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及的由来
埃及国名出自杜甫的诗句——黑入多小考 网页链接
(本文摘编自高无为《〈坤舆万国全图〉地名破译》之“黑入多”词条)
地名字义
① 黑入:指浓云如墨,垂天雷雨之象。语出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② 多:指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地名破译
指犹如乌云密布般的洪水泛滥,以及宛若下垂的雷电夹杂着暴雨的众多支流入海的,今尼罗河三角洲。
评述
西方地图在坤图标注“黑入多”的位置附近有地名“Eltor”,“Eltor”常被作为“黑入多”的对音地名。但按照坤图音译规律,“入”的对音是G,“力”的对音是L,所以黑入多的对音不是Eltor,而是egipto(埃及)。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中,阨入多(埃及)所述内容与坤图黑入多附注内容一致,也佐证了黑入多就是阨入多,亦即埃及。
“黑入多”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文地图中,而“黑入”这个词最早出自唐代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的诗句,所以“黑入多”这个地名产生的时间不可能早于712年,即不可能早于西元8世纪。
阿拉伯人在7世纪征服埃及,在此之前是长达一千年的希腊罗马时期。在这一千年的西方文献中,表示今埃及的地名,用的就是汉语地名黑入多的对音egipto的各种变体。欧洲人为egipto设计了古希腊语词源,其依据是在完好保存了上千年的古希腊“泥块”中出现了埃及地名,这种绝对是侮辱正常人智商的故事居然还能大行其道。
西方叙事中,“埃及”的含义也是不确定的,据说有“爱琴海之下”的说法。爱琴海之下是广阔的地中海,隔了地中海的南面是埃及和利比亚边界,东南方才是尼罗河三角洲。这与孟加拉湾隔开印度洋的东南方向是澳大利亚一样,如果描述孟加拉湾之下是澳大利亚,则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坤图中“黑入多”旁附注:“天下惟此江至大,以七口入海”。根据西方文献记载,古希腊罗马时期,尼罗河三角洲也有7条支流,即从古希腊到明代的两千多年里,尼罗河三角洲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一直保持着7条支流。但今天的尼罗河三角洲只有2条支流,即从明代到现代的500年左右时间里,7条支流只剩下2条,也就是说,尼罗河只需500年就淤塞掉三角洲70%的支流,那么明代以前的两千多年里,尼罗河三角洲全部支流都未被淤塞的这种超稳定状态是如何保持的?这完全违反自然规律,所以古埃及历史里充满了外星人的传说就不足为怪了。
今天的非洲国名“埃及”,如同“太平洋”一样,都是“出口转内销”的产物。“黑入多”被音译为西文地名后,又转译回中文就成了“埃及”,“埃及”这个地名已经看不出丁点汉语地名的痕迹,所以“埃及”的真实词源差点被湮灭在西方人编造的故事里。
由汉语地名“黑入多”引出的“雷雨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尼罗河三角洲独有的地貌特征,可以说字字千钧,瑰迈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