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七十周年祖国有哪些变化(计算机)
1958年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研制成功,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等。
1956年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厂建成投产,1958年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研制成功,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2010年中国实验快堆首次成功临界,2018年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开通。
198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标志着新中国专利制度正式建立。30多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两个100万件’的重大突破,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
扩展资料:
建国七十周年的相关发展:
1、改革开放后,党带领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
2、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而要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进行革命性锻造。这同样是贯穿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一条红线。
3、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以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正在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七十载沧桑巨变 再出发不忘初心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