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当地有什么特别的中秋节习俗?
一、中秋佳节吃月饼
说一下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中秋习俗,中秋有叫做八月十五,都知道在这个日子里都一般吃的是月饼,其实这个习俗是从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已经有着很长的历史了,这个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总是给我讲一些关于一些中秋的事,这个是对我比较深刻的,因为奶奶在我小的时候,奶奶经常给我讲一些神话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其实这些故事对于小时候我是特别爱听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美好的神话故事。之前也是在诗中有所体现的因为圆圆的月饼也象征了每到中秋的多了一份团圆的意义,所以有句话说的是中秋佳节月亮圆,合家团圆,所以从很早以前,月饼已经开始在流传了,流传到今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吃月饼的习俗,当然传到我们现在的社会,那也是一定要吃月饼的,毕竟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
吃月饼也象征着团圆,因为这个时候一般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月饼一般都是甜的,是表达了一个苦尽甘来的表达,也是对生活团圆、甜蜜的一种向往。
二、中秋佳节玩花灯
因为花灯是中秋节的一种活动,中秋这些活动是一些我们娱乐的,其实在这个节日里也是比较特殊,因为这天也是女孩子与男孩子约会的一个好时机,也是古代一个习俗,一般中秋的花灯在一些普通的家庭里都挂上了,也是因为小孩比较喜欢,同时你也会在不同的人家或者大街小巷会看到各种不同设计风格的花挂满了不同的地方,那景象甚是壮观。
所以玩花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还是中秋的一种习俗,因为一般小孩也都比较爱看花灯,所以现在的花灯也是在升级,也在不断更新与成长。
三、中秋佳节吃团圆饭
这个说起来大家比较熟悉,因为每次中秋的时候,都是团团圆圆的日子,回到家与家人吃一顿饭都是特别开心的,因为很多出门在外的人可能回不了家也一般,但是也会给家里打电话问好,因为常年在外,其实这样的人群占了不少部分,因为家远或者在外多挣点外快不回家的,其实对于这方面的人们来说是特别不容易的,一般不回家的也会在晚上吃月饼的,以表示对家乡的思念,因为对于这部分人说真希望回家吃个团圆饭,有些人就回家与父母吃一顿团圆饭。
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等。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敬月光” 这是中秋节的重头戏,当中秋黑幕降临,一轮玉盘升至夜空,家家户户便在庭院设立香案,陈列各种水果时鲜,包括水乡本土所产的菱角、莲蓬、子孙藕、“鸡头米”(芡实)等用以祭月。祭月时,在用糯米制成的一块琼花状糕饼做一只小巧可爱的兔子,并插上一面带有“月”字纹样的小旗,这种糕饼并不用来食用,是中秋节特有的时令货,叫做“兔子月光糕”。除了“兔子月光糕”,讲究的人家还会做一种叫做“黏烧饼”的美味食物,它的味道偏甜,颇符合当地人世代沿承的江南口味。
二、“偷月光” 该习俗如今在城市已不多见,但在乡间,孩子们依然乐此不疲。
“偷月光”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偷”,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庭院里摆满了“敬月光”的水果时鲜,不得不引得孩子们垂涎欲滴。
“敬月光”照例是不关大门的,孩子们为了要闹起来,不会去拿自家的供品来吃,而是相约去隔壁或同村的人家去“偷”。
他们悄悄地跑进人家院里,拿起一把好吃地就溜,笑得咯吱咯吱,其实主人家都看在眼里,他们很欢迎这种“偷盗”行为,这为他们的节日增添了欢笑和快乐气氛。
三、“追节” 此习俗根植于我国的婚嫁风尚。在中秋的前几天,准女婿或新女婿会给女方娘家送上一份礼品,以增进两个家族间的情谊,也更巩固自身在女方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除了鱼肉烟酒外,男方之礼品必须送上一对鸭。当地人有自古有中秋节吃鸭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是鸭子最肥壮的时候。
四、吃螃蟹 我老家是中国最大的河蟹养殖基地,当地的螃蟹“壳青、肚白、金爪、黄毛”,“膏红、肉鲜”,与阳澄湖大闸蟹平分秋色。
中秋前夕,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当地人必定用最好的螃蟹来馈赠亲友,中秋“送螃蟹”比“送月饼”更有面子。
老家人吃蟹很有讲究,除了水煮蘸醋,还可以用面粉做成“面拖蟹”,用蟹黄做蟹汪豆腐和蟹黄包,其中清蒸是最家喻户晓的烹制方法。流膏状的蟹黄,看起来水灵多汁、吃起来香滑甜美,对于爱吃螃蟹的人来说,吃到膏满肉厚的大闸蟹,这种满足感,似乎满世界也没有大闸蟹更鲜美的食物了!
最后一句少了一个“比“字,应为:
似乎满世界也没比大闸蟹更鲜美的食物了!
特此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