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床类型和特征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祁连成矿带金矿分布广泛,既有伴生型金矿床,也有独立型岩金矿床,还有砂金型矿床。伴生型金矿床主要与产于区内的海相火山岩系、沉积岩系的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如红沟、白银矿田(折腰山、火焰山、小铁山等)、锡铁山等矿床。其特点是金与主元素矿产绝大多数情况下共存于同一矿体中,少数也可有独立的金矿体,但仍共存于同一矿床中,其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时代等与主矿种一致,本节不再叙述。
砂金矿床在本区分布范围广,遍及整个祁连成矿带。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统计,已发现有41处矿产地,其中中型3处,小型9处,典型的如天朋河中型砂金矿床、川刺沟小型砂金(铂)矿、哈尔腾河砂金矿、洪水梁小型砂金(铂)矿床以及党河南山地区的诸多砂金矿点等。该区砂金均为河谷冲、洪积砂矿类型。如天朋河砂金矿床位于Ⅵ级阶地,含金品位为0.044~10.74g/m3;川刺沟小型砂金(铂)矿位于河谷底、Ⅰ—V级阶地及洪积扇,含金品位为0.065~0.984g/m3,伴生砂铂;洪水梁小型砂金(铂)矿则产于Ⅱ—Ⅳ级阶地(于浦生等,2000)。砂金矿的存在为区内寻找原生金矿提供了有利的线索,区内不少岩金矿床均是根据砂金矿的分布特征向源头追索而发现的,因此砂金矿可以作为寻找原生金矿床的重要标志。
独立型岩金矿产在本区已发现57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6处,小型21处。就独立型岩金矿床而言,其矿床类型可归纳为两种,即构造蚀变岩型和热液型(含石英脉型)。按照其成矿的构造环境而论,它们均可被划归为造山型(包括板块俯冲造山、弧-陆碰撞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等)一类。也就是说,它们是挤压构造环境下的产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在本区多形成大中型矿床,典型的如寒山、鹰嘴山、黑刺沟、青龙沟、滩间山、野骆驼泉、红柳沟等;热液型(含石英脉型)金矿床代表的有童子坝、曹家口、青分岭、车路沟、郝泉沟等。
一、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1.寒山金矿床
矿床位于北祁连造山带西端,处于昌马-冷龙岭-永登加里东期岛弧带内
图3-50 寒山金矿床矿区地质图
(引自毛景文等,1997)
1—第四系;2—中奥陶统妖魔山灰岩;3—下奥陶统玄武安山质火山岩;4—下奥陶统玄武安山质熔岩;5—下奥陶统砂板岩;6—断层;7—平移断层;8—矿体及编号
该矿床自1994年发现以来,矿区已圈出矿化蚀变带65条,矿体31个。矿化蚀变带规模长100~1500m,宽10~30m 不等,地表表现为土黄—灰白色黄钾铁矾化或棕褐色铁染碳酸盐化、褐铁矿化强片理化带,矿体产于其中,强硅化蚀变岩及充填于其中的石英硫化物脉金多达到工业品位。矿体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展布,倾向南,各矿体之间多呈近平行或雁行状斜列,在剖面上呈叠瓦状分布,单一矿体形态多呈长透镜状、条带状,沿走向和倾向均具有膨大缩小和S形弯曲现象及分支复合现象。矿石类型有黄铁绢云片岩型、黄铁石英绢云片岩型和石英脉型等。原生矿石矿物主要有银金矿、辉银矿、黄铁矿、毒砂,其次为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等,其他金属矿物有磁铁矿、辉锑矿、钼铅矿、锐钛矿、钛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和重晶石等,其次为绿泥石、白云母、伊利石、高岭石、锆石、钠长石和方解石;次生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呈薄膜状、粒状、发丝状分布于蜂窝状绢英片岩的劈理面、微裂隙及蜂窝中,局部形成次生金线,其他有褐铁矿、赤铜矿、辉铜矿、铜蓝、蓝铜矿、臭葱石、白铅矿、铅矾、黄钾铁矾、孔雀石等。金平均品位为5×10-6。在不同方向裂隙的复合部位,矿体规模大而且矿石金的品位往往较高。
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臭葱石化和碳酸盐化。矿石构造有浸染状、细网脉状、块状、粉末状和蜂窝状。按照构造和矿物共生组合,其成矿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矿化以大规模微晶石英绢云母化为特征,含有少量的硫化物;第二阶段为中细粒富硫化物绢云母,硫化物含量高,种类较多;第三阶段为粗晶石英碳酸盐矿物。
矿石稳定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容矿火山岩,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和低密度溶液,成矿流体为以大气降水为主、有岩浆流体参与的混合热液。区内具多次侵入特征的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的热源,而韧—脆性剪切带则是其容矿空间。成矿作用受碰撞造山期(和期后)断裂系统的控制,特别是叠加于韧剪切带之上的脆性剪切裂隙(强片理化带)的控制。初步认为,该矿床为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其成矿时代为395Ma±46Ma~303Ma±10Ma(夏林圻等,2001)。
此外与寒山金矿床相邻的鹰嘴山金矿也为一构造蚀变岩型矿床。该矿床成矿构造环境为板块碰撞边界俯冲杂岩带,区内出露地层为中寒武统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火山沉积岩系(黑茨沟组),侵入岩主要为加里东期脉状超镁铁质岩,构造主要表现为一条NWW 向的脆韧性剪切带。该矿区矿化主要沿NWW 向断裂分布,已圈出的11条矿体长一般在50~600m之间,厚0.5~4.7m,矿体产出受超镁铁质岩与围岩粉砂质板岩的接触破碎带及北西西向断裂的双重控制,矿化类型为蚀变岩型,其中穿插有少量石英脉型,矿石矿物种类复杂,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等硫化物。金主要以单矿物出现,附着于石英、黄铁矿颗粒之上,其次为银金矿。围岩蚀变发育,有硅化、蛇纹石化、滑石化、碳酸盐化等,具明显的分带性。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物质直接来自超镁铁质岩(夏林圻等,2001)。金品位1.5×10-6~9.6×10-6,矿体中的Pb、Zn、Cu和Ag的含量达边界品位以上。
初步认为鹰嘴山金矿的矿化作用(内生成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微晶石英岩化阶段,形成致密块状石英岩,石英岩宽几米到十多米;第二阶段为脉状石英硫化物阶段,它叠加在第一阶段石英岩之上,表现为中粗晶石英脉或硫化物石英脉。该矿床含金硅化蚀变岩的全岩Rb-Sr等时线同位素年龄为413Ma±5Ma,成矿时代为晚志留世。其成矿流体具有以深部上升流体(岩浆水)为主且有少量浅部大气降水混合的成分特征,成矿温度较低 <200℃),初步认为属与超镁铁质岩有关的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2.滩间山金矿床
滩间山金矿床位于大柴旦南西约75km处的滩间山金龙沟一带(图3-51),地处赛什腾山-锡铁山裂谷带内 张德全等。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地质环境及多金属矿产预测。2000。
图3-51 滩间山金矿区地质略图
(引自张德全等,2000)
1—第四系;2—炭质千枚岩、片岩;3—大理岩;4—斜长花岗斑岩;5—岩脉;6—矿体;7—地质界线、产状;8—断层;9—背形轴;10—向形轴;11—勘探线
图3-52 滩间山矿区金龙沟C-D剖面
(引自张德全等,2000)
1—第四系;2—炭质绢云千枚岩、斑点状炭质绢云千枚岩;3—白云石大理岩;4—花岗斑岩;5—金矿体;6—推测金矿体;7—钻孔及编号;8—穿脉及编号
矿体均赋存于万洞沟群炭质千枚岩、片岩段内,严格受NNE向和NW向片理化带中的断裂构造破碎带(脆性破裂)及层间走滑断裂的控制,主要工业矿体(占90%以上储量)全部产于褶皱轴部及翼部的NNE—SN向的断裂—裂隙带中,少数矿体呈NW向展布。矿体多呈脉状、分支脉状、透镜状成群产出,沿走向和倾向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现象,与蚀变围岩无明显的界线,呈渐变过渡关系。主要矿体倾向SE,倾角较陡(60°~70°)。矿体长20~430m,宽0.6~62.38m,变化较大,控制最大斜深100m(图3-52)。
本区矿石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依蚀变岩原岩的不同又可分为蚀变炭质千枚岩片岩型和蚀变脉岩型。蚀变千枚岩片岩型矿石是经构造破碎并发生蚀变和金矿化的“斑点”状炭质千枚岩、炭质片岩;蚀变脉岩型金矿则是那些被断裂切割或与地层发生同步褶皱又经热液蚀变Au矿化的花岗细晶岩(或斜长细晶岩)、闪长玢岩、云煌岩及花岗斑岩。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毒砂、含砷黄铁矿及少量的金银矿、硫锑铜银矿、含银辉砷镍矿、闪锌矿、黄铜矿、斜方砷铁矿、方铅矿、磁铁矿、赤铁矿、锡石、铜蓝、斑铜矿、钴富矿、含镍钴毒砂、辉砷镍矿、磁黄铁矿、自然铋、褐铁矿、黄钾铁矾及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石墨、非晶质碳、绿泥石、绿帘石、白云石等。矿石结构主要为黄铁矿的自形至半自形粒状结构、环边及环带结构、筛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眼球状构造、块状构造、细脉-网脉状构造等。金平均品位3.9×10-6~13.4×10-9。
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及少量碳酸盐化。成矿时代为华力西中晚期。
对矿区矿石稳定同位素的综合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中的水是变质水与华力西岩期浆的混合,矿石中的硫以岩浆硫为主,有一定的变质硫的混入,矿石和方解石的碳以岩浆碳为主,矿石铅为岩浆铅与变质地层铅的混合,证明本矿床的成矿物质一部分来源于华力西期岩浆岩;成矿温度232~278℃,属中温成矿作用。
图3-53 红柳沟金矿区地质及土壤测量异常图
(引自张德全等,2000)
1—第四系;2—新近系;3—下侏罗统;4—下石炭统;5—上泥盆统牦牛山组;6—滩间山群;7—华力西晚期斜长花岗岩;8—加里东期闪长岩;9—花岗斑岩;10—石英脉;11—实测地质界线;12—逆断层;13—性质不明断层;14—地层产状;15—金矿体;16—1:1万土壤异常(自最外圈向内依次为2、4、8、16、32、64、128、256×10-9)
3.红柳沟金矿床
红柳沟金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高泉煤矿以南红柳沟一带。地处赛什腾山-锡铁山加里东裂谷带
矿床主要矿体走向呈近SN向,近于直立或往东陡倾斜列展布。矿体规模一般较小,单个矿体厚度变化大,平均0.32~6.09m,矿体控制长度为62~196m。本矿床的金矿石可分为石英脉型及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金矿石常可构成独立金矿体,石英脉型金矿石由黄铁矿(1%~5%)、黄铜矿(1%%~2%)、铜蓝(1%±)、自然金(微量)、褐铁矿(少量)、孔雀石(少量)等金属矿物以及石英(70%~90%)、斜长石(1%~5%)、绢云母(1%~10%)、绿帘石(少量)、绿泥石(少量)等脉石矿物组成;矿石构造以脉状、细脉状、透镜状为主,其次为稀疏浸染状构造及糜棱状构造;矿石结构有碎裂结构、交代穿切结构等。蚀变岩型金矿石由黄铁矿(1%~2%)、黄铜矿(1%~2%)、自然金(微量)及由黄铁矿氧化而成的褐铁矿等金属矿物以及石英(30%~50%)、绢云母(10%~30%)、斜长石(5%~10%)、绿泥石(1%~10%)、绿帘石(5%~10%)等脉石矿物组成。这两种矿石类型差别不大,只是前者金属矿物含量较高、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矿石中糜棱构造、千糜构造发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交代结构特征明显。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石英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其次为黄铁矿化、黄铜矿化以及表生作用形成的褐铁矿。
总之,红柳沟金矿床产于滩间山群地层中,矿区位于团鱼山岩体东南侧外接触带。加里东早期区域造山作用形成了区域NNW 向的片理化带,加里东晚期的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团鱼山岩体;到了华力西期,伴随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在红柳沟金矿区形成了近南北向压扭性断裂构造、韧脆性构造破碎带以及斜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等小侵入体、岩脉等。初始岩浆热液以硅质组分为主,沿早期近南北向张性断裂形成了无明显矿化的乳白色石英脉;岩浆热液的进一步演化使成矿物质及水的组分增多,在应力作用下,沿稍晚的韧脆性破碎带贯入形成石英脉型金矿体,同时,成矿流体向破碎的围岩渗透并使之发生蚀变及金矿化,形成破碎蚀变带及蚀变岩型金矿体。因此该矿床形成于华力西期,是伴随构造岩浆活动形成的含金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
二、热液型(含石英脉型)金矿床
本区热液型(含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陆内造山作用阶段,既可以构成单一的矿床,也可以与其他类型相叠加从而构成复合矿床,这里仅就以热液型为主的矿床进行解剖。
1.青分岭金矿床
青分岭金矿床位于甘肃省天祝县境内,由甘肃省第六地质队于1985年发现并勘探查明,为赋存于奥陶系中酸性火山岩、含炭硅质板岩及华力西期角闪二长岩中,并受北西西走向断层、北东向张扭性断层控制经多期热液叠加而形成的金矿床。该矿床处于北祁连加里东昌马-冷龙岭-永登加里东中期岛弧带
区内出露地层为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奥陶系呈北西西向延伸,构成青分岭向斜构造,分上下两组,下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建造,上组为由多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组成的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建造,是青分岭金矿的赋矿地层。泥盆系为红色碎屑岩建造,石炭系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二叠系为湖相碎屑岩建造,三叠系为河湖相碎屑岩及有机质砂页岩建造。
岩浆活动频繁,主要为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其次为华力西期角闪二长岩(308~290Ma)。华力西期角闪二长岩仅分布在青分岭一带,沿向斜轴部和两翼呈岩枝状侵入于奥陶系,与金矿关系密切。
金矿床位于青分岭向斜轴部,矿体受奥陶系海相火山岩、含炭黑色岩系、角闪二长岩及北西西、北北西、北东向断裂尤其是断裂交会部位的控制。金矿体主要赋存于蚀变角闪二长岩内及外带中,严格受挤压破碎带的控制,以石英脉型为主,次为破碎蚀变岩型。矿区分南北两个矿带,北矿带赋存于蚀变角闪二长岩体中近北西西向挤压构造带内,以蚀变岩型为主,断续长达1100m,宽20~95m,共有17个矿体,呈脉状、透镜状,矿体长25~155m,宽1.0~7.Om;南矿带赋存于岩体中北北西向压扭性剪切带控制的石英脉、蚀变岩及部分围岩内,以石英脉型为主,伴随蚀变岩型。矿带断续延长,长度大于660m,宽30~112m,矿体有32个,呈脉状、似层状,倾向北东东或南西,倾角60°~68°,向北西侧伏,矿体长15~310m,宽0.8~5.25m,斜深50~150m,矿体分布集中。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金矿石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矿石金属矿物成分有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磁黄铁矿及微量磁铁矿、白铁矿、针铁矿、钛铁矿、黝铜矿、闪锌矿、毒砂、孔雀石、铜蓝等,脉石矿物为石英、重晶石、方解石、绢云母、白云石、绿泥石、高岭石等。石英脉型金矿石的结构构造为他形粒状、晶粒状、细微脉状结构,星点状稀疏浸染-裂隙状构造;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则以自形、半自形、他形晶粒状结构和块状-稀疏浸染状构造为特征。石英脉型金矿石含金较富,平均品位为21.46×10-6,最高为36×10-6~183.3×10-6,银含量为0.5×10-6~3.0×10-6,个别达5.8×10-6~22×10-6。在含金富集地段铜、铅矿物较多,铜含量为0.01%~0.03%,铅为0.02%~0.06%,锌为0.00%~0.02%,一般石英脉两边偏富,中间较贫,脉体分支部位较富,膨大部位较贫。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金品位为1×10-6~7.87×10-6,最高达11.8×10-6,银为0.0×10-6~1.6×10-6,最高达5.7×10-6。
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白云石化及铁白云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硅化、部分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金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及碳酸盐化有关。
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奥陶系中—基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平均含金14.8×10-9,局部高达179.3×10-9~660×10-9),经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作用及北西西向构造带的挤压作用,金等成矿物质发生活化,并初步富集,华力西期岩浆侵入活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热力、动力和部分金的来源(角闪二长岩体含金达0.3×10-9~47×10-9,部分为173.1×10-9~1000×10-9),在岩体内外接触带、挤压破碎带、退变质带中沉淀富集,期后热液沿北西西向、北东向断裂带及其次级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贯入,形成含金石英脉(殷先明,2000)。因此该矿床成矿可划分为区域变质期和热液成矿期,后者为主成矿期。
2.郝泉沟金矿床
郝泉沟金矿床位于白银市以北,地处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东段,矿区位于北西西向石青硐-苏家湾区域性深大断裂(即北祁连南缘断裂)北东侧,黑石山火山穹窿南缘。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海相酸性—基性火山岩系,酸性侵入岩二云斜长花岗岩呈串珠状侵入于酸性火山岩内,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为近东西向压性断裂,其次为南北向压扭性断裂,在平面上构成X型(图3-54)。
矿区出露3个二云斜长花岗岩体,展布方向为近东西向,与区内主干断裂构造一致。岩体普遍含金,平均含量为0.179×106,高出维氏酸性岩值的36倍。岩体内断裂发育,其中南北向断裂规模大,延伸稳定,由松散的断层角砾、蚀变岩及石英脉充填,一般宽0.4~1.Om,该组断裂既控矿又容矿,主矿体产于该组断裂中。东西向断裂宽度一般小于0.25m,主要为石英脉充填,金矿化不稳定,仅少数断裂含金矿体,其他北东和北西向断裂为成矿后断裂,规模不大,对金矿体起破坏作用。含矿岩体经历了岩浆晚期自变质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前者主要为岩体的硅化、白云母化及微斜长石化等,与金矿化无关;而热液蚀变作用的发育程度是金矿化和矿化强度的主要标志之一,主要表现为近矿岩石的硅化、白云母-绢云母化(钾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化,具蚀变分带性。
图3-54 郝泉沟金矿地质略图
(据王光宁,1999)
1—第四系黄土坡积物;2—三叠系砂砾岩;3—石英角斑岩;4—无英斑石英角斑岩;5—含角砾石英角斑岩;6—细碧玢岩;7—千枚岩;8—硅质千枚岩;9—变质砂岩;10—二云斜长花岗岩;11—花岗斑岩;12—断层;13—含矿岩体编号
矿体主要产于岩体内南北向断裂和部分东西向断裂中,部分金矿体延伸到围岩中,矿体严格受高倾角断裂的控制,呈脉状、透镜状,局部具膨胀收缩、尖灭再现,并有明显的分支现象。矿区内已圈定表内矿体约50个,单矿体长45~125m,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0.2~3m,延深50~100m,金品位一般为3×10-6~7×10-6,最高达6670×10-6。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品位变化急剧,常在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厚而富的矿体。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分布于岩体上半部;次为含金蚀变岩型,分布于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两侧及岩体深部的断裂蚀变带中。矿石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等,金多呈独立矿物形式,主要嵌布在金属硫化物晶界间或矿物裂隙中,部分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共生,有时呈集合体状产出;脉石矿物有石英、白云母、绢云母、黑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等。金属元素除金、银外,还伴生有益组分铜、铅、锌等,可综合回收利用。研究表明该矿床为浅成中温热液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岩体(王光宁,1999)。
3.党河南山金矿床
党河南山金矿床处于中南祁连党河南山加里东期陆内裂谷带
三、成矿地质特征
根据以上典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和热液型(含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特征讨论,结合区内其他同类型矿床的成矿特征,可以看出,对于造山带型金矿床而言,尽管各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及金的物质来源可能不同,但是其形成大都经历了强烈的造山作用以及与造山作用有关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和改造,因此可以说,金矿成矿的基本条件有三,即物源、热源和空间。
表3-15 党河南山金矿床类型及其成矿地质特征对比表
注:依据殷先明等(2000)、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甘肃南部祁连党河南山北坡金铜矿产成矿规律、控矿因素研究及找矿靶区优选研究。2000。
物源:金物质多源自含矿地层(含火山岩)或早期形成的岩体。含矿地层岩性多样,时代有异,既有元古宙的(如滩间山金矿床),也有古生代的,但以早古生代各时期的含矿地层为主(如中寒武统、下奥陶统和上奥陶统火山岩系);岩体主要为基性超基性岩体,其金背景值高,形成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如鹰嘴山和陇孔金矿床等。
热源:促成金成矿物质成分的活化、迁移、再富集的热源和动力大多与含矿建造形成后的造山作用所导致的构造动力热变质、岩浆侵入以及与其相伴的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对于热液型金矿床而言,与加里东期板块俯冲造山作用相伴随而侵入的中—酸性岩和与以后陆内造山作用所导致的部分华力西—印支期的侵入岩体(如柴北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据统计北祁连地区有一半以上的金矿床、矿点产于这些侵入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中(于浦生等,2000)。因此对全区的岩金型金矿床来说,侵入岩对金的成矿作用贡献不仅仅是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同时也提供了矿源,如门源巴拉哈图金矿床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青海省第二地质队。青海省门源县巴拉哈图地区金矿初步普查报告。1999。
空间:构造控矿是区内金矿床最明显的特征,已发现的金矿床、矿点无不与断裂构造(包括韧性剪切带、脆性变形带以及两者相叠加的韧脆性及脆韧性构造变形带)密切相关,矿床往往定位于北西向与北东向、南北向构造的交会部位。矿体、矿化体则大多产于构造破碎蚀变带内。这些构造带既是大气降水下渗与深部岩浆热液混合促使循环对流的通道,也是含矿溶液向上运移和金矿物质沉淀、聚集成矿的良好空间,富矿体往往赋存在几组断裂或裂隙的交会部位。
由于成矿带内金的成矿具有以上特征和条件,也就决定了:①本区金的赋矿围岩没有专属性,早古生代的任何地层、岩石及元古宙的变质海相火山岩地层都可以是赋矿场所。②围岩蚀变也随不同的岩性而不尽一致,但与金矿关系密切的蚀变则以硅化、绢云母化、(铁质、镁质)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为主,次为毒砂化、黄钾铁矾化、绿泥石化等。③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次有铜、铅、锌等硫化物,其中与火山岩有关的部分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金属矿物组合相对复杂;矿床产于深大断裂或大型韧性剪切带的旁侧及其与北东、南北向断裂的交会部位。④成矿往往具有多阶段性,因此在一个矿区,矿床类型往往比较复杂多样,常表现为以一种为主,另一种叠加其上,或者构造蚀变岩型和热液型两者兼具,但热液型往往晚于构造蚀变岩型。⑤金的找矿实践证明,金矿床、矿点附近一般都存在化探异常,异常元素组合一般为金、砷、锑、铜、铅、锌等,下游沟谷尚有砂金分布。
2024-11-0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