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何自废武功,销毁比美国俄亥俄号大出将近一倍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
拆除中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可以轻型的看到左右两个耐压壳体,苏联在战略核潜艇大直径耐压壳体建造和海基洲际导弹小型化方面不如西方,为了与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保持战略平衡,只能是建造“台风级”这种超巨型核潜艇。
进入到1980年代之后,美国为了在战略上压倒苏联,集中优势的科技资源发展出“三叉戟Ⅰ”和“三叉戟Ⅱ”型海基战略核导弹和“和平卫士”陆基核导弹,特别是“三叉戟Ⅱ”由于体积小、射程远、可携带分弹头多,使得美国巩固了海基核潜力量这方面的优势,也逼迫苏联研制更新的战略核潜艇和海基核导弹抗衡。
由于在海基核导弹研制方面确实有差距,使得苏联在研制SS-N-20导弹时长度一直降不下来,导弹长就达16米,再加上发射筒长度接近了18米,这么长的导弹别说是苏联当时的技术制造不出来超大直径的耐压壳体,就是欧美也无能为力,但战略威胁在哪摆着,苏联设计师只能变通的设计出怪异的“品”字型艇体结构。
所谓“品”字型结构,就是在左右各建成一个耐压壳体,将核反应堆动力系统、鱼雷发射管…等设备和装备分别安装到其中,然后在左右耐压壳体之间安装上潜射核导弹的发射筒,由于发射外筒的材质与耐压壳体是一样的,这样就形成了“品”字型的三个独立的耐压壳体,在外面再焊接非耐压壳体,总算是将体型巨大的SS-N-20导弹装了进去,但这种设计貌似“很巧妙”实则笨重无比!巨大的艇体让“台风级”像一座在水下移动的山,水声对抗器材的信号特征非常明显!而且冷战期间北约的多用途核潜艇利用地利的优势,在苏联战略核潜艇进入大西洋的必经之路上设伏,采取一对一甚至二对一的盯防,一旦冷战变成热战,可迅速的击沉苏联的战略核潜艇…所以“台风级”从服役时就被部署在接近北极的核潜艇洞窟内,执行战备任务时出港口不远就进入到北极冰壳之下,躲避北约反潜机/舰的跟踪…。
目前唯一还在服役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它是俄罗斯新一代“布拉瓦”海基核导弹的试验艇,SS-N-20导弹从服役开始技术就不是很稳定,还由于导弹过长也不适应其它型号的战略核潜艇使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也没继续完善它。
“台风级”极大艇体也带来了极高的建造费用,原则上来说它的造价大大超过了美军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而且它的维护保养时间和费用也要比“俄亥俄级”贵的多!问题是它的战斗力反而比“俄亥俄级”低,苏联的国力本来就比美国差,还建造了这么昂贵的东西实在是不堪重负,到苏联解体之前“台风级”一共建造了6艘,远不及“俄亥俄级”的18艘。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水平断崖式下降,实在是没钱再维持“台风级”这样的超大型战略核潜艇,即便是不出海执勤也是要有维护保养费用的,核潜艇长期停泊在港内也不是个办法,一旦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俄罗斯决定将6艘当中的5艘退役,保留一艘状况好的用做海基战略核导弹的试验艇。
夕阳下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由于巨大的艇身导致吃水太深,它一般要在锚地停泊,而不是靠在码头上,除留守人员外其他艇员可以上岸,但它的反应堆要低速运转,以给潜艇提供电力。
“台风艇”是冷战期间美苏疯狂军事竞争的产物,在技术水平不如美国的条件下,苏联只好通过一些所谓的变通设计来实现军事平衡,但这也给自己制造了巨大的压力,所谓“百年海军”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在国力支撑下,每年都要往海军投入巨额资金,这样才能得以维持,而这个支撑一旦超过了范围,海军也就开始衰退了,俄罗斯海军从苏联解体之后就一蹶不振就是这样的,“台风艇”当然也不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