读史。唐德刚说他自己能成为历史学家,写出不盲从、有见识的专著,得益于他心里装着《资治通鉴》这部大书。张爱玲找到了《红楼梦》,就找到了自己的作家梦,她说她差不多年年看《红楼梦》。读书读到总想读自己读过的某几本书时,就已经进入了书籍与命运同在的境界。书籍是有生命的,每一本书都是在遇到能读懂它的人才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魅力。所以,“主题阅读”呼唤“少一点讲解,多一些诵读;少一点提问,多一些阅读;少一点模式训练,多一些文化建构”。如于永正老师所言:“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不可少,但语文能力的形成,靠语文实践。读课外书应该是最重要的家庭作业。”所以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