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有哪些独特的消费观?
2022-06-20
转眼间,第一批90后率先步入了30岁,而最后一批90后也来到了20岁。作为当代生活消费的“主力军”,有人整理出了一套他们的奇葩消费观,来看看你中了几条?
26一杯的奶茶,每天可以来一杯,5块钱的苹果,今天不吃无所谓;超市里有用没用的东西都往购物车里装,一块钱的塑料袋钱心疼够呛;几十一场的电影、几千一场的演唱会说看就看,20块钱的视频会员必须得借;高级全自动垃圾桶要安排上,垃圾袋就不买了可以自己存;配套齐全的水乳套装必须要对自己好一点,化妆棉只要第二件半价;出门吃饭AA几百都不心疼,买菜总想让老板赠个柿子;狗粮再贵都怕委屈了宝宝,自己吃个泡面美其名曰省得洗碗。店铺看中四位数的裙子“我可以!”,一看邮费8块“我不行。”
逐渐步入而立之年的90后在消费观上有着不同于任何时代的特质。经济观察报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曾表示,90后的消费和60、70、80后的消费确实不太一样,用他们自己的话说,90后的消费属于有三观的消费,他们有自己的特殊需求,有自己的诉求,有自己的价值观。
管清友还用品牌李宁作为参考,他表示,大多数60、70后对于这个品牌有很深的感情,而90后没有。从企业的维度来讲,李宁曾一度没有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没有根据消费群体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李宁开始赋予产品一些新的内涵,开始适应新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个性化、定制化、有三观的产品,从这个角度它很好的完成了企业的蜕变。当然,这也折射出我们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与诉求各不相同,作为企业,只有及时的适应市场,适应客户,适应变化,在节奏中获得创新,才能逃离被淘汰的下场。
的确,90后的消费观可以用“有三观的消费观”来形容,他们更多的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更看重的是工作之余生活的舒适性、精致性。例如经常被吐槽的“演唱会与借会员”,偶像给粉丝的正面引导可能不比书中的少,近距离接触偶像带来的巨大预约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现在视频软件层出不穷,有时候只为了一个综艺或剧就开一个软件的会员就显得没有必要。这也的确印证了当代青年“该省省,该花花”的消费宣言。
作为当代消费的“主力军”,青年们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贡献了不少力量,近年来,一些网红带货的消费形式同样在社会掀起热潮,与之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各大贷款软件产品。可以说,当代青年的消费形式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与互联网的发展。
青年们在消费同时对投资理财有着更高的敏感度,不同于父辈,数据显示,很多人在20+就开始接触理财产品了。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精致生活的同时,青年们还应提高警惕,不要掉入“套路贷”的陷阱。
说起当代年轻人独特的消费观,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两个字“奇葩”,三天两头有关年轻人消费观的各种话题都能到热搜榜上溜一圈,评论区还有不少人附和“是我没错”,总结一下三点:
1、永远跑在最前沿“追热点”
用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什么火买什么”,就像你穿上新买的球鞋回家看望老人,你姥姥永远不理解什么鞋一双要上千块,围着看出花来看不出是贴金了还是镶钻了。
你自豪的表示这是联名款,很难抢的,你姥姥却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买一双鞋还要拼手速在线抢货,更不理解现在的小孩为什么那么喜欢网红爆款。
这几年在吃穿上的联名款可太多了,积木君现在还记得去年有阵子市场被“大白兔”支配的恐惧,糖很好吃,但联名的东西多了反而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
2、用省钱和“花呗”为爱好买单
网上有句话“视金钱为粪土,视热爱为万物”用来形容这个门派一点不为过。大学里的一个哥们就是这个门派的成员,学新闻的他怀揣一颗老法师灵魂,不爱拍人专拍风景,秉持着“相机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的理念省吃俭用换相机买镜头。
当时大家都以为哥们家里有矿,后来才发现为了一个镜头哥们在学校硬是半学期没吃肉。如今花呗普及,年轻人为爱好买单的途径也更便利,在兴趣上的开销也呈增长趋势。
3、为了圈层和目标不得不买
《三十而已》这部剧里new money阶层的顾佳因为背了香奈儿几万的包被人手一个爱马仕的太太圈歧视,甚至被从朋友圈的合照中截掉。
为了给丈夫的烟花公司拉生意解决困境的顾佳凑钱买了个爱马仕,她说“这不是一个包那么简单,它是武器,是进入太太圈的敲门砖”。
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花高价买一个奢侈品,而对于有些人而言却是生意。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品牌给商品增加的各类社交属性,但对于一些正在进行阶层跨越的人来说更多地不是“我想要”,而是“我需要”。
总之,这些消费观的确很“前沿”,但的确也让人深醒,有时候该花的钱就要花,不要为了这个和那个,不该花的不要花,因为至少也会成多,所以重要的一点要学会理财,不要搞得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