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一计是什么?
第一计是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
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
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孙子兵法的精髓:
1、以强胜弱,而不是以弱胜强
《孙子兵法》主张要会“算计”,要从“道、天、地、将、法”中来把握整体的大局,通过王道、天时、地理、将领、制度来整体统计国家实力。国力强盛,才能胜算高,既然打仗就一定要赢,这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必然打有准备的仗。
2、即是能打赢,也要算代价
任何战争,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代价太大了。所以孙子提出“上兵伐谋”,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最大的保全自己,并取得最大的利益。
3、先自胜,后战胜,赢了再打
《孙子兵法》提出善战者,必然以强胜弱,只有先自强,在国力、政治、将领、制度、兵卒都取得优势下,再打败敌人,这样的胜算就非常高了。要先自强,才求战胜,而不是在战斗中靠机会求胜。
4、学会忍耐,等到时机出现
《孙子兵法》提出打仗的基础就是要做到以强攻弱。但国力、兵力相当或弱小的情况下,该如何面对强敌呢。《孙子兵法》告诉我们要耐心等待,不要犯错误。只要对方开始焦躁,总会露出破绽,则可一击获胜。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
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
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
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
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
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
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
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第一】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
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
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第一套的第一计是“瞒天过海”。
原文是: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