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海绵城市”到底有什么意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那么中国建设“海绵城市”到底有什么意义?
1、最主要的意义在于雨洪有效管理,也就是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细分了说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增加城市的海绵体,让降落的雨水能快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
2、能起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作用。修复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态体系。
3、增加城市美观。海绵城市建设手段中的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技术手段,还能增加城市美观度,提高城市品位。
现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为了让大家养成一种环保,可持续的思维模式,低影响开发理念要从小抓起,从底层开始落实。而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
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的意义要从传统城市讲起:先说下径流系数概念,也就是多少百分比的雨水会形成地表径流。其中“1”是完全流走、“0”是完全下渗,那么沥青路面则是”0.9“,绿地为”0.15“。下图中在城市化后,由于不透水铺装的渗透率效果差,导致形成高速流动水体,由此图内蓝色(城市化后)流量在短时间内形成凸高峰。简单说水流量会迅速集中到城市下水管网络。不仅如此,由于上游地区形成这种势态,所以汇水的洪峰迅速在下游叠加扩大,风险也随之成倍增加。所以传统城市更容易产生内涝灾害。
现阶段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在原有的城市建设基础上进行改造。
从维度方面来讲则分为:点、线、面。点,控制源头: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屋顶绿化、雨水收集。以每一栋建筑物为基点,将屋顶布置绿植和雨水收集装置,通过管道输送至地下储水处。线,减少流量:目前的措施是采用软化排水沟、路面可透水铺装、生物隔离带等方式。通过加大路面的渗透效率,控制径流量缓解城市排洪压力。面,流域管理:在城市中建设雨水花园等生态景观。日常为休闲公园,当大雨来临时则承担储水吸水的工作。
虽然拥有完整的建设模式体系,但是多年来国内几个试点城市依旧会出现严重内涝情况。设施之间缺少连通性,导致某些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器反而变成了“脏水沟”。面对这种情况,图扑软件 等一线众多数据可视化的公司积极的参与找寻可视化监控方法来解决办法。
物联网和 5G 技术的逐渐走向成熟,运用数据可视化完善城市水循环数据监控。实时跟踪接收雨水、泄洪以及水资源二次循环利用等环节。所有设施通过物联网圈成一个整体,实施统一管理和实时功能调配。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和地理空间信息,为运维者提供直观且具有交互性的数据可视化环境。对不间断的对水流量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实际数据提供的信息合理安排泄洪任务,由此达到地表水流量与地下水流量的数据互联共通。可以参考下图扑软件 的海绵城市水循环动态演示案例:
海绵城市中的数据可视化平台是为了让城市变得更加智能,采用多类型传感器,将其部署在城市排水管网、河道、蓄水池等地。通过实时动态采集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关联和处理,呈现海绵城市的总控制效果和目标,监控城市排水、水质环境、用水情况的智能化管理。
二是提供蓄涝空间。新疏挖的镜河提供调蓄空间,与强排泵站结合有效解决区域内涝问题。
三是为行政办公区提供优美水环境,为群众提供休闲场所,提升办公区环境效益。
四是通过排水暗涵建设形式创新,收集路面初期雨水,实现削减城市面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