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搞笑小品剧本 10
《合家团圆》。
小品思路:本小品通过八月十五这个节日表达了儿女对父母的孝心。
人物:强子 、娟子、 强子父母。
时间:八月十五中午。
地点:强子家。
道具:一桌酒菜、一瓶饮料、一个杂物桌、一张B超、一个录音笔、一包香烟、一个火机、一扇假门、一个垃圾桶。
台词:
开场:今天十五团圆节,超市太忙没有歇。不能回家陪父母,只好把二老往城里接。您瞅着吧,待会儿我爸来了呀第一句话肯定又得管我要孙子。
强子:爸妈咱到家喽!
娟子:来啦。(解下围裙开门)爸妈节日快乐!
强子妈:(喜笑颜开)哎,好好好看我媳妇多贤惠呀。
强子爸:(叹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了看见苍蝇拍儿,便知今年又少一人呀。
强子妈:看你这死老头子胡说什么呢又!娟子,甭搭理他啊!
强子:就是呀爸什么苍蝇拍呀?您在哪儿看见苍蝇拍儿啦?
强子爸:那里(指向娟子的肚子)你看那肚子平的跟个苍蝇拍子是的。
剧本叫抢车位。
剧本大纲:
阿彪是个老司机,平时开车十分霸道,占着自己人高马大不讲理,由于平时开车不守规矩,这次驾照要扣三十多分。因此,阿彪的媳妇小丽找到哥哥是交警队队长的大学同学小伟,准备请他到家里吃饭,希望能通过他哥哥,走后门逃避处罚。
小伟开着车来到了小丽所住的小区,看到停车位正准备把车停下时,突然冒出一辆车把车位给抢了,抢车位的人正是小丽的老公阿彪,但是阿彪和小伟互相不认识,双方在言语上起了冲突,小伟的停车技术还遭到阿彪的一顿嘲讽,闹出不少笑话。
作为跆拳道教练的小伟并没有因此而动怒。这时,小伟接到了小丽的电话,把遇到的情况告诉了小丽,小丽为小伟抱不平,电话里对小伟说她老公这个点应该也到家了,她打算让她那小区扛把子老公出面,帮小伟摆平那个臭不要脸抢车位的人。
小丽又给阿彪打了电话,阿彪一听,坏了,自己把自己的救星给坑了,连忙想办法弥补。就在这时,小区保安巡逻路过此地,小伟却把保安误认为是大学同学小丽的老公,以为小丽所说的小区扛把子就是小区保安的意思,两人相谈甚欢,闹了笑话。
小伟也是在与保安寒暄时才表明了自己是跆拳道教练的身份,保安对小伟的胸襟表示敬佩,认为小伟才是真正的扛把子。这样的局面使阿彪陷入了尴尬,无计可施。这时,小丽围着围裙出现了,她的出现让所有的误会都解开了。
小伟并没有因此记恨阿彪,对阿彪的行为提出了批评,阿彪也觉得惭愧,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小伟表明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就是不会为任何人走后门。
于此同时,小伟又给他们带去了一个好消息,原来阿彪的车被人套牌了,实际上根本不用扣那么多分,阿彪非常开心,并立志今后一定要做一个文明的司机。最后,他们共进晚餐,今晚的晚餐变成了一次纯粹的老同学之间的聚餐。
补充内容: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包含很为广泛,在古印度的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
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之名,据中国君友会王爱君著述记载始于佛经;盖佛经称详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故今人以描写人物事件、自然风景,及个人感物兴怀所成之短小文章,如书信、游记、书序、随笔、杂感等,通称为“小品文”,蔚成文体之一种。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小品
第一幕
中秋同学:“呀,今天是中秋节了,可是又不能回去,该怎么办呢?”
旁白:“中秋节了,很多同学都想回家团圆,却回不去,这位同学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想种种计划,打算回去。”
中秋同学:“对了,有办法了!”
第二幕
中秋同学:“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中秋同学:“妈呀,监控器,嘿,想监视哥,你在练100年吧。”
(“旁白”悄悄丢板砖。)
中秋同学:“(捡起板砖)我拍死你!”(“旁白”配音:揪----啪······咚!)
中秋同学:“这是哥经过百年的锻炼,练出来的‘降龙爆破拍’!嘻嘻!”
第三幕
中秋同学:“看不见我,看不见我,就是看不见我,741,741,就是看不见我。”
门卫:“诶,这位同志。”(顺手拍一下肩膀)
中秋同学:“啊---噢,嘿嘿···你好啊,嘿嘿···”
门卫:“工作辛苦了。”
中秋同学:“噢,辛苦了,辛苦了。”
门卫:“你走吧。”
中秋同学:“噢,谢谢。”
门卫:“诶,你好像是······”
中秋同学:“降---龙---爆---破---拍---!”(“旁白”配音:啪!)
第四幕
中秋同学:“买火车票去,呀,没钱!”
(“旁白”悄悄扔彩票。)
中秋同学:“这是谁的彩票,123456!中奖就鬼了!”(顺手扔进垃圾箱。)
旁白:“现在是广播时间,这次的中奖号码是:123456!”
中秋同学:“还真鬼了,唉,彩票别走啊!”
中秋同学:“100元,够了,买张票。”
第五幕
中秋同学:“各位乡亲们,我回来了!”(配音:啪!滋-----)
中秋同学:“忘开门了。”
鹏仔:“呀,你回来了。”
中秋同学:“呀,鹏仔。”
(“佬肥”“佬瘦”来了。)
中秋同学:“哎呀!佬肥佬瘦都来了。”
佬瘦:“那可不,想着你都逃学。”
佬肥:“算了,既然大家都来了,先吃月饼。”
中秋同学:“月饼呢?”
乡亲异口同声:“你买去呀!”
中秋同学:“啊!”(当场倒地)
阴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一到中秋节,中国人家家户户都吃月饼。为什么吃月饼?月饼的外面是圆的,象征着团团圆圆,里面是甜的,象征着甜甜蜜蜜。
月饼的品种很多,有五仁的、有枣泥的、有腊肉的,还有玻璃瓶的。玻璃瓶的?那能咬得动吗?我说的是那装酒用的玻璃瓶。很多月饼盒里都放着高档名酒呀,连吃带喝,省着您噎着,这多好。那位问了,好是好,可这样的月饼得多少钱一盒呀?月饼好说,关键是那酒,得看那酒多少钱。放上一瓶普通的葡萄酒,四边摆上六块小月饼,这得一百块钱一盒。装瓶白兰地,那就得二百。要是XO、马爹利,那就成千上万了。那位不信了,有上万块钱一盒的月饼吗?有,一箱子路易十八上面撂两块中秋月饼,不给一万五您拉不走。
等过了中秋节,这月饼价“忽拉抄”一下就降下来了,死活卖不动了。谁没事吃月饼呀?五百块钱一盒的月饼,从大红盒子里边往外一掏,一块钱一块就卖,说是不惜血本。一千块钱一盒的月饼从大红盒子里边往外一掏,一块钱俩,说是跳楼甩卖。一万块钱一盒的月饼从大红盒子里边往外一掏,十块钱五斤。怎么那么便宜呀?他把酒瓶子都掏出去了、把大红盒子都卸了,剩下几块破月饼,去了皮里面就一个鸭蛋黄,它能值多少钱?不信您研究研究。
我们家邻居刘大爷对这个月饼很有研究。一到八月节过后,他就在月饼摊旁边站着,眼瞅着那月饼打五块钱一块降到三元钱一块,又从三块钱一块降到一元钱一块。那位问了,这刘大爷怎么光看不买呀?是啊,卖月饼的也纳闷呀:“这位大爷,您都站这儿好几天了,等什么呢?”“我等你降价呢。”“都降到这份上了,你还不买两块?”“还能便宜不?”“还便宜?跟你说实话,这己经是最便宜的了。”“不能再便宜了?”“肯定不能,要买您快买吧,这就要收摊了。”“受累你再给降降价,再便宜一点儿我准买。”“那可不行,再便宜就算白送您了。”“白送也行啊。”“什么就白送呀!”“你说的。”“我那是跟您开玩笑呢。要不这样吧大爷,我这有块月饼,碰掉了块皮,旁的一点儿毛病都没有,五毛钱给您,怎么样?”刘大爷瞅了那月饼一眼,摇了摇头:“我吃不了一块,来半块就行。”“半块?”“啊,我要没掉皮的那半拉。”“行,半块就半块,买卖无大小,这半块您拿走,剩下算我的。您给两毛五吧。”卖月饼的说着话,用刀切下了半块月饼递给了刘大爷。给就接着吧,可刘大爷背着手不肯接:“干嘛?你这是干嘛?”“给您月饼呀。”“你就这么个给法?”“您还有别的要求吗?”“你会卖月饼吗?”“您什么意思大爷?”“什么意思,甭管块大块小,你得给我包上,对不对?”“噢对对对,对不起您了,大爷您等着啊,我这就给您包上。”卖月饼的回身找出个塑料袋,把这半拉月饼装好了,把口封上递给了刘大爷:“半块月饼二毛五,拿钱吧大爷,祝您中秋快乐。”可这位刘大爷还是不领情,又顶了一句:“别中秋快乐了,你这是怎么包的呀?”“我拿塑料袋给您包的,怎么啦?”“那个大个的红盒子怎么不给我用上?”“啊?您还要大红盒子?”“多新鲜呀!谁过节不图个喜兴?”“行行行,我给您拿个大红盒子。您瞅准了,这半拉月饼放大红盒子里头了,我再给你系上一根红丝带……”“等等吧您,先甭系那红丝带,我得瞅瞅里头。哎?里面不是还有瓶洋酒吗?哪去了?”好嘛,赶情他惦记那瓶洋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