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济济的南宋,到底是因为什么被蒙古大军打败的呢?
在中国的历史上,两宋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是因为,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华夏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至于,国学大师陈寅恪称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赵宋在文化昌盛的背后,在军事上却一直十分孱弱。以至于,南宋在顽强抵抗蒙古大军数十年之后,还是最终被蒙古大军所踏平。
当我们回顾南宋这段历史时,便能发现,南宋可以说有着当时一流的能臣干将。不论是南宋早期的岳飞、韩世忠,还是南宋后期的余玠、孟珙。在当时都能够算得上南宋的名臣。并且,南宋不仅武将能够领兵打仗,南宋有很多文臣也算当世豪杰的存在,诸如,在采石大败金军的虞允文,领导抗元斗争的状元文天祥。这些文臣武将实际上,只算得上南宋名臣名将阵容中的冰山一角,实际上南宋还有着众多的肱股之臣。那么,能臣干将众多的南宋,为何最后还是被蒙古大军踏平?
南宋在历史上对抗蒙古大军达四十五年之久,抵抗住了窝阔台、蒙哥两代大汗的猛烈进攻,以至于,在十三世纪的世界历史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欧洲、中亚的数万蒙古远征军,一路所向披靡的同时,几十万蒙古大军却在襄樊寸步难行。直到,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南宋才被灭掉。
历史上的南宋虽然抗击蒙古大军最为激烈,而且名臣名将众多,可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覆灭的命运。这中间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骑兵这个兵种的极度匮乏。这是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南宋骑兵的匮乏则意味着宋军在野战能力上,很难同蒙古骑兵向抗衡。这就造成了这四大危害,首先,因为骑兵的匮乏,蒙军在同南宋军队野战的过程中,总是能够以高机动性的作战方式,迅速击穿南宋的阵线,以至于,使得南宋军队在蒙古大军的冲击下溃散。
同时,南宋即使在局部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因为骑兵的短缺,使得南宋军队很难扩大战果。并且,南宋骑兵的匮乏,也使得南宋军队在做出战略抉择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保守的防御战略,继而陷入了守城战的泥潭之中。其次,因为骑兵在南宋军队中的占比较低,使得南宋在诸多战役中,都有消极保马的情况发生。由此可见,南宋军队的马匹短缺,可以说是掣肘南宋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骑兵只是南宋难抵蒙古大军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南宋的最终覆灭,从根源上来说,同南宋朝廷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南宋君主,在主战方面的意志不坚定,更是成为了南宋的悲哀。当时,南宋在襄樊陷落后,虽然南宋已经完全处于了劣势之中,但这个时候,如果坚持抗抵抗的话,还是会有一线生机的。可这个时候的南宋却不断的向蒙古大军遣使求和,而对文天祥那样屡屡出谋划策的能臣视而不见。以至于,当蒙古大军兵临城下后,南宋只得选择了投降。
由此可见,一个缺少顽强抗争意志的皇帝,即便身边有众多的能臣干将辅佐,也是难以救亡图存的。况且,在南宋末期,权臣贾似道的专权,更是使南宋众多人才无法得到重用。在贾似道独断专行南宋朝政的这段时期,两宋时期的重文轻武,又被其发扬光大。以至于,在其担任要职期间,南宋众多富有经验的将领遭到排挤,而在朝堂上,众多有能力的文臣也受到其排挤。
历史上的南宋,可以说一点不缺能臣干将,但即便如此,南宋还是走向了覆灭。最后,虽然南宋朝廷在临安投降,可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抵抗却并没有因此停止,文天祥甚至一度反攻江西。以至于,清朝曾有人评价这些能臣干将“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