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的构成要素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1.含义与作用
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简称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是勘查目的物或目标物及其周围地质背景或环境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或信息的抽象集成或总结归纳,以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的综合表述。
模型可用于中—大比例尺找矿靶区优选,指导地质找矿勘查选区,合理、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选择,以及物化探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解释等。
2.分类
(1)根据模型的抽象、简化程度分类。实际模型或具体模型:是以某个勘查目标(如矿体、矿脉群等)为对象建立的模型,多以矿床为表示单元。
概括模型:是根据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多个矿床的具体模型,进一步归纳、抽象或概括的模型。
(2)按模型表达形式分类。文字描述式模型:按模型的构成要素,对矿床的综合特征,分别以言简意赅的文字予以逐项描述;特点是模型的要素较完整,信息容量大,建立方法简便。
表格式模型:将模型的构成要素,以统一的表格形式列出;特点是简单扼要,便于模型间的对比。
图形式模型:将建模对象的主要特征,多以剖面(断面)形式绘制成图;特点是一目了然。由于要求有翔实的基础素材,地球物理部分还须通过计算、模拟及演绎得出量化图形,因此编绘难度较大,一般常以示意图式表达。
(3)为了使建模矿床,能够提出比较完整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系列,对于一些物化探工作程度较低或未曾开展过物探、化探工作,或者搜集不到资料的矿床,可建立如下模型。
示意模型:即根据矿床的成矿模式或简化地质模型,及其与地质体相应的一般岩矿石物性特征和地球化学参数特征,示意性地建立的简化找矿模型。
概念模型:根据矿床的成矿模式或简化地质模型,借鉴同类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建立的推测性的模型。
二、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构成要素
根据大多数矿床的现有资料情况,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主要应包含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三方面的要素;既要反映一个建模对象——成矿单元(矿田、矿床或矿体)的地质控矿因素、矿化信息的时空变化规律,又要反映相应地质体(建造、岩体、构造单元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地质剥蚀面、不同覆盖状况下各种场的演绎和变化。主要构成要素可包含如下内容。
1.区域背景
包括:区域地质构造部位(构造单元),背景区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最好附“区域背景场剖析图”(同范围、同比例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并列图)。
2.成矿环境
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区域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等)、区域地球物理场,附区域场剖析图。
3.矿床地质特征
包括:矿体组合分布及产状、矿石构造及主要矿物组合、矿化阶段及分带性、蚀变类型及分带、氧化带、主要控矿因素。
4.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包括:岩矿石物理性质(参数表及分布特征图示)、物性模型(探测目标物与围岩,以及干扰体的物性模型等)、地球物理异常(平面及剖面图)、干扰体或干扰因素及其影响。
为便于矿床间进行岩矿石物性的对比,根据一般常见岩矿石物性变化范围,表1.3.1中拟列出几种物性参数的数值分段,权作划分岩矿石物性特征的参考标准。
表1.3.1 岩、矿石常见物性分级表
5.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包括:岩矿石地球化学参数(参数特征表)、地球化学异常(平面与剖面图)、元素分带序列与矿化剥蚀程度评价指标、地球化学异常模型图。
6.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集
——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图
——地质找矿勘查物探化探优选方法组合流程
7.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表×.×.A 矿床(田)地质特征简表。
表×.×.B 矿床(田)地球物理特征简表。
表×.×.C 矿床(田)地球化学特征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