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那么多思想家,他们的知识从哪来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的知识从私学与讲学中得来一部分。除了这些途径,他们或从官学,或从家学,或从游学,或是阅读所得。
如老子,就身为周王室国家图书馆馆长,相信后来他的很多知识是源于阅读官方图书馆的藏书;庄子曾为小吏,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相信就读于官学;
管子、孔子家贫,应该是就读于乡学,后因成绩优异而为人知;而到了孟子时期,私学兴起,孟子的老师是子思的门人。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比不上他们?这要从春秋战国时的环境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有这样的局面呢?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时期的历史环境:周和春秋其实是平行的400年,周王朝后期(也就是春秋阶段),分封了很多的诸侯国,靠着礼、乐治国已经维持了近千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相互间的竞争(初期主要表现为军力)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个环境下,思想文化得到了合适的土壤:
第一, 生产力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正如政治课上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有了余力去发展文化思想。
第二, 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有了更多变数,这让人更加迫切地去思考,去追赶。
第三, 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
在这种环境下,大批知识分子抱着“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思想,积极努力学习,兴起了许多私学,形成了讲学之风。
一大批知识分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争艳斗芳。
而我们所处的年代,正是和平年代,社会发展稳定,文化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