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一年真的是太热了,乾隆八年,紫禁城上面的琉璃瓦都被太阳晒化了,可见当时有多热。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根据记载,当时中国各地迎来了罕见的高温天气,全国高温天气一共有56处,其中包括北京、郑州、山东等地,中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极端的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到了44.4摄氏度。这种极端的高温天气爆发后,每天都有人中暑身亡,当时的高温天气甚至已经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天灾。
根据《天津县志》和其他县志上的记载,当年夏天爆发的极端高温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做生意的人因为天气过于炎热不愿出去摆摊做生意,而且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当时房屋上的瓦都要被太阳烤焦了。
根据记载,当时北京城内和北京城郊区,因为高温天气而中暑去世的人,有11400人,而且这个数字只是在7月14日到7月25日之间的,十天之内,北京城内就有一万多人因为高温而死亡,可见当时的高温天气有多么可怕。
那么既然天气这么炎热,贵为皇帝的乾隆帝是如何度过这么炎热的酷暑呢?古人也有避暑妙方,在古代,富贵人家避暑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把冬天储存的冰块拿出来用,第二种是换个地方避暑,乾隆有好几座避暑山庄,既然北京能热死人,那就换个热不死人的地方,等高温过去了再回来。
据说乾隆八年出现了罕见的伏天,平均温度达到四十度,甚至出现过四十三,四度的时候。可以想象在清朝那种落后的条件下,这种温度就是热死人的节奏,那年光京城附近就死了10000人。
古代的夏日在古代夏日可没有现代这么多降温神器,比如空调以及冰箱等等。不过古人也不是山顶洞人,到了炎热的夏天,也会有防暑降温的措施。当然主要还是以一些比较简单的降温手段为主。比如纳凉,以及喝一些降暑的饮品。要是富贵人家,就可以住在有降温效果的房子里,而且还能吃上冰块,以及仆人们扇风纳凉。总之古人在炎炎夏日下的生活,虽然比不上现代人在空调屋里那么舒适,但也还算过得去。
难得一见的酷暑也就是说只要夏日不是太过分的热,基本上古人也都能安全度过夏天。可在清朝乾隆八年,出现了一次罕见的酷夏。据说那一年夏天的平均温度在四十度,最热的时候达到了四十三,四度。要知道对夏日温度的估算,就是个大概值,当平均温度是四十度的时候,那说明这一天中最高室外温度可能都上了五十度都不止。这种温度只能待在空调屋,出门就有一种被蒸煮的感觉,要是还在户外劳动,那就是热到中暑都算是轻的了。
可以想象在乾隆八年的这场罕见酷夏里,达官富人们估计日子都不好过,什么降暑手段在这种高温下,凉爽都会大打折扣,而对那些广大的平民来说,这种天气说不定还要出去劳作,不然就没得饭吃。这种极端条件下,中暑的人肯定很多。尤其是老人与孩子,以及那些痴肥的人,可能就未必能挨得住这炎炎夏日的摧残。
那一年的夏天,就光京城附近就有10000人热死,这个数据现在看来好像不怎么多,但在古代,那时候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多,而且人口是第一生产力。这京城附近万人的丧命就意味着当时全国热死的人数肯定数字庞大,可见当年这场酷热到底多么残酷。
乾隆八年,这个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最高温度可达45摄氏度,直接热到可以热死人的程度,那句形容天气炎热的话“打个鸡蛋到大街上都能熟”再不是夸张,是真的能实现。至于热死人,也是有实凭实据可考究的。
《青城县志》里称:“大旱千里,屋内用具皆热烫,风炙草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从天津南武定府逃走之人众多,而道路上多是被热死之人”。这里就是说的乾隆八年的六月份,因为天气太过炎热,水分都被蒸干了,没有水喝,大家渴都渴死了。家里面的家具用具什么锅碗瓢盆都滚烫异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都选择逃走,想去到一个凉快的避暑胜地。
可是还没逃多远就被热死了,路上都是晒焦的尸体。《浮山县志》里面记载的是“夏五月大炎热,路道行人多有暴毙尸野者,而京师更甚,于京城通商者皆有热死者众多。”热死了许多去往京城经商的人。那时的人们没有风扇没有空调, 很有可能屋子里面比外面大街上还要闷热。那么就只能通过喝水来缓解燥热。
可是一些商人就瞄准这个商机,哄抬水价,竟然比油还要贵上许多,真是物以稀为贵啊!那么没钱的穷人就只能活活地被渴死。当时有法国来的传教士,也把这种情况记载下来。我们现在最高的温度最高就42摄氏度左右,可以想想当时有多么的炎热了。
夏天是一年四季当中最为炎热的一个季节,但是现在我们有很多可以帮助缓解炎热的东西,比如空调,风扇,冷气,雪糕等等。但是要知道这些东西在古代通通没有,就连冰块也只有那些有权有势之人可以享受到,平常的老百姓根本没有这样的权力。而在我国的历史当中,将乾隆8年的夏天说为我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是因为在这一个夏天,发生了一件非常震惊的事件,就只算北京城与郊外,便整整晒死了12000多人,更不要提全国的其他地方了,要知道南方比北京城要更热,可以想象当时的夏天是有多热,在这炎热的大地上,肯定是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现在我们的夏天依然非常炎热,但如果说晒死人那倒不至于,毕竟现在降温的工具很多,而且温度也没有到达晒死人的地步。但是在古代人们科技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晒死人则不是一件听起来很奇怪的事情,而是真真切切发生的。
在乾隆8年全国各地因为温度太高,晒死了数万人,而据现在的专家推测,当时夏天的温度高达44.4度。这可以说是一个令我们吃惊的温度,因为现在天气即使炎热,一般也很少有超过40度的天气,更别提44.4度了,而且古代基本没有什么降温工具,就连房子都是非常的简陋,因此晒死这些人也就不奇怪了。
就连当时的乾隆皇帝都差点没有熬过这个夏天,据说乾隆皇帝是因为有一件神奇的龙皮,这件龙皮只要挂在门口,屋内的温度与屋外的温度便会相差非常之大。而且因为乾隆皇帝位高权重,可以从各地弄来冰块为其降温,这才熬过了这个炎热的夏天,不过老百姓可没有这样的能力。
很多描写当时天气的句子是这样的“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由此可见当时天气,都可以把人热死了,那得热到什么程度。而且古代还没有电风扇,空调等降暑工具,热得受不了的时候也就只能去河里泡泡啥的,毕竟在那时候冰块这种东西也是很奢侈的存在。
在那年最热的地方无非就是京津冀了,还有一些北方的地区。那一年天气炎热并且旱灾也时有发生,在古代,人们总能将天灾与在位皇帝的·作为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时乾隆也是很惆怅,他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哪儿做错了触了天威,所以天象才会这样。好在他在位的时候,正值盛世,天下太平,所以也没有发生什么动乱。
在那时候,人们将这种天气称为“热灾”,我们都知道什么事情一旦成了灾,就可见这件事的影响有多么的不好了。并且在那时候,高温天气实在是不多,毕竟那时候环境还是很好的,最起码比我们现在好太多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天也慢慢在变热。所以那时候人们的抗热能力真的没有我们现在强。
那时候的人不仅会感到热,甚至还会出现热死的情况。对于皇室来说,降温的方式可多了,可以从冰窖里拿冰块放在屋子里降温,也可以给屋子外加“隔热层”,还可以让很多的宫女太监等扇扇子呀,也可以去不热的地方避暑,比如什么避暑山庄之类的。真正被炎热的天气折磨惨了的也就只有老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