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对闯军和清军毫无战斗力,降清后却神勇无比为其打江山,这是为何?
明朝灭亡的原因可谓是复杂的,并非是单一的,可以说是多方面原因综合而成的结果。
但是明朝灭亡有一个直接原因,那便是到了明朝末期军队经常性被拖欠军饷,士兵连工资都没有,谁会给你拼命呢?
士兵没有斗志,因此自然是兵败如山倒,甚至是经常性投降,或者兵变。
明朝当时为什么征收臭名昭著的“明末三饷”呢,就是国库空虚,为了解决军饷问题,并且重新训练军队镇压关外的后金(清),还有镇压内部的农民起义,但结果是没有解决军饷问题,反而是搞得民怨沸腾,百姓是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镇压对统治有大威胁的后金(清)和农民起义军,征三饷,结果搞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最终明朝亡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之手。
而清朝在入关以后,对于军队军饷方面,就没有像明朝那般经常性拖欠,士兵拿到钱,自然军心就稳定了。
说白了就是军队军饷,明朝经常拖欠,所以对军队控制力自然低,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没钱谁给你卖命呢。而清朝,在军饷方面,刚刚入关的时候,根本不含糊,该给就给。
明朝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武将并没有太大权力,长期是属于不被皇帝信任放心的存在,因此皇帝经常性派监军太监指挥军队。
像崇祯帝就很喜欢派监军太监去各地军队。诸如崇祯帝在李自成率领大军进军北京之际,号召天下勤王,结果只来了唐通带领的八千人,崇祯帝感动之余,依旧给唐通派了监军太监杜之秩,派他们一起去守居庸关,实际上等于还是不相信唐通这个武将,派太监去监视他,并且要控制军队。
这样的指挥方式,军队肯定没有战斗力,往往反而因此自相残杀,内部斗争不停。
诸如唐通对战李自成军队的时候,杜之秩是直接开关投降。还有明末名将卢象升率领军队抵御清军时,就是被太监高起潜和大臣杨嗣昌合伙坑死。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清朝的方式很简单粗暴,那便是因为自身八旗军队太少的原因,选择了以降军打前阵,八旗军队在后压阵的模式。
这样一来,降军肯定不敢望风而逃,只要逃,后面的八旗军队肯定会将其击杀,只能拼命。而且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很强,在多年战争中,已经打出了威名,有着这样的军队压阵,降军肯定是信心满满,战斗力自然就高了。
清朝入关以后,明朝的降军之所以战斗力大涨,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手也弱。
像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也就是坚持了一两年就分崩离析,其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根本不高。
还有南明军队,更不用说了,南明擅长的是内斗,诸如隆武政权与鲁王监国政权内斗,还有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的兵戎相见。
连内部都不团结,指望这样的军队能干了什么?
所以清军南下,像样的抵抗基本上没有,诸如南明的弘光政权,清军南下,江北四镇除了黄得功,基本上没怎么抵抗就望风而降了。到了隆武政权,则是郑芝龙降清。
也就是出身大西军的李定国,在永历时期对清军的南下造成了巨大阻力,是“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而且笼络人心方面,南明跟清朝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
清朝善于笼络人心,像皇太极时期,大封明朝降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为三顺王,入关以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还有南明的孙可望,拥有军队可以助永历政权抵御清军,想要永历政权封他为秦王,风雨飘摇之中的永历小朝廷竟然是犹犹豫豫的不给,是完全不考虑当时的恶劣环境,只是一味地想要固守祖制,结果后来经过一番波折强势的孙可望还是成为了秦王,但也因此与永历小朝廷有了隔阂。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孙可望后来失利只带着几百人降清以后,手中没什么资本,却是直接被封为义王。
可以说拉拢人心方面,南明差太远了,而清朝如此会笼络人心,那么投降的将领和士兵自然是对其信服,战斗力自然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