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他真的是个庸才吗?
其实在今天,很多要强的父母正在培养一个又一个的刘禅,他们的孩子其实很不错,但是父母们早就习惯了拿自己唯一的狭隘的标准,和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之人的刻板印象去贴标签,不考虑小孩的先天性格,实际环境,以及经常性地否定他们在自己所处的有限条件内做出的任何积极成绩。
后主刘禅,蜀汉最后一位皇帝,活了66年,公元223年到263年期间在位,共41年,诸葛亮去世后,他还当了29年皇帝,在汉末,不管论在位,还是论幸存,都属于待机时间超长的冠军选手了。
然而,仅仅因为一个“乐不思蜀”,历史上鞠躬尽粹,雄才大略这类词就都属于了诸葛亮,而软弱无能,投降卖国,纨绔败家,恬不知耻这些负面的评价就都属于刘禅。这,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
刘禅是由刘备之妾甘夫人所生,少年时颠沛流离,公元212年,刘备入川,孙权接孙夫人回吴,而孙夫人想将刘禅带走,被赵云阻拦,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赵云单骑救主的故事的原型。而根据《魏略》记载,刘备战败徐州,妻离子散,幼年刘禅流落到汉中,被一个叫做刘括的人收养。后来刘备入蜀,派出简雍出使汉中,才把他找回来,当然,后来裴松之根据《三国志》对这个说法予以了质疑。
从刘禅早年的经历来看,可以概括为爹不亲娘不爱,到处颠沛流离。老爹忙创业,没事就把小孩扔外面街上,作为一个留守儿童,上可比秦朝的嬴政,同一时代,和曹操、孙权的子女相比, 别人都属于富二代,而刘禅相差很远,连保命都是个问题。有一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就住校,混社会的小孩,至少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应变能力是很强的,尤其又是在战乱年代,稍微矫情迟钝一点,可能就死于战火了。
刘禅继位以后,完全没有自己发挥,而是严格遵照刘备的遗嘱,充分放权给诸葛亮,内政外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其实偏安于西南的蜀国完全没有能力和曹魏抗衡,富庶的东南沿海都没有办法,四川那一点田地,人口,自保就不错了,所以更好的国策应该是严守关隘,然后利用天府之国的肥沃土地努力屯田涨人,偏安一隅几百年是没有问题的。
换一个理性点的人,让主战派靠边站,然后利用地利优势在魏吴之间左右逢源,最后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获得者,也不是不可能。然而,诸葛亮要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不断的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耗尽国力伐魏。对于相父的折腾,刘禅并没有说什么,说明其实他是很讲规矩和情谊的人,不是脑残任性的暴君,然而,诸葛亮一死,刘禅马上废除丞相制,设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分开。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开始修养生息,积蓄力量。这说明刘禅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的,并且会在合适的时间,找合适的人去执行。
此后,蜀汉在刘禅的治下,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和平稳定的岁月。几十年弹指一挥,但是在那个动乱年代,没有一点水平去平衡内政外交,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说刘禅对内要平衡主战派和主和派,对外要平衡曹魏、东吴,如果是一个白痴儿童,他能稳坐王位几十年么?
刘禅最大的人生污点,不是“不思蜀”,而是公元263年没有给姜维增兵,而恰巧遇到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诸葛瞻战败,直接导致蜀灭。刘禅在农历263年12月1日向曹魏投降,又活了8年。其实刘禅不给姜维增兵很正常,姜维是个主战派,动不动就要学诸葛亮带几百万大军直接翻山杀过去,就算不杀过去,带着几十万大军回来清君侧,对于主和派来说也是很尴尬的事情。而且蜀地的天堑和关隘本来就易守难攻,一般情况下很难被突破。
刘禅从小就是留守儿童,缺乏严格的家教,然而他并没有成为纨绔子弟或者沾染什么损害国体的恶习,一直活在英雄父辈的光芒和阴影之下,非常的无奈,但就是这样,即位后能识大体,顾大局,到了自己可以发挥的岁月,发挥得也不错。面对无奈的人生,刚愎的父母,强大的敌人,能够活到安乐死,公正的说,应该算相当成功了。
所谓以史为鉴,其实刘禅能给我们最大的现实启示是,作为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该尊重的时候要尊重,不要去剪掉他的翅膀,并且用老一辈的目标、价值观、信仰去强制要求和考核他,遇到脾气好像刘禅这样的,也就是左右逢源几十年,遇到脾气不好的,就是出走儿童,社会败类,至少都是心理不健康。
希望我们都不要去做包办父母,亲手剪掉孩子们的翅膀,却怪他们不会飞翔;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成功,都不要“被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