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什么时候最冷?
1月20日或21日是“大寒”,大寒节气的原意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然而,我国除华南外,其它地方最冷时段均在“三九”,即1月中旬。大寒节气主要在“四九”、“五九”,气温已开始缓慢回升。尽管如此,寒冷干燥是大寒的天气特点。
我国民间把“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称为“隆冬”。隆冬时节平均5天左右就有一次冷空气南下,寒潮、霜冻、暴雪是隆冬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常年1月份有20天最低气温低于0℃,并有3个下雪的日子。
大寒是“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不少年份“春节”就在大寒节气之中。只要人们不违农时,按照天气特点安排生产和生活,就能趋利避害,提高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强人民的体质,从而欢欢喜喜地渡过新春佳节。
扩展资料:
立冬时值公历的11月7日前后,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疆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民间习惯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谚语说"立冬晴,一冬凌(严寒意)", "立冬阴,一冬温(暖冬)",古人在立冬看气象,卜一冬的冷暖。立冬之时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黎民。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雨,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小雪
小雪时值公历的11月22日前后,此时因气温急剧下降而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就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时已呈初冬景象。农谚曰: "小雪不见雪,便把来年长工歇。"意思是,到了小雪节气,还未下雪,在中国北方则冬麦无法过冬,而第二年将缺水并有虫害,农事不佳,可以不请长工。由此可见冬天的降雪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三九”的时期最冷。
在冬至时期,白天最短,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最小,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
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同时,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增加也很缓慢。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
扩展资料
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便在"三九、四九天"。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就暖和了。
冬至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历3月下旬(春分前后)便“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与数九“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部分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