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宋军真的打不过辽军吗?为什么呢?
北宋初年真的打不过辽军,或者说在赵匡胤死后就没有击败辽军的可能了。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和辽国在根本上就处于两种不同的制度建设之下。制度差异决定了他们军队的强弱对比。
辽国军队,或者说是契丹人并不是在北宋建立后才与中原军队交手的。唐朝时期的早期部落伏击战不说,五代时期就有过数次契丹军队南下征讨中原的记录。在同当时的五代军阀交手时,双方互有胜负。然而辽国军队从未占据绝对优势,或者说是在某个方面获得巨大优势。甚至有被包围的五代军阀部队,破釜沉舟的冲出阵地,冲跑契丹人的记录。
但也是在五代时期,各地军阀或者说节度使or地方军事团体,都对中央集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五代的政治发展脉络,就从最初的晚唐模式,渐渐发展为北宋模式。这个模式的路径在军事上,就是抽调地方精兵到首都的禁军里服役。北宋后来的边防部队羸弱,就是这个演化路线的最终结果。
当然,在赵匡胤依然在世的时候,北宋军队还能吃上唐朝到五代留下的最后老本。赵匡胤虽然是宋朝开国皇帝,自己其实也是最后一个五代大军阀。他的禁军里依然保留了很多后汉、后周时期的精锐力量。在他们认可的领袖赵匡胤的带动下,战斗力是不会低的。这也是赵匡胤掌握禁军之后,能够迅速扫平周围小军阀的原因。除了作为晚唐藩镇残余,并有辽国支援的北汉外,其他势力基本上都已经退化或被打的半残。
但赵匡胤死后,上位的赵光义就没有哥哥的军队资历。经历过五代变局的人,对这种事情是会感到非常恐惧的。于是赵光义便着手进一步削弱将领的军权。最后发展到自己在后方用书信去遥控指挥前线将领的决策。
另一方面,作为唐朝时战斗较强的几个边区藩镇,北宋基本上是一个都没有摸到。除了占据部分河东地域外,幽州和整个河套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些地方却恰恰是从汉朝到唐朝,最容易产出优质兵源的地方。因为当地人长期生活在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交界线上,习武而善战,民风彪悍无比。大量来自中亚和草原的投诚番将,也会被安排在当地驻守。这些条件都是内地兵源所无法企及的。
既然兵源就不行,将领军权和地位又没有保障,军队自然不能有很好的战斗力。即便是继承了赵匡胤留下的禁军与当时依然残留的沙陀起兵,也会很快在这种充满压抑的体制下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