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出语文有效课堂
导语: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古今中外教育家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孔子有一则非常经典的表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最凝练的确证与表征。
如何打造出语文有效课堂
一、有效的课前备课,充分的教学准备
首先,备课是指教师要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等;再次,教师应在专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差异性、艺术性、可操作性、考虑变化性等原则。
除这些基本教案书写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了解班级情况,如班风等;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要做好学生多种回答的准备。
有时,还要做好教具准备,比如幻灯片的精心制作和熟悉流程,语文英语学科要用到的范读朗诵材料等。
反之,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就会手忙脚乱,环节过渡不自然,导致教学脱节,学生收获甚微。
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打造有效课堂。
二、充满激情的课堂讲解,活跃的课堂气氛
首先,教师授课时的精神状态要达到最佳,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进入角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学生,精神状态更是。教师嘻嘻哈哈无威严,学生也就会嬉皮笑脸无所谓;教师生气发怒,学生低眉敛首不敢发言;教师要是萎靡不振,学生必定呼呼大睡;教师如果激情四溢融入情景地讲课,学生才能精神抖擞奋发进取。所以,上课前,教师一定要检查自己的精神状态,以便课堂状态达到最佳。
严济慈先生在谈及教师上课的艺术时强调指出:“上课要像演戏一样,进入角色。”教师上课时,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整个心灵都融入教科书、融入课堂之中,该激扬时昂奋动情,令人动容;该悲壮时沉郁顿挫,令人肃然;该温婉时细雨霏霏,令人感怀。一词一句,牵动学生情思;一举一动,点燃学生心灵之火;一篇一章,引发学生感情共鸣,整个身心融入教学情境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语文教育需要富有诗意,语文教师更需要激情。
其次,要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有效教学时再保证有效果、有效用的前提下,还必须有效率。教学有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产生了尽可能大或多的教学产出。根据这种定义,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就成为教学活动有效率所追求的目标。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新的教学有效观,即学校教学要减少投入,增大产出。我们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可以将教学效率表达为:
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教学投入[1]
教学有效率就是指教学各个要素、各种资源进入最佳的状态。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三、因材施教,因学情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首先我们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你教过《林黛玉进贾府》,学生课外喜欢读《红楼梦》;你上过《项羽之死》,学生课外想读《史记》;你指导过诵读经典诗文,学生早读喜欢声情并茂地诵读。这就是让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爱学的体现。
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学生能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四、有效的评价机制,适度的鼓励,明确的要求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自信的培养非常重要,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影响学生很长时间。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快乐时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每个学生都想在集体中,在老师眼中得到肯定。针对这一点,老师在课堂上要毫不吝惜地、真诚地表扬学生。
因此,我们对学生要进行有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明确,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预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总之,只要拥有一份诚挚的教育情怀,认真扎实地按照有效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哪怕办学条件再简陋的学校,也能培养合格人才;哪怕业务水平再一般的教师,也能教好每个学生;哪怕知识基础再薄弱的学生,也能提高学业成绩。打造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心、细心、专心。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