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恭亲王奕欣与咸丰帝互换,他做了皇帝,清朝历史会不会改写?
道光皇帝在去世之前下了一道遗旨,上面有两件事情交代。第一件,把自己的四儿子封为下一任皇帝,即咸丰帝,第二件,亲封第六子奕欣为恭亲王。这两个人,一个为帝一个为王,他们的角色决定了,清朝后期的命运与历史发展方向。
咸丰帝延续了道光帝的谨小慎微,不思进取的作风,在位11年碌碌无为。八国联军入侵紫禁城的时候,咸丰以狩猎为名,逃出北京城。没过多久,他就病死在承德的避暑山庄,30多岁就撒手人寰,留下山河破碎的江山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反观恭亲王奕欣,他头脑聪明,善于接受新思想,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他在政治上的成就远远高于咸丰帝,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
奕欣一直活到60多岁,他在清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先后担任了军机大臣,钦差大臣,总理大臣等重要职务。他还专门负责处理与英,法,俄等国的签约善后事宜。试想一下,如果恭亲王和咸丰皇帝的角色互换一下,那么可能清朝末期的历史,就极有可能改写,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天地。奕欣在政治上的敏锐度远远超越咸丰。
除了他的头脑敏锐,思虑长远之外,他在政治上的卓越远见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单从他支持慈禧政变就可以看出来。咸丰帝去世之后,只留下了慈禧和他年仅六岁的幼子,两人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原本咸丰帝留下了辅政大臣,但这些大臣各自专权,把皇帝的权力都架空瓜分了。实际上小皇帝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傀儡。
奕欣眼光独到,他知道慈禧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女人,她担心自己儿子的皇权被瓜分。于是两人联手发动了政变,重新夺回政权。从辛酉政变开始,奕欣得到了慈禧的信任,被特封议政王,从此开始了他手握实权的重臣之路。据史书记载,道光帝立储之时,曾在咸丰和恭亲王之间犹豫不决。奕欣从小聪明伶俐,满腹诗书,会满蒙汉三族语言,精通各类技艺,文武双全。 而反观咸丰帝幼年的时候,功课平平,于是咸丰帝的老师就给他建议,说他要以仁德换取道光帝的信任。
于是道光帝在生病的时候,咸丰帝总是痛哭流涕,亲身侍奉以显示自己的孝顺。据说有一次,道光帝带众皇子去打猎,咸丰帝不发一箭。道光帝询问他为何不开弓放箭,他答,春天是万物复苏,草木生长的季节,不应该杀生。皇帝当场大赞他仁德,最终下定决心立他为储君。
咸丰的这个帝位获得的有点投机取巧,如果凭真本事,他未必比得过恭亲王奕欣。只能说造化弄人,一切都是天意,恭亲王奕欣还是没有当皇帝的命。即使奕欣没有当上皇帝,但他依然处在清朝的权力中心几十年,待人接物,处理政事都有自己的一套风格,给清政府还是做了不少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