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为什么不敢称帝?
曹操从小家里条件不好,出身低微,但是他凭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崛起,在晚年的时候达到了权利的顶峰,但是他始终都没有登上帝位,很多人觉得他是太懦弱太胆怯了,其实他是考虑了各个方面才做的决定。
曹操是一个讲究纲常伦理和忠孝礼仪的人,虽然他本事很大,有能力称帝,但是他带兵出去打仗用的是天子的名义,也就是汉献帝,如果把汉献帝废掉自己称帝,那他就会被别人指责是千古罪人,世世代代都要被人唾骂。他从小接受的儒家文化思想也不允许天子做这样大逆的事。
虽然他已经在战乱中取得了绝对优势,但是他的势力依然只局限在北方,东南的孙权、西南的刘备等人都是不容小看的势力。如果曹操称帝的话,就会让别人有了讨伐他的借口,到时候天下英雄都联合起来跟他作战,他根本就没有还手的机会,这是他万万不想看到的局面。
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因素,那就是曹操一直都是个重实权轻虚名的人。他为人重在实际,实权和虚名的份量他也是再清楚不过。称帝不过是多得了个称号,而汉献帝做任何决策都要由曹操同意,国家大事都是曹操一手包办,连官员们的任命也是他负责,这一切都已经证明了他这个丞相就是实际上的皇帝,又何必再去添个虚名自寻烦恼呢?
曹操其实一直想自己当皇帝的,而且最后他具备了当皇帝的条件,可是他始终也不会迈出最后的那一步,是因为时机不对和没有人支持他。而且为时已晚了。
所以,为了长久考虑,曹操,还是不不愿意称帝的。冒然称帝,不仅没有进一步胜利的功勋支持,也没有“汉朝天命确实衰竭”的形势为证,更可能会失去孙权的支持。毕竟孙权此时与曹操刚刚合作,好歹也可以说是归顺汉朝中央,一旦曹操称帝,孙权若是继续效忠。曾经被自己骂做汉贼且已经彻底做足了汉贼的魏朝,就等于对天下人宣告自己的厚颜无耻。曹操犯不着为了一时的名位,丢掉刚刚前来的孙权支持,重新陷入孙刘联合抗曹的窘境,失去孙刘因益州利益分赃不均而产生矛盾的一统机会。况且他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
封魏公的前一年,荀彧案发,封魏王同年,崔琰案发,当事人都以肉体死亡告终。那么,如果迈向帝位,还要流多少血?谁都不敢保证。毕竟,从兖州开始,这个朝廷的第一代已经欠了士大夫太多血债。夏侯惇这些元从武人成天吵着耻为汉臣,曹操自己不会那么傻,还是交给手上干净的下一代去干吧。而且,从此时到曹操去世的这几年,恰好也是整个魏国的多事之秋。汉中,荆州都打的不可开交,立储之争趋于白热化,邺城和许都两个大本营都发生叛乱,
曹操实在是难以腾出手来去把那件皇袍翻到外面来。这也算是命运开的一个小小玩笑吧。所以,根据现状和时机,曹操都没有机会称帝,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对汉室还有很大的情节,即使统一北方具备称帝条件,曹操还是没有称帝。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绝不篡位的底线。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