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历过校园暴力事件,它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在发生之余,我们忍不住要问:为什么会屡教不改,当遇到校园暴力时,老师的做法无非是批评,教育,喊家长,但是学生知道最大的后果也拿他没有多大危害,所以他还会重新犯。
在小学阶段,安全教育是重中之重,有专门的安全课,有定期的安全演练,上级也会不断检查,但是在抓安全教育的同时,我们忽略了法制教育,特别是对高年级学生,我的意思是,相比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分外薄弱。
曾经认识一个学生,老师上课他调皮,老师批评他顶嘴,他在教室骂老师,老师无可奈何,老师来上课,他关住门不让进,这是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他屡次教唆别人偷东西打人。最严重的一次,他让全班男生打一个男生,让其站在中间,别的男生一人一脚轮流踢,然后扇其耳光,谁不打他的话,谁就得被打。
当老师发现该男生脸上都是血,问其原因时,该男生说是自己摔倒碰的,直到家长逼问才道出实情。可那个教唆打人的孩子说:我又没有动手,凭什么说是我?而其他打人者最终指正他时,可人家就不承认,后来请来家长,家长除了训斥他也毫无办法,甚至有段时间陪着她,一直在学校上课,可效果并不明显。
很多的暴力事件,当发生时都是家长替孩子买单,而当事人是顶多挨个批评或挨家长一顿揍,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学校必须加强法制教育,而且就像抓安全教育那样严格,强硬。对于未成年人,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来约束他们。
庆幸我的身边没有太多的暴力事件,也希望校园暴力可以早日被杜绝!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战争,虽说校园暴力还上升不到“战争”的程度,但很多时候,校园暴力对人的影响却是一辈子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叫小婷(化名),她受了很多欺负。她就是属于很软弱,很唯唯诺诺,性子非常内向的那一种,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往往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容易受到欺负,特别是倒数第几名,而小婷恰恰是倒数第一名。平时的时候那些男生就喜欢用言语讥讽她,说她“长那么胖别活了”,“数学考几分是不是脑子被门挤了”等等。直接拿她的东西,缺什么就拿什么用;更甚者随便就把她的书立推倒。
男生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叛逆调皮,特别是青春时期的男生,这似乎还可以“理解”。但是,女生其实更可怕。
一般的女生会奴役她,让她去帮忙打水,而那种我们平常所说的“混社会”的女生就比较变态了,会把她堵到厕所里去做一些让人难以启齿的勾当。我实在难以想象为何柔柔弱弱的女生竟会生出这样的想法,而且还是初中女生,还那么小,这难道是一时顽皮?一时好奇?不,如果仅仅是一时的好奇之心,那这位女生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她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善于言谈交流,很多时候都是自己默默的待在角落的位置,后来她终于还是退学了。听说,后来她进了纺织厂。听说,主管让她记一个100的数字她都写不对到底是几个零。这简直太可怕了!孩子是最敏感脆弱的,但是却受到了这种即使是大人也无法排解的苦难。这是给孩子心里留下的阴影是一生都难以磨灭的,甚至会转化成内在的心理疾病,终生受其困扰。
这些年随着网络发达和手机的普遍性,而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也会有人用手机拍录下来,并上传到网上,通过网络的多次传播和事件的发酵,“校园暴力”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其实校园暴力不仅仅发生在这几年。
在2001-2003年期间,我刚好读初中,那时就遇到过多起“校园暴力”事件,而这些事件冲突的发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原因,可能仅仅是看某人不爽,一句口角,一点误会导致。
读初一的时候,班上有个活泼乐观的男同学,在下课的时候,跟班里的班花聊了几句话,这个行为被教室外隔壁班喜欢班花的那个男生看到,结果他找了几个人过来,直接到我们班里把那个男同学拉到外面,刮几个耳光并警告他不准再靠近班花,从此那个男同学变得孤僻,不爱跟人说话了。
有一次,班上两个男同学在针对当时热播的电视在讨论剧情,由于大家喜欢的演员主角不一样,就开始争吵起来,没过一会就打了起来,个子高的占了优势,个子小的被打了很不服气,约上同村和隔壁村的人,大概就12人,在学校门口等个子高的人出来,他一出来他们全部一顿乱打,还有人拿砖头对着他的头猛敲,打完之后一哄而散,个子高的人站起来走两步路又倒下了,送去医院抢救,是重度脑震荡,他的父母看到儿子被打的这么惨,私下花钱请有黑社会背景人士来报复那些人,最后那12个人害怕被报复,都纷纷退学跑路了。
我本人也差点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当时跟宿舍的舍友因为打扫卫生的问题有几句争吵,哪知道晚上他就找了十几个来到宿舍,当时我正准备睡觉,被他们强行拉到外面广场上,正准备揍我的时候,一个跟我关系好的同学赶紧跑出来制止,因为他跟准备打我的那帮人也认识,就这样我“苟活”了下来,现在想起这件事,还心有余悸。
以上的这几件校园暴力事件只是我这三年所经历过的冰山一角而已,有很多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因为害怕报复,就算被欺负了,也只会默默承受,不敢告诉家人、老师,由于没有惊动媒体、警察,也没有现在网络传播的渠道,因此在当时鲜有人知,但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对这种现象提出有效的措施进行制止,而且需要对受害者的心理阴影提供有效的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