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人说“上坟烧纸”是最落后的一种民俗祭祀方式?
移风易俗是我们提倡的一种新祭祀方式,号召大家在网上祭祀,文明祭祀。上坟烧纸是封建迷信,是落后的祭祀方式,因为上坟烧纸导致发生了很多起火灾,山林全部引火,毁坏了很多公共设施,同时对于子孙后代起不到很好的正确引导作用。
1、上坟烧纸容易引起火灾前几年听亲戚说起过一起发生在老家上坟烧纸引起山林火灾的事,当时把一片山林全部烧着,损失好多,这个引起火灾的人赔偿了好多钱,还受到了处罚。现在在极少数农村还能够见到这种陋习,一年四季季节变化更替,尤其是春秋风比较大,上坟烧纸就极容易引起火灾,破坏树木。还有可能引起人身伤亡,一旦着火,不是个人所能控制得住的,我想即使是地下的亲人,也不愿意看到这种事情发生,所以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2、上坟烧纸是一种陋习,起不到具体教育作用曾经在视频中看到一个有点名气的自媒体人,带着自己孩子去上坟,看着小孩子跪地磕头,然后嘴里念念有词,有些朋友说这个孩子孝顺懂得尊重祖先,但是我却觉得,对于这么点的孩子给他引导,让他又是磕头又是念念有词,然后上坟烧纸给你送点钱,你要保佑我们之类的话,就不适合告诉孩子。可能是在农村有这样的风俗习惯,但是我觉得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没有太大距离,应该对于孩子进行文明引导,心里有祖先并且进行优良传统的传承,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落后的祭祀方式我们不应该去继承。
网上祭祀文明祭祀,买一束鲜花,拿一点水,拿一点祭品,这个都很正常。但是,上坟烧纸,一是浪费纸张,第二个容易引起火灾,还影响空气中质量,城市空气质量对于环保没有好处。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到了节日或者忌日,去“探望”一下祖先,但是如果祭拜就只是站在那与祖先聊一聊天,然后磕个头走人,未免太过“敷衍”,于是上香、烧纸钱、上供美酒佳肴等习俗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发展、传播并且定型。
现在有人说上坟烧纸是一项“极其”不文明、不安全、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活动,并且建议废除这种“陋习”,但是上坟烧纸真的如此不堪吗?
对此笔者并不赞同,“存在即合理”,上坟烧纸是一项历经千年风霜的传统习俗,不可否认,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上坟烧纸或许与现在的大多数人的意识大相径庭,但它依然有被保留下来的价值。
纸钱最早诞生于魏晋时期,但那时候只是用来送葬,唐代才有上坟烧纸钱的文字记载,唐人王建《寒食行》 中写道:三日无火烧纸钱 , 纸钱那得到黄泉。由于这一习俗的产生与佛教传入中原时间相吻合,因此有历史学家推测,烧纸可能源于印度或者中亚的习俗,印度和中亚传统中认为火可以将祭品送到鬼神那里。
由此可见,烧纸祭祀的初衷就是希望先辈能够在“阴间”过上在阳世没有享受过的锦衣玉食般的生活,这就已经是最美好的祝愿了。并且在这几千年来的时光长河中,烧纸祭祀已然像一道铭文深深地铭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当中。
现代人出行比古人方便了何止千百倍,这就让大多数人都成为了异乡的游子,每逢清明、盂兰、除夕等节日,
游子们基因中的乡愁就无可抑制地喷发出来,君不见,每年清明都有不得归家的异乡人徘徊在河边、十字路口等“交通便利”的所在并且默默地焚烧一张张黄表纸,身在异乡,他们也只有这样才能慰藉自己那颗无比思乡的心。
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作为孝道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为国人所重视,孔夫子虽不语怪力乱神,但对祭祀却持保留态度,
所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翻译过来就是: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这既可以看作是孔子对孝道的敬畏,也可以看作是世俗文化面对未知领域的一种妥协,即便是大圣人,对此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