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内的古建筑是怎样的一种结构?

 我来答
北京创典文化
高粉答主

2020-01-01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3万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1351万
展开全部

地坛总体布局坐南向北,由回字形两重正方形坛墙环绕,分成内坛和外坛。中轴线略向西北倾斜。

地坛以方泽坛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它的面积不大,有37.3公顷,占地仅为天坛的1/8左右。

举行祭地大典的方泽坛平面为正方形,上层高1.28米,边长20.5米,下层高1.25米,边长35米,乍一看去,似乎给人以矮小、简单之感。但是,就在这看似一无所有的表象下面,却隐含着象征、对比、透视效果、视错觉、夸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筑艺术手法,隐含着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构思。

内坛共有七组建筑。古人认为应该在质朴的环境之中祭祀皇地祇,所以地坛内建筑很少,而且造型简朴,没有繁琐的装饰。

方泽坛和皇祇室组两组主要建筑布置在中轴线南部,前面为祭坛,后面为供奉神位之所,是模拟宫殿建筑“前朝后寝”的规制。供皇帝斋戒之用的斋宫布置在西北部。

方泽坛是举行祀典的祭台,狭义的地坛就是指这座祭台。坛四周有方形水渠环绕,名为方泽。方泽西南外侧有石雕的龙头,祭祀时方泽注水,水深至龙口,形成“泽中方丘”。

古人认为祭坛“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所以祭坛之上不建房屋,也没有内部空间。这是祭坛通例。

坛面铺正方形白色石块,整个坛面由1572块石块铺成。上层正中1/9处铺较大的石块,纵横各6块,以外分隔为四正四隅8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纵横各8块。上层纵横各24路。

围绕中心四外为8环,最内环36块,每环递增8块,最外环92块。下层纵横各40路,也是8环,最内环100块,最外环156块。

坛立面包砌黄琉璃砖。四面各有8级台阶。下层东西两侧有4个石座。南面两座雕山形花纹,北面两座雕水形花纹,祭祀时以五岳五镇、皇帝陵寝所在的五陵山和四海四渎从祀,是安放从祀神位的四从坛。

方泽坛周围有两重低矮的围墙,称为“壝”。壝也是祭坛的组成部分,古代称祭坛规制为坛壝之制。方泽坛为两重方壝,壝墙黄琉璃瓦顶。

四面正中各有白石筑成的棂星门,北面为正,三门,东西南各一门。围墙之间的东北角有望灯台,灯杆高10丈7尺5寸,用以祭祀时悬挂望灯。

皇祇室在中轴线南端。大殿体量不大,北向,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内檐彩画为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全部以凤为题材,是一种罕见的做法,为清乾隆年间原物。

皇地祇神位平时供奉于皇祇室内,祭祀时移到方泽坛上。围墙之门与方泽坛南棂星门相对,围墙覆黄琉璃瓦。

斋宫东向,面向中轴线。正殿建在单层台基上,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前有月台,围以白石栏杆。南北配殿各七间,单檐悬山顶。配殿后各有守卫房七间。东有内宫门,其外环绕高墙一道。整组建筑用绿琉璃瓦。

北京诸坛仅天坛、地坛、先农坛建有斋宫。因为皇帝对皇地祇称臣,所以斋宫必须建在祭坛的下方位置,朝向和色彩必须低于祭坛的规制。

还有四组附属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以西:神库和宰牲亭在方泽坛以西,钟楼和神马圈在斋宫以北。钟楼内悬挂着嘉靖年间铸造的铜钟,祀典开始时鸣钟。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斋宫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1530年,1730年重建。

神库建于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

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龙亭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

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1749年建成。

宰牲亭位于神厨的南侧,建于明永乐年间,是古代皇家祭祀前宰杀祭祀所用牲畜的场所,也称打牲亭。亭内有石槽,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为洗涤祭品之用。

古时对宰杀祭牲也很讲究,于祭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宰牲人预先在亭外墙东,挖一个两尺见方、两尺深的坑,也叫“痊坎”。

太常寺官员摆设香案于亭外,光禄寺大臣穿礼服,在两名太常寺赞礼郎的引导下,到香案前北面三上香后与御史、礼部司官一起视宰。宰牲人用鸾刀割牲;用器皿取祭牲之毛、血,掩埋于墙东之坎内。宰牲仪式遂告结束。

宰牲亭的西侧就是井亭。井亭最大的特点是,亭的顶部是敞开的,通天的。井口冲青天,寓意含有天地之气的意思。宰牲亭上边的几根柱子不落地,都落在四个抹角梁上。宰牲亭的接点做法是清代所没有的,它的柱头直接通上去不用垫板,它的木构件特别直爽。

后来的宰牲亭以历史原貌面向世人,殿内青砖墁地,有灶台、漂牲池。里面有皇帝祭天祷告词、供奉牌位、祭器和贡品等,都是地坛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12米多。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8个字。钟声宏亮浑厚。

神马殿建于1530年,建筑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它通面宽19.55米,每间宽度相同,进深7.5米。外有壝墙。1999年进行挑顶大修。

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

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后来的牌楼是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重新建设的。

新建的牌楼高达13.5米,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两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

集芳囿位于外坛西北部,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是一座封闭式的古典景园。园内有殿室、廊亭、池榭、爬廊、假山等,布局严谨多变。

园内还有近900平方米、高12米的温室,室内除了有数百种名花异草外,还有假山叠水和溪流。它是景色优美和四季如春的幽静仙境。

牡丹园是占地面积最大、植物品种最丰富,亭、廊、水榭、花架等园林小品最精致的园中园。园内通过整合的手法,遵循园林布局,采用形态生动、布置形式灵活的自然山石与灌木相结合的形式处理驳岸,与水榭保持景观风格的统一,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思想。

在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祗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对照。

这些重复的方形,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

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6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递增8块;下台同样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200块,最外者156块,亦是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8级台阶相连。凡此种种,皆是“地方”学说的象征。

方泽坛建筑艺术又一突出成就体现在空间节奏的完美处理上。它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复构图,使位于中心的那座体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雄伟,这种非凡的气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围建筑物上一切多余的部分,使其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最精练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净化的环境;其次则是巧妙的空间结构处理手法:两层坛墙被有意垒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层墙封顶下为1.7米,内墙则只有0.9米,外层比内层高出了将近一倍;外门高2.9米,内门高2.5米。

两层平台的高度虽然相近,但台阶的高度却不同,上层台宽3.2米,下层台宽3.8米。这种加大远景、缩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还营造了祭拜者的一种特殊心理节奏。当人沿着神道向祭坛走去时,越向前走,建筑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显得高大。当人最终登上祭坛时,自然会有一种凌空抚云和俯瞰尘世之感了。

除了视觉上促使人产生节奏感之外,还十分重视人的触觉,特别是脚的感觉。我国建筑历来重视地面的铺作和道路、台阶的距离远近曲直,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气氛。

方泽坛的空间和距离,从一门到二门,二门到台阶前都是32步左右,两层平台都是8级台阶,上二层平台又是32步左右。

这种人在行进间持续时间相同的重复,自然而然地使脚的触觉转化成心理上的节奏,舒畅的平步青云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如果说帝王祭天是为了表现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于天的话,那么,他们在祭地之时,所要强调的是自己君临大地和统治万民的法统。

因此,天坛建筑以突出天的至高无上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从属地位,而地坛建筑则不然。它虽然也要表现大地的平旷与辽阔,但更要突出作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严,要唤起帝王统治万民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所以,营建地坛的古代建筑师们才煞费苦心地做了这样构思与设计。

北京地坛内的建筑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