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什么?
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宗教~。
拼音:xìn yǎng
引证:
1、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要以耐心说服诱导的精神,争取官兵和人民的信仰,团结他们在革命主义与政纲的领导下而坚决奋斗。”
2、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
扩展资料:
信仰的近义词:信奉、信念
一、信奉 [ xìn fèng ]
释义:
1、信仰并崇奉:基督教徒~上帝。
2、相信并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引证: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 孔夫子 的道理教学生,把 孔夫子 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
二、信念 [ xìn niàn ]
释义: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坚定~。必胜的~。
引证:杨朔 《木棉花》:“‘一切都会慢慢地好起来!’我的信念是象南国盛开着的木棉花一样的鲜明、美丽。”
信仰可以让人拥有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每个人都需要信仰来约束住自己,对世界拥有基本的敬畏感。
信仰让人能够有尊严的生活下去,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不自傲而忽视自己的缺点,不自贱而忽视自己的优点,不因为脆弱的自尊心而生怕别人谈到自己的弱点,不因为压低的自卑心而抛弃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
当有了信仰,便懂得畏惧懂得舍得,将慈悲心付与其他人,其他人将慈悲心付与你。当没有信仰之时,给了别人,生怕别人不给自己,对别人善,生怕别人对自己不善,担心自己付出会不会得到回报,不愿与人,人也不愿与己,回报与否何干,自己做过便好。
我们被黑暗包围,被无信仰所束缚的时候,不要一味抱怨人心的失落和愤慨,应该感悟自己的心,向周围展示善与信仰的光芒;当然我们可能会遇到冷遇和不公正,善与信仰的光芒会照亮人心,也会让你看清黑暗中的可怕事物,少点抱怨多做点事情,人人都可以成为向善行善的使者。
没有了信仰的维系,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丧失了一个最简单的信仰契约精神,每个人都想获得便利,那么每个人都没有了便利;开门人是我家亲戚,违规入门沾沾自喜,当走到其他地方,轮到别人沾沾自喜。我们从来不痛恨特权,而是痛恨自己无法得到特权。
东坡居士,影响最深的,一直随苏轼到生命尽头的是佛教。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信仰,《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畏,并将其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范畴上来讲,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信仰。
对个人而言,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对群体而言,信仰是团队的粘合剂;对政党、国家和民族而言,信仰是核心价值观。
信仰的确立,为老一辈革命家找到奋斗的方向;信仰的坚守,更让他们付出一生的追求。坚守信仰,需要作出选择,甚至作出牺牲。如果没有超乎想象的意志和毅力,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在一个基督徒的理智生活中占到什么地位等问题时,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的奥古斯丁在一部著作《论圣徒的命运》中,给信仰下了一个定义:“赞同的思考”。这种说法,无非是当时教徒们经常引用的、《圣经》中这句话的翻版:“除非你信仰,否则无法理解。”
信仰的动力源有二个,一个是意义,意义是引力。一个是安全,安全是压力。其本质起点是不自信。其动力源是人性的追求快乐和逃离痛苦。信仰的因是归属,信仰的果是信念。
信仰的信是相信,信仰的仰是仰仗,信仰就是相信并仰仗。信仰的动力源有二个,一个是意义,意义是引力。一个是安全,安全是压力。其本质起点是不自信。其动力源是人性的追求快乐和逃离痛苦。信仰的因是归属,信仰的果是信念。
奥古斯丁认为,思想是信仰的必要的先决条件,而且信仰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根据他的理解,信仰无非是指赞同、同意他所获悉的东西。他认为信仰比“看”是一种更为基本的认识。就心灵的理解意义,“看”的对象是模糊的它和信仰是有距离的:“看”所赞同的,尽管是合理的但却是盲目的。
至于信仰,尽管它比知性(理解)低,甚至比来自直接经验的知识低,尽管它在时间上是先于知性(理解);但是,信仰已被组织进人类存在的网络中,要是没有了它家庭和社会生活就会瓦解,要把信仰建立在教民的其它权威的基础上,这是他们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信仰,是价值观念系统的核心,是对世界和人生应当怎样的设问、追求与回答,是人对生存根基的探索与寻求。它不仅关心这种“应当”的现状,而且要努力超越这种“应当”。这种“应当”不是立足于现实,而是立足于将来,是信仰的独一无二的价值立场。信仰问题,实质是立场问题,是世界观问题。信仰主宰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人的理想追求,引导人的行为实践。
信仰,是人的灵魂的自我形象,是人的精神价值的投影,是人对自我本质的探询,是人对未来生命的追求。是人对终极价值的肯定、持有和关怀,是人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价值的对象的坚定信赖和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