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是真的存在的,因为在当时考试的时候,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考试,在当时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以为是自己徒弟所写,所以为了避嫌,欧阳修就将这篇苏轼所写的文章定位第二,因此苏轼也与最终的状元失之交臂了。
在北宋嘉祐元年的时候,那时刚刚21岁的苏轼便进京赶考了,当时苏轼选择到了汴梁进行会试,这一次的考试直接让苏轼轰动了整个汴梁,在这次会试中,苏轼与自己的父亲弟弟一起会试,而在汴梁的会试主考官就是当时文坛中最具有权威的欧阳修。
在这次会试中,苏轼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文章集结了苏轼的毕生所学,由于写得太过震撼,这篇文章直接将当时会试的主考官欧阳修和副主考官梅尧臣给震惊到了。在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副主考官直接就认定了这篇文章为本次会试的第一名,可是当时欧阳修的弟子也参加了这次会试,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弟子所写,所以为了避嫌不让别人说实话,他就没有同意副主考官的意见,他反而执意把这篇文章定为这次会试的第二名。
由于这次欧阳修的错误理解,他让第一次参加会试的苏轼丢掉了第一名,虽然丢了第一名,但是这篇文章确实也让苏轼在当时出名了。当然欧阳修并不是对苏轼有什么意见,他只是真的怕别人说自己不公,而苏轼也只能说他的才华实在太出色了才会让欧阳修有了犹豫。
因欧阳修避讳,使苏轼痛失状元,总的来说,可信度不高。
01、欧阳修与曾巩
十八岁那年,曾巩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赶考,落败。五年后,精心准备,再次落第。这次落第对曾巩产生了打击。于是,曾巩准备拜当时在士林中已经颇有声誉的欧阳修为师,思来想去,写了一封信问候,这封信就是《上欧学士第一书》。
欧阳修看过信后,看出曾巩的文采功底和志向,评价到“广文曾生,文识可骇”于是欧阳修收了曾巩为学生,并悉心指导,在写文章上给予诚恳的指点道:“决疏以导之,渐敛收横澜。”
北宋比较注重辞藻华丽,不在乎内容以及真实性,延续了唐朝的科举制度。这正是曾巩所讨厌的。于是恩师欧阳修鼓励他坚持自我。可以见到,欧阳修很是了解曾巩。
曾巩的文章比较老道,没有那么多华丽辞藻,而是以事实为据,缺乏抒情性、新奇感,但在写作手法和技巧风格方面却有自己的特长,诸如善于征古引经,叙事周密,简单大方,语言明净等。
02、欧阳修与苏轼
苏轼的风格更加鲜明。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苏轼参加考试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并且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闻道何出处?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他的回答让欧阳修大为惊叹,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说,欧阳修不可能混淆二人的文风,也就不可能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苏轼失去状元一说。再说,若是真的优秀,没有必要避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